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博弈讓美方不斷“變臉”
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對大國關系,經貿關系作為中美關系的“壓艙石”和“推進器”,長期以來一直保持持續穩定發展,給兩國和兩國人民都帶來了巨大利益。
但近一段時間,美方揮舞加征關稅大棒,屢屢升級中美經貿摩擦,給中美兩國乃至世界經濟貿易帶來重大風險,對兩國關系造成惡劣影響。
分析這一霸凌行徑的背后原因,一是美方為實現所謂“美國優先”的施政目標,推行貿易、投資和科技保護主義政策,把削減貿易逆差擺在突出位置,以貿易不平衡為由提出所謂“對等貿易”,威逼中國等主要貿易伙伴進一步開放市場、擴大進口。
二是美方出于國內政治需要,以極限施壓手段在貿易等問題上頻頻挑起爭端。
三是美國難以接受中國快速發展,試圖在經貿、科技、政策、制度和法律等層面,壓制和阻止中國未來發展及高科技產業能力建設,以保持美競爭優勢和技術壟斷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中美之間不僅僅是經貿摩擦,還有更深層次的競爭博弈。
美方關稅大棒,害人害己
國際貿易要以多邊貿易規則為基準,以談判磋商解決糾紛為正途。美國不按國際規則行事,無端制裁與美有貿易逆差的國家,是純粹的單邊主義行為,是對多邊貿易體系的沖擊。
全球化時代,各國實體經濟和貿易聯系日益緊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已經形成。美方對500億美元和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時,清單中超過70%是中間品和投資品。美國的高額關稅,是對在中國生產的制造商、出口商加征的,其中也包括美國在華投資企業。
在全球化時代,貿易戰沒有贏家。美國對華加征關稅以來,受損的是中美雙方企業和社會,波及的是整個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有關調查顯示,取消全部加征關稅,也是美國商界、農民和普通民眾的訴求。
美國“吃虧論”壓不倒今天的中國
中美貿易逆差的成因復雜,與美國自身經濟結構、社會模式,特別是美元霸權的內在要求高度相關。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需要的美國不賣,中國不需要的美方強賣,而且這一趨勢還在蔓延。
比如,近期美方發布針對華為等公司的限制交易令。作為市場經濟倡導者的美國,這樣的限制性政策不調整,公平競爭的商業規則不遵守,卻要求中國運用非市場經濟的手段削減貨物貿易逆差,不符合經濟規律。
任何居高臨下、頤指氣使和極限施壓,都嚇不住、壓不倒今天的中國。希望美方不要低估中國堅定捍衛國家利益的意志和決心,不要低估中國應對和反擊外部打壓的能力,不要低估中美相互依存關系對彼此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更不要貿然撼動兩國經貿關系這個“壓艙石”。
面對世界大變局,包括中美在內的世界各國,都面臨如何認識、如何應對的問題,都需要冷靜慎重作出決斷。大國關系關乎世界和彼此的戰略穩定,中美關系應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容不得情緒化誤判和對抗性處置。應該以穩定中美關系為首要目標,維護兩國關系的政治經濟基礎和總體框架,妥善管控矛盾分歧,嚴防摩擦升級和矛盾激化。經貿問題要結合各自發展需要,堅持按照國際貿易規則談判解決問題,顧及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要關切,找到雙方利益的契合點和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