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摘要】小學生在寫作時經常會遇到“怕寫、不會寫、沒東西寫”等寫作困境,如何讓學生擺脫畏難情緒,善于發現身邊的寫作素材,樂于表達自己耳聞目見的生活呢?首先教師要積極創設“不一般”的寫作情境,張揚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其次是要有“法”可依,引導學生注意運用寫作的方法,解決“怎么寫”;第三,幫助學生堆積寫作素材,指導他們挖掘素材,用生活中的素材來寫作;另外,要注重作文評改,組織學生分享交流。
【關鍵詞】依托方法;體驗寫作;分享快樂
習作是一門教人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的學問。分析目前小學生的實際狀況,絕大多數學生對習作沒有興趣,不敢表達,不會表達,不想表達,那么如何擺脫小學習作教學的困境?如何讓學生擺脫畏難情緒,善于發現身邊的素材,樂于表達自己耳聞目見的生活呢?在教學實踐中,我貼近學生,做了如下嘗試,愿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玩出花樣,點燃寫作興奮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去,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小學作文的要求,就是希望小學生通過文字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情,用語言文字清楚地表達出來。小學生的感情很容易受到感染,接受新的事物也比較快。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法,點燃學生寫作的興奮點,打開學生寫作的腦洞,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如教師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掛圖、多媒體等,讓學生通過游戲、表演、實踐操作,使眼、耳、腦、口一起動起來。在三年級寫水果的習作練習中,我布置學生帶來自己最喜愛的水果,帶領他們觀察、品嘗、交流水果的用途等,孩子們興趣高漲。四年級教學“辯論”寫作時,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場“愚公移山對不對”的現場辯論賽,課堂上正反雙方唇槍舌劍。我及時鼓勵、肯定他們獨特的想法和做法,學生因此提高了自己的信心,寫作時自然水到渠成。這樣的作文課堂讓學生享受了學習成功的快樂,因而產生不怕寫作、愛上習作的積極想法。
二、滲透方法,擺脫寫作畏懼感
學生有了寫作的興趣,一股腦兒地寫出了心里話,但是作文仍然一團糟,問題出在哪里呢?原因是沒有運用好的寫作方法。就好比有分門別類的書籍,卻雜亂無章地堆在一起,沒有一個結構穩定的書架置放。所以,再好的書,讀者看不到條目,也就沒有繼續閱讀下去的欲望。而方法是習作的金鑰匙,是事半功倍的前提,采取一些靈活的習作方法,學生的話變得有條理了,內容不再反復拖沓了。有哪些小策略可以為作文添磚加瓦呢?小學階段寫作常采用的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等,教師要系統地傳授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以及語言表達的方法。這樣,那些寫作能力較弱的學生就會有“法”可依,而讀寫互動策略、原始閱讀感悟策略、自由想象策略、讀寫循環策略能夠有效提高習作教學效率。在習作方法上,課標提出了“讀中寫、多讀多練、多記多說、注意觀察、自由表達、全程指導、二次修改、交流分享”等。有了方法為依托,學生做任何事情都是“難者不會,會者不難”。比如在學習陳忠實先生的《青海高原一株柳》這篇文章之后,我在微信朋友圈偶然發現了一張“墻縫里的一株野花”的圖片,靈光一閃:這不就是一個可以采用虛實結合的方法來寫作的素材嗎?于是,我向學生展示了這張圖片,通過寫作方法的“移花接木”,一篇篇既有模仿又有創新的作文出現了。教師引導學生注意總結優秀作品的寫作方法,指導學生進行仿寫,有利于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讀是與文本的對話,寫才是讀的目的。通過這些從根本出發的方法途徑,解決學生的寫作問題,學生自然就不再害怕寫作啦。
三、積累素材,提升寫作內涵
