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敏娟
【摘要】小學數學快樂課堂的構建,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主動的活動,快樂愉悅的學習,從而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有趣的游戲、玄妙的問題、激勵的評價、熟悉的情境,這些都與數學有著微妙的關系,我們可以從鉆研教材出發,對教材進行創造性使用、修改和刪減,巧妙設計數學教學環節,真正把快樂的數學課堂帶給學生。
【關鍵詞】快樂課堂;游戲吸引; 懸念沖突; 合理評價; 生活體驗
如果數學教學將學生緊緊地約束在課本當中,讓他們跟著課本一步步往下走,只會把學生的思維限制住,把學生的個性抑制住,丟失了學生人格的塑造,缺乏了學生主體的回歸。我們教師要依靠教材的主要內容進行教學,應該沖破教材的約束,根絕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儲備等,讓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創造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教學貼近學生實際,滋養學生心靈,促進學生發展。學生在一種充分自由的狀態下,會覺得課堂是最快樂、最向往的地方。
一、游戲吸引,感受數學之奧妙
興趣可以激發學習積極性,推動學習內驅力,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基礎。我們教學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學生盡興地“做”數學、“玩”數學,激發其求知的欲望,體驗學習的樂趣。因此,在新課教學中,設計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數學游戲,在邊游戲邊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數學的無窮奧妙,產生玩一玩、試一試、做一做、學一學的求知心理。在鞏固運用中,也可以把枯燥乏味的練習設計成學生喜愛的游戲,學生興趣高漲,思維亢奮,在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鞏固了新知。游戲教學的歡樂使學生喜歡數學,愛好數學,從而努力去研究數學帶來的樂趣。
例如,學習了“8的組成”一課,教師設計“數學撲克”的游戲:同桌互玩,準備28張撲克牌,四種花色各7張,一半學生玩“藏牌猜牌”,一半學生玩“兩牌湊6”。學生在游戲中,情緒被充分調動,既鞏固了學習,又體驗了學習的樂趣。他們在玩中學、玩中思、玩中悟,自覺地、歡快地學習數學。新教材的數學游戲豐富多彩:搶三十、數學迷宮、拳頭法、擲骰子練習加減乘除四則運算、俄羅斯方塊、 算24點、移火柴等。 再如,學習了“1—6的乘法口訣”一課,教師設計“鉆山洞”的游戲:每組十二位學生,兩個為一組把手舉起來,搭成山洞,六個小山洞上標著1、2、3、4、5、6,其他學生手上拿著標有1、2、3、4、5、6數字的一張卡片,教師帶著孩子鉆山洞,把手中卡片上的數字和山洞上標注的數字乘起來,口算正確,就順利通過,再來到下一個山洞,口算錯誤,就回到座位背誦口訣。又如,學習了“方向與位置”一課,教師設計這樣一個游戲:一位學生扮演迷路的“長頸鹿”,打電話求救,其他同學遙控指揮,用課上學習到的方位詞幫助“長頸鹿”找到回家的路。這樣的游戲鞏固環節,學生們一個個興趣盎然,不僅鞏固了新知,而且體驗了學習的樂趣。
二、懸念沖突,感受數學之神奇
激發學習動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努力設置教學懸念,制造矛盾沖突,創設愉悅情境,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吸引住學生,讓他們時而疑問,時而驚奇,時而興奮,時而嘆息……讓學生在探究發現中獲取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培養數學能力。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的懸念、沖突,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在主動設疑解疑、積極思考探究中發現新問題,挖掘新策略,產生新思維,在“問”數學、“做”數學、“思”數學的過程中產生共鳴,進而轉化為求知欲,把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上。
例如,教學“6加幾”一課, 在學生操作探究過程中,有小組選擇用小棒擺6加7,這時教師就適時引導,啟發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后提出以下問題——A生:“為何是從7根中拿出4根放到6根里?” B生:“為何拿4根,不是5根或3根呢?”C生:“為何要湊十?”D生:“為何不從6根里拿3根和7根湊十,而是從7根里拿小棒和6湊十呢?”通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充分體會“6加幾”的基本算法,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三、合理評價,感受數學之魅力
課堂評價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我們不僅要關注學業成績,還要關注課堂行為,更要關注潛能發展。課堂評價的形式也是多樣的,可以是一句贊美、一個微笑、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可以是一朵紅花、一張卡片、一個笑臉,還可以借助學習伙伴的贊美和電腦課件的動畫,以恰當合理的表揚、關心愛護的批評、充滿期盼的鼓勵,營造一片溫情、融洽、和諧的真情空間,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激勵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領略數學學習的魅力。
課堂上對于學生發表的意見和提出的問題要加以肯定,合理的評價滿足了學生的探究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要創設一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一句“你的想法太棒了”“真聰明,你比老師說得還好”“你解釋得真有道理”“再動一動腦筋,你會分析得更透徹”……讓師生的情感得到溝通和交流,久而久之,學生會愛上老師,愛上數學。
四、生活體驗,感受數學之真諦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數學問題,我們學生的身邊也蘊藏著許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數學內容,是數學教學的鮮活教材。在教學中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可以讓學生憑借已的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探究,學生不僅愿探究,而且會探究。只有把生活體驗與數學學習合理地、有機地融合起來,才能使學生自愿地、積極地、快樂地學習數學。
例如,教學“24時計時法”一課,老師讓學生在鐘面上撥10時。孩子們對這習以為常的數學情境非常感興趣,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學生憑借生活經驗,知道時針指著10,分針指著12,就是10時,很快撥出了10時。這時老師設疑:“10時你在干嗎呢?”由于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馬上有學生說:“10時我們在上課。”話音未落,又有學生說:“不對不對,10時我們在睡覺。”這時老師故作疑難:“那10時我們到底在干嗎呢?”請同學們小組討論。這樣的設計,學生在生活經驗和矛盾沖突中激發了探究的欲望。又如,學習“認識位置”一課后,教師布置這樣兩個實踐作業:(1)跟同學交流,仔細觀察學校周圍有些什么?(2)跟父母交流,觀察自己臥室,描述臥室內物體的相對位置關系。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真正地用好數學、學好數學。
小學生是一個充滿好奇與激情的群體,他們對周圍的一切充滿興趣。趣味的游戲活動讓他們滿懷對數學的樂趣,初步體會數學知識。玄妙的問題設計讓他們激發自主探究的欲望,幫助他們在探索中訓練思維。激勵的教學評價讓他們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對數學充滿激情。熟悉的生活情境,更讓他們體驗到數學的樂趣。學生情不自禁地走近數學,探索數學,熱愛數學,在數學學習中真正地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