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
瓶頸是生產經營管理中遇到的關鍵性“卡脖子”的問題,解決“卡脖子”就是解決管理中的“最后一公里”。每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由于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不穩定性,難免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難題。譬如,有的是市場問題,有的是產品結構問題,有的是資金問題,等等。因此,要針對由于企業的情況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的瓶頸問題,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解決,做到辨證施治,對癥下藥,有的放矢。針對當前民營企業發展中的瓶頸,我認為首先要正確處理好以下四個方面的關系,從中找出帶有規律性的解決途徑與方法。
一是處理好表象與內里的關系,透過現象看清內在本質。從山頂上看山腳下,條條道路可以通山頂,而在山腳下看山頂,只有一條路通山頂。在山頂上登高望遠,一覽無余。人的認知水平也一樣,站在高處想問題,就能視野寬廣,不會被“一葉障目”。任何事物,往往“表”是現象,“里”是實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就能找準突破瓶頸的關鍵所在。譬如,有的企業成本高,表象是人工費用及原材料價格等生產成本上升這些客觀因素,實質該解決的是財務上看不見的交易成本、物流成本和商務成本等這些降本重點。因此,企業應從生產成本管理轉向能覆蓋生產成本上升的綜合成本管理,并通過實行目標成本責任制管理,推動向開源與節流的廣度和深度進發,壓縮支出,擴大收入,不斷提高資源的收益率。
同時,要注意細節,見微知著。有些細節看似無關緊要,但事實上關乎著大局的發展。事事處處要留心細節,并要把看到的細節與經營中相關的問題聯系起來研究分析,從中發現本質性的信息。特別要注意那些能反映本質變化、帶來發展前景的細節,這些最具價值的細節往往與其他作用不大的細節混沌在一起,難以被人所看清,這就要求我們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進行分析研究,從中找出最具價值的細節,并把握細節走向成功。例如企業的市場問題,看起來已經飽和,一旦用放大鏡來研究市場,就會發現市場永遠不會飽和,這是因為市場的細分拓展是無限的,飽和是經營決策者思想的僵化,缺乏對市場的深入研究和跨界開拓力度。通過細分市場,找準缺門產品,走差異化發展之路,將市場與科技進行整合創新,開發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產品,企業就必定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是正確處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問題,以聚焦解決主要矛盾來化解次要矛盾。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在任何矛盾體中,瓶頸問題也是一個矛盾體,要找出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后通過集中有效資源解決主要矛盾,這樣以“四兩撥千斤”,其他矛盾就會迎刃而解,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目前中小型企業發展碰到了“天花板”,再向上發展難度很大,突出表現在發展后勁不足,生產水平不高,科技人才匱乏,也缺乏攀高比先的動力。解決這些矛盾,最主要的是建立起能夠促進生產力較快發展的體制機制,以增強變革能力來提升生產力。變革能力的大小是企業繁榮和衰落的分水嶺。有個比喻,變革能力可看做運動員的肺活量。一名賽跑選手的肺活量決定了他血液能運送的氧氣量,而氧氣會增強其肌肉組織活動、承耐勞苦及執著追求取得勝利的能力。企業如何增強其肺活量,即它的變革能力,作為民營企業來講,過去靠膽量和錢辦了廠,在機遇和努力下形成了一定規模,再往前發展,筆者認為,可效仿國有企業資產所有權改革,推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并由授權走向分權。即將經營權授給理念新、知識新、能力強的高級職業經理人,讓其主管經營業務,企業原有產權性質不變,本質上是引進了高級打工者;所謂分權,就是贈與一部分股權給打工者,讓其成為合伙人,都是企業的主人,本質上是共同創業創優,這必將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價值。同時,以經營方式的變革來推動組織內改革,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內部機制,從而通過這一變革來推動各個層面采用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不斷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促進每個員工成為企業的主人翁,具有全局觀,都在努力擴充和運用他們的知識和智慧創造新的價值、新的財富。
