潘建強
【摘要】 語文學科是基礎性學科,語文核心素養的獲得離不開語文實踐活動,在閱讀活動中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成為大家的共識。因此,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文章就如何打通課內外閱讀隔閡,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讓學生自覺地走上閱讀之路,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關鍵能力做了探究。
【關鍵詞】閱讀;共讀;綻放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又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如何把課程標準中的理念精神轉化為語文教學實踐,僅僅以課文為范例,讓學生獲得語文核心素養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閱讀越來越被大家所認可和重視。如何讓學生走上閱讀道路并終身受益,筆者借王國維讀書的三個境界來談一談具體的做法。
一、內外融通,“望盡天涯路”,盡飄書香
語文課程實踐的主陣地是語文課堂,語文課堂中有許多品質優美的課文,這些課文是連通語文課內外的橋梁。教師需要巧妙地利用這些橋梁,結合學生的年段特點,架構課內外融通的閱讀之路。低年段是激發閱讀興趣、積累語言素材和培養語感的黃金時段,教師可以結合課文中的插圖,著重從繪本入手。繪本閱讀圖文結合,是發展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說話能力,激發學生興趣的最佳啟蒙途徑。低年段,可以滲透國學啟蒙,讓學生感受國學經典的韻律美,同時讓學生初步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好。中年段,可以把故事類文章引入孩子閱讀的書目,例如馳名中外的寓言故事、神話故事和成語故事等,不但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博古通今,還可以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打下基礎。高年段,四大古典名著青少年版、世界名著青少年版、人物傳記等一大批書目可以引進課堂,成為語文課堂有益的補充和拓展。這樣,通過教師的引領,學生涉足閱讀的海洋,對閱讀書目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選擇,課外閱讀總量才不會少于課標要求的一百萬字,也讓學生在茫茫的書涯中聞到書香。
二、舉一反三,“為伊消得人憔悴”,盡品書香
親其師,信其道。對于老師推薦的書籍,學生總是充滿一種積極閱讀的興致。作為老師,如果扎實指導過學生閱讀一兩本書,這樣的讀書生活一般都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記。這是不同于一般活動的印記,因為它有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讀書行為。在閱讀興趣培養方面,教師還需要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來刺激學生,從而保證學生能真正地愛上閱讀,并從閱讀中體驗到豐富的情感。整班共讀一本書就是一種不錯的課外閱讀指導活動。
1.“我讀你聽”模式,即老師朗讀學生傾聽
繪本是最適合的讀本。忘不了《奇妙的自然美妙的你》給我的畢業班孩子送別時帶來的潸然淚下的震撼效果,忘不了閱讀大開本《桃花源記》時孩子們睜大的雙眼以及對故事戛然而止的懵懂沉思狀,更忘不了《小牛頓科學館》激起孩子探究“小牛頓”系列繪本的強烈欲望……繪本,真是最美的文學樣式。
眾多耐讀的經典人文讀物也是不錯的選擇。我完整范讀過《愛的教育》《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地海巫師》《吹小號的天鵝》等各種主題的讀本,它們或浸染互相關愛的人文氛圍,或啟發保護內在想象力,或學會正視自己的內心,或培養真摯的愛……你會發現故事帶給學生的微妙變化:整體安靜下來的舒適意境,自由舒暢的靈動表達,去除雜質的白色閱讀愿望等等,這些都激發著你繼續不辭辛苦地、甜蜜地范讀下去。隨便什么時候,隨便什么地方,只要大家有時間,都可以立即讀起來,聽起來。最好每天都有一個固定時間,因為習慣就是這樣養成的。
經由孩子們最親近的老師發出的聲音,每天都有美妙的故事傳達給他們,這是怎樣一種美的啟發,習而久之產生的閱讀能力就是一種牢不可破的競爭力。
2.“你讀我讀大家讀”模式,即所有同學集中一段時間共讀一本書
