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恩
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5月18日在北京閉幕。此次會議的主題為“規劃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引領與跨越”,旨在推動全球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社會發展進步。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10余個國際組織的約500位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全球教育的未來發展之路,并通過成果文件《北京共識》。
(一)重要驅動力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推動人類社會迎來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時代。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將會對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產生革命性影響,從而進一步釋放教育在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巨大潛力。
教育部長陳寶生以《中國的人工智能教育》為題做主旨發言,他指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中國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中國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隨著近年來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又相繼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對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發展作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規劃,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和嘗試。
事實上,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變革正風生水起,最直接的“沖擊”是課堂教學。傳統課堂教師僅限于一支粉筆、一本書,而智能技術的引進,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豐富多彩。2018年,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處理等內容正式進入全國高中“新課標”。人工智能快速進入教育領域,既是教育改革的新工具,也是課程教學的新內容。人工智能能夠實現課堂教學過程個性化,更便于因材施教。
在北京,人工智能已經較為廣泛地應用于教育教學場景當中。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學,學校將人工智能等技術引入校園后,各學科教師創新教育教學方式。高二年級組語文教師石磊嘗試在古文賞析《歸去來兮辭》中使用“暢言智慧課堂”軟件,與學生開展互動討論,“師生間不僅可以互動討論,老師還能通過教學設備平臺,看到每一名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實時反饋,能夠隨時調整教學策略,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人工智能+教育”變革將使教育有可能變得普惠公平。特級教師是教育領域的千里馬,在目前的教學條件中注定是極為稀有的資源,但人工智能可以集成幾百個、甚至成千上萬個特級教師的智慧。人工智能顛覆傳統教育,可讓每個學生都有特級教師。借助遠程教學平臺,利用一部普通的智能手機,名校名師的優質課就可進入尋常百姓家,地無分南北城鄉,有可能做到平等均衡化教育。
“人工智能+教育”變革可減輕教師的工作強度,大量機械性、重復性、簡單性工作可交由人工智能教學工具完成,教師傳授知識的效率可大幅度提升,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關注每個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人工智能+教育”變革也點燃投資者的熱情。人工智能為未來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而教育被認為是人工智能落地最好的應用場景之一。新東方、好未來等線下教育巨頭正積極布局人工智能教育,科達訊飛等知名人工智能企業亦將教育作為重要賽道。
(二)我國起步早步子慢
我國“人工智能+教育”起步早,但步子慢。相較于國際,我國的AI教育發展有點滯后。在除中國以外的歐美和亞洲國家,有60多家AI教育公司,已經有9000萬AI教育用戶,全球第一大教育機構Knewton占據2000萬學生資源,第二大和第三大ALEKS、RealizeIT都是1000萬用戶級別。而在中國,以推出了產品的松鼠AI為例,目前才躋身100萬學生用戶行列。
其原因是“人工智能+教育”在我國尚處初始階段,真正實現教育變革尚有難題待解。2018年11月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編制發布的《人工智能+教育》藍皮書,將其歸結為五個難點:
一是智能技術層面上,人工智能教育技術尚未成熟,目前市場上很多產品仍不夠智能,存在學習數據稀疏、學習模型以偏概全等問題;二是應用領域層面上,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的結合還不夠緊密,目前大多數產品僅關注自適應學習的單一狹窄領域,對學生成長、綜合能力發展、身心健康等方面關注較少;三是不同教育系統、平臺間的數據沒有開放和共享,信息孤島現象嚴重,難以采集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數據;四是智能決策層面上,單一的智能算法無法適應復雜多變的教育場景,有以偏概全的風險,需要多個智能系統聯合決策,加強人工干預,并實現人機聯合決策;五是人工智能的價值認識存在兩極化,既有對人工智能全盤肯定也有全盤否定,實際上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應強調人機協同,不高估、也不低看。
但我國“人工智能+教育”變革也有一定潛力。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中國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目前,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97.6%,學校多媒體教室普及率達93.4%,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惠及邊遠貧困地區400多萬孩子,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超過60%的教師和近50%的學生開通網絡學習空間,推動逐步實現“校校用平臺、班班用資源、人人用空間”。
教育部副部長鐘登華表示,智能時代的中國教育發展,將呈現幾個新特征。教育改革創新將注入人機協同、共創分享的新動力;教育科學研究將進入交叉融合、集智創新的新階段;教育發展目標將聚焦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新標準;教育治理體系將面臨社會倫理、數據安全的新挑戰。
他希望,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引領下,共同開展相關科學研究,進行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分享發展經驗和創新成果,為實現全納、公平、可持續的優質教育,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貢獻力量。
(三)前景可期
此次會議達成的《北京共識》提出,各國要制定相應政策,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和學習系統性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設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促進全民享有公平、有質量、適合每個人的終身學習機會。
《北京共識》強調,要將人工智能平臺和基于數據的學習分析作為構建終身學習系統的關鍵技術,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確保人工智能技術使每個人不分性別、不分健康狀況、不分社會或經濟地位、不分民族或文化背景、不分地域,都能享受優質教育和學習機會。
《北京共識》倡議,要支持對與新興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相關的前沿問題進行前瞻性研究,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促進教育創新的有效戰略和實踐,以期在人工智能與教育領域構建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國際共同體。
早在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部署構筑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其中關于智能教育,規劃在建設安全便捷的智能社會框架下提出目標任務。
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開展智能校園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等全流程應用。開發立體綜合教學場、基于大數據智能的在線學習教育平臺;開發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統;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提供精準推送的教育服務,實現日常教育和終身教育定制化。
資本從不缺乏投資的熱情。5月16日,受國際人工智能和教育大會影響,人工智能概念股大幅拉升,永創智能、科大智能、精功科技直線漲停,科大訊飛、遠大智能、賽為智能等紛紛跟漲。
相信未來,圍繞“人工智能+教育”變革,以基礎層為核心技術的芯片、模塊提供商,以技術層為核心的數據傳輸、運算、存儲過程所涉及基礎設施運營商,以下游應用層為核心,圍繞服務機器人、教育機器人等場景領域的提供商和服務商,都會有賺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