改革了經營機制,企業管理再跟上,就能雙輪驅動,穩步前行。以往由于強調技術與市場較多,目前管理相對比較弱化,影響到企業的效益。解決這一矛盾,關鍵點是優化管理中的短板,將過去沿用的一套老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改用現代信息技術來管理。因此,傳統企業要樹立互聯網價值觀,在互聯網基因上尋找突破,加快推行互聯網+管理,以解決管理上的主要矛盾,破解管理缺少協同、數據信息孤島、產品思維呆板等問題,達到運營高效率、結果高收益。
三是正確處理好內因和外因的關系,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復雜性。生活中有個淺而易顯的現象:雞蛋從外部打破是食物,成為他人食用;從里面孵化是小雞,最終獲得新的生命。這說明,等待外部力量這個外因來變革,與通過內部的力量來變革所產生的效果是迥然不同的。企業要解決瓶頸問題,不能等(等機會發展)、靠(靠稅負減免和銀行降息)、要(要政府網開一面政策支持),而是要靠積極進取的精神、克難攻堅的毅力、多措并舉的策略。
從企業決策層面上看,有些企業在同一地區、同一行業,原來基礎大體相同,而在這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有的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有的敗下陣來,問題是在機遇和挑戰面前,經營決策沒有把準,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沒有發揮好,內部的事沒有管細管好。時下,民營企業又有了新一輪發展機遇,但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稍縱即逝,機遇總是鐘情于有激情的人、奮發開拓的人。因此,我們在戰略上要緊緊抓住機遇不放過,在戰術上要把握好挑戰巧應對。同時做好應對可能發生風險的準備,特別要善于利用機會來克服風險。注重用信心來支撐行動,戰勝困難。誰有信心,棋高一著,搶占先機,就能獲得成功。“狹路相逢勇者勝”,同樣外部環境下,有的企業能成功,有的失敗,關鍵取決于內因。
從企業經營層面上看,發掘內在動力,實行內部營銷,就能拓展市場,搞活營銷。海爾實行“人單合一”,將員工與顧客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市場氛圍和市場機制,本質上是把企業推銷給內部員工。通過員工感同身受和換位思考,提高員工的工作責任心與服務質量,激活企業內部每個細胞,從而贏得外部客戶的信賴與滿意。這不僅抗拒了市場激烈競爭的不利,而且實現了多方共贏增值的好效果。
四是正確處理好量變與質變的關系,積極引領量變向正向質變發展。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臺之高,始于壘土;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大船沉沒,原由小孔。這說明量變與質變,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量變不一定引起正向的質變,但質變一定是由量變引起的;渺小的量變可以積累驚人的巨變。以上是從自然界發生的規律性現象看的,從企業經營中發生的情況也同樣如此。某企業,原來起步晚、規模小、基礎差,他們緊緊依靠科技進步,采用獅子滾雪球的方法,年年進行技術改造,堅持走穩步不停步,積小勝為大勝,不用十載時間,使原來在市場商海中飄泊不定的“一葉扁舟”,變成了能迎戰市場大風大浪的一艘“艦艇”。但也有的企業經營不善,從小的虧損到資金鏈斷裂直至企業倒閉,就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負面過程。在企業經營中,損失是不可避免的,對于虧損要進行分析,暫時性虧損可用后來新的收益來彌補,而對于未來沒有希望的經營要理性決策,迅速調整經營結構,以實現止虧。而企業在出現虧損時,漫不經心,拖而不決,等問題成了堆,自有資金被“蠶食”掉,再去“亡羊補牢”則已晚矣。因此,作為企業的經營者要有保持清醒的頭腦,在管理中加強成本核算,明確盈虧點。以現金流為王,關注資金利用率、資金周轉率、資產占用盈利率,以求得一個好的資產回報率,確保企業良性運轉。
貸款擔保發生的連鎖惡性也是一個例證。有的企業給人家擔保貸款,由于對方到期無力償還,貸款又不能展期,結果負連帶責任,企業被捆綁,自身的流動資金被抽走而導致停機停產。對于幫人家擔保,必須建立在信用級別較高的基礎上,并配有專職財會人員進行監管,發現苗頭問題及時采取措施。銀行有5%的壞賬準備金,年終時將還不了的壞賬進行核銷,以確保保證金質量;股市中也有準備5%的退市,以保證整個股市健康。李嘉誠在投資項目時,將90%的時間考慮失敗,只用10%時間考慮收益,他認為將失敗風險控制好,成功便將水到渠成。這就告訴我們,在企業經營活動中,一定要未雨綢繆,防微杜漸,做好防備風險預案,確保客體的量變朝著正向的質變方向發展,以爭得市場主動權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