這種閱讀方式就更廣泛地被教師們采用了。具體操作也是各盡其能,沒有什么形式是最好的,“拿來主義”有時也會適得其反。真正去關注自己班學生的具體閱讀狀態,才能制訂適恰的閱讀指導方案。以閱讀《西游記》為例。
(1)導讀階段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即使是六年級學生,對他們而言也是有閱讀難度的。我先鼓勵大家第一學期就花一定的時間觀看電視連續劇,最好是86版的;結合學習《三打白骨精》,掀起初步評價人物的積極思潮;打印“三打白骨精”這段故事的原版文字,在晨讀時間集中力量指導朗讀至基本順暢,咂摸出白話文字的精煉與干脆,甚至能愛上閱讀它。至此,一句“你能閱讀整本原版嗎”的挑戰就顯得順風順水多了。
(2)齊頭并進純閱讀階段
這是一個允許渾水摸魚的階段,你不能要求所有層次的孩子都讀透每個章節,但是卻必須花力氣“提拉抓帶”式的爭取讓大家都讀透。第一,其他語文作業都適當減量;第二,每幾個章回鼓勵學生選最感興趣的一回概括出主要內容,在課外閱讀指導課上進行小組交流,產生同行者的碰撞;第三,隨時關注閱讀進度,緊密聯系家長協助孩子堅持讀完;第四,適當給出截止閱讀完畢的時間要求,產生一定的競爭心理和積極性。
(3)分享再讀階段
初步閱讀完畢,就要趁熱打鐵進行回籠認識、品味、分享,以鼓勵再次鞏固性的閱讀。因為這本書的“龐大”性,我們可以把視角放小,從情節、人物、八十一難、兵器、法術等多個話題有序展開有趣的討論。我們可以讓學生菜單式地挑選關鍵詞,也可以由教師主動拋出有吸引力的話題,層層深入地分享和探討。“我眼中的孫悟空”就是一個不錯的話題節點。我引導學生為孫悟空這個人物做一本專輯,從封面、人物印象、精彩選段、人物評價到人物歌曲等各環節進行集體探討和互動,直至完美呈現個人對人物的個性解讀。
學生圍繞這個話題人物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碰撞,繼而對豬八戒、沙僧、唐僧等人物也產生了興趣。逐漸的,我們就可以把《西游記》又細讀一遍了。可以想象,學生在這樣的閱讀經歷后,理解、思考和感悟能力怎能不提高呢?
(4)鼓勵反復閱讀階段
經典書籍,經典文字,經典內涵,請鼓勵你的學生再次閱讀它。可以是立即,可以是隔段時間,可以是暑假里。深刻的感受和見解也只有在多次閱讀中才能真正形成。
這是班級共讀書籍中最重要的方式,也是最能起作用的方式。學生在這樣目標明確的活動中,對好書的判斷能力、吸收能力是最強的。我們知道,好書就是一本美的典范。
3.“我們合作讀”模式,即讀書小社團的組織閱讀
志趣相同的孩子會把自己的閱讀情趣傳給周圍的伙伴,小社團是很容易就組建起來的。男孩女孩,勇猛柔弱,深刻單純……不同的性別、個性就會產生多樣的合作小社團,他們會在語文教師的積極引領下共讀一本書、一套書、一個作家的書、一個系列的書等,輻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語文教師要做的就是為小社團創造交流展示的機會,讓他們分享各自的閱讀內容和體驗,促進別的小組有機融合和互補。比如“淘氣包”叢書就被我們班某個小組定為合作閱讀主題,《窗邊的小豆豆》《淘氣包埃米爾》《長襪子皮皮》《湯姆索亞歷險記》等書籍就成了他們空中書架上的必讀書籍了。這個模式自由活潑,孩子們讀書更有方向感,更有思考性。小社團模式是多么美的一個形態啊。
以上三種整班共讀一本書的模式僅僅是我嘗試得比較多的方式,不同個性、不同經歷的老師一定有更多的方式方法。但是相同的是,指導閱讀的過程都是辛苦、漫長的。常常,我們是和學生一起體會著“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成就感,共同品味書香人生,卻也是收獲快樂的美妙過程。
三、潤物無聲,“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盡待花開
做好上面兩步,這一步只要著力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各類書籍就行了。海讀,雜讀,是極好的閱讀習慣,特別是小學階段。從低年級以故事、圖畫書為主,到中年級以名家名著、科學自然類為主,再到高年級經典名著、歷史人文早期滲透,只要處于循序漸進的宏觀指導狀態下,學生就必然會形成大閱讀的好習慣。這,更是一個漫長艱辛的保持過程。
“美,需要庫存!”當我們付出了所有,傾注了全部,就要全然放下一顆苛求的心。人不等同花草枝蔓,不等同鳥獸蟲魚,他的成長也許是不可預料的,對閱讀,我們更不能用什么量化的尺度去框死住。如果我們堅信庫存足夠豐富,我們就有耐心等待,我們就會相信美產生的競爭力總會在遠方的路上顯現。他會抵抗低俗,他會不隨便去折損、侮辱一個人,他會跨過去。閱讀,一定能產生這樣的效力。
努力打開學生的閱讀視界,每一個孩子必然得福。萬般爛漫,當你靜靜轉身——她,就在你的旁邊,是什么呢?就是靜心閱讀。
【參考文獻】
[1]夏琰.小學高年級個性化閱讀教學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