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敏溪
【摘要】新課標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進行開放式習作教學,以此來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為高學段的習作打好基礎。在低年級進行開放式習作教學,筆者采用了以下幾種方式:“加強朗讀,以讀促寫”“指導說話,讀中多說”“利用插圖,多說多讀”“利用口語交際,給學生提供說話的機會”。
【關鍵詞】低年級;寫話;以讀促寫;讀寫結合
低年級學生充滿了童真、童趣,他們的小腦袋中藏著對事物稚嫩卻獨特的體驗。這個階段是想象力發展的最佳時期,雖然他們認識的漢字還不多,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產生強烈的表達和寫作的欲望。作為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讓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用筆試著寫下來,為今后的寫作打下扎實的基礎。在低年級進行開放式習作教學,筆者常常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加強朗讀,以讀促寫
讀是寫的基礎,要提高寫的能力,必須重視讀的訓練,只有多讀,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讀出真情實感,讀得正確流暢,話才說得清楚流利,句子才寫得通順明白。因此,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一開始讓學生聽錄音,初步把握課文朗讀基調。教學中,通過逐段朗讀,使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有情有趣的口頭語言,使文字活起來,課文中的圖畫也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如臨其境,在讀中發展了思維和語言。
二、指導說話,讀中多說
低年級是訓練說話的最佳時期,雖然低年級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不是很強,但是只要我們善于引導,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中的優美課文,談談體會,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久而久之,就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寫作興趣和習作能力。
1.仿照課文寫法,進行小練筆
學生寫作必須要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因此習作訓練一般要從仿寫到放手。通過模仿性習作,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逐步學會如何把自己的話表達成自己要說的意思。我在教學寫作時,引導學生仿照《美麗的丹頂鶴》的寫法,敘述公雞、小狗、小兔子等動物外形、生活特征、用途或作用。
2.在寫實的基礎上展開聯想
模仿是兒童的行為特征。小學生模仿作文也無可厚非,但是過多的模仿會在一定程度上與學生的個性培養相違背。如果教師能夠充分挖掘課文教學的空白點,結合文本發揮學生的想象,也不妨為一種寫話訓練的有效手段。學生在寫話時,既可以模仿課文的寫作方法,又可以進行合理的想象,使兩者緊密結合起來。如一年級部編本教材中的《青蛙寫詩》一文,當學生熟讀會背,已達到入情入境時,讓學生想象,青蛙寫詩的時候還有誰來幫忙了,心情怎樣,說一說,再把它寫下來。
3.故事仿寫
低年級兒童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形象性,富有幻想,喜好新奇。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小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選擇短小通俗、有意義的小故事講給學生聽,然后讓學生復述,再練習寫出來。通過童話形式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促使他們的心理功能和語言能力都得到發展。如故事性課文《小蝸牛》《烏鴉喝水》等,也可以讓學生仿寫。
三、 利用插圖,多說多讀
看是吸收,說是表達。只有看得清楚,才能說得準確。因而,訓練學生語言的準確性,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憑借課文中現成的插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秋天來了》中那片片紛飛的楓葉;《云房子》里那千變萬化的云朵;“蓮葉何田田”的《江南》……學生們在構思這一個個妙趣橫生的場景時,腦海里會不斷涌現出一個又一個情節,不經意間心得體會就全都自動記錄下來了。而教師就是要給學生提供口頭創作的自我表現、自我鍛煉的機會,讓他們敢想、敢說,培養學生自我表達情感的能力。同時,教師要不斷點撥,幫助學生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此外,學完課文教師可讓學生看圖背誦課文、復述課文以及分角色朗讀表演等,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說來豐富學生的語言。讀和說是互相促進的,讀有利于訓練說話能力,說可以促進讀的深入,只有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把訓練落實到位,才能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
四、利用口語交際,給學生提供說話的機會
在口語交際課上,讓學生介紹自己身邊有趣的事,介紹時要求態度大方,聲音響亮,要有條理。在培養學生說話能力的同時,要逐漸培養學生會說完整的話。在學生明白“完整話”的概念后,讓他們在課堂上進行大量練習,并放手讓學生評議,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個別學生還真有能“出口成章”了。
總之,讀寫的結合是閱讀教學中最自然的語言實踐方式,智慧的語文教學應尋求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發展的生長點,努力給學生創設讀寫的機會,加強讀寫結合訓練。讀與寫都是生命個體與書面交流的活動,一個是理解,一個是表達;一個是吸納,一個是傾吐……正是生命交流過程中往返的兩個步驟之體現,也是讀寫的美麗“牽手”。
【參考文獻】
[1]金毅.關于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策略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1.
[2]歐雯.小學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策略探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3]肖成杰.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4]宋穎.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J].科教創新,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