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必須注重材料的積累。高年級學生寫作的材料來自何處?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現實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學生寫作時的素料和感情都來自于現實生活。所以,要寫好作文首先必須要求學生經常看新聞和關心時事,了解身邊發生的事,對有意義的事要予以記錄積累素材。這樣才不會出現只要寫母愛就寫送傘,雨夜母親送我去看病等故事。也就是說,小學生必須通過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和感知生活,才能學好作文。另外,語言積累靠多讀多記——只有語言積累豐厚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筆下生輝。讀中學寫,古人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因此,要學好作文其次就是要多看書,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閱讀文章,讀名著,訂閱報紙雜志,了解世界各地風土人情,開闊視野,并做讀書筆記,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教師要讓學生廣泛閱讀好詞佳句,幫助學生把知識轉化成能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優美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學生積累了優美的語言文字,才能寫出優美的文章,體會寫作的快樂。在這里,我還主張讓學生多誦讀經典詩文,如果學生能在作文中合適地運用一句經典詩詞,我就會給學生的作文加上一顆“☆”。這是激勵孩子們將文章寫出語文味,體現中華文化的內涵。寫好作文還要依靠課堂學習,我們課本所選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學生在進行課堂學習時除了把握文章的內容結構,還會在課前了解許多與課文有關的知識,如作者的生平事跡,故事中人物的事跡等。這些都是豐富的寫作素材,教師要幫助學生及時歸納和總結,豐富學生的寫作資料庫。高年級學生常常會寫一寫議論文,為中學寫作做好鋪墊,而課堂上的拓展、開放就是給孩子們在無形中積累了素材。在進行六年級“給巴金爺爺回信”的寫作教學時,我就組織了一次“巴金交流會”,讓學生了解巴金這個人,理解“根的事業”,所以孩子們的回信充滿了自己的感想,真摯而不做作。本人認為“積累素材”就是要靠觀察生活,整理文字語言,搜集身邊的生活素材,培養寫作興趣。這也就回到了習作教學的根本——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把自己看見的、聽來的轉化成感悟傾注在自己的文章里,這樣寫作就成了學生們的需要。學生積累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怎么會寫出千篇一律的作文,怎么會沒有新意、沒有內涵?
四、巧妙評改,分享寫作快樂
一個具備寫作指導能力的老師,必然會從作文評改方面,給學生以信息反饋,必然會給學生的作文以積極的理解與肯定,讓學生在寫作中獲得不同層次的成就感,并能夠誠懇地指出其中的不足之處。但是在日常教學中,學生習作水平的發展是不均衡的、有差異的。如果在習作講評課中,教師只泛讀優生的習作,中等生和后進生只有聽的份,那他們基本不會有表現自我的機會。成年人尚且有被人欣賞、被人肯定的愿望,更何況是一名學生呢?我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有進步的愿望,都有主動發展的潛能,如果老師在評獎作文時,給孩子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也許會有效地發揮學生的潛能,讓他們在收獲中受到啟發,從而進步更大。管建剛老師就指出,評講作文是習作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甚至比教師新授更重要。所以,我抓住每一次評講作文的機會,運用不同的方式,搭建不同的平臺,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每兩個星期,我便組織一次小組的互評互改活動,活動前會根據班級學生的學情分好小組。作文優秀的學生充當“小老師”,對本組的同學進行評改,這是優等學生自我進步的一種巧妙的方式。這個過程中,水平一般的孩子可以從評閱中學習他人的寫作方法,后進生也能在互相評閱中激發寫作熱情,感受好作文的魅力,這樣的小組評閱既利己又利他。因為有了小組的團結合作,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寫作幫幫團”的鼓勵下,寫作能力差一些的學生開始學會了自主修改。他們將修改過后的一段話、一個好詞,讀給大家聽,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增強了寫作的信心。到集體交流時,各組可以舉薦一名作文修改得精彩的同學出來,讓他們站上講臺有滋有味地讀一讀自己的作文。這樣一次次地評講作文才有了意義,一改以往老師改得累,學生根本不用心研究的流水式批閱。
教師評閱學生作文,要用愛心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要對學生寫作的閃光點進行肯定。鼓勵能激發學生對寫作的熱愛之情,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寫作欲望,讓學生樹立自信心,使學生以愉悅的心態寫作。但教師在評價時,應該做到真誠,不做作,突顯評價的真實性。面對優點,教師要及時贊揚學生,并告訴他為什么好?鼓勵學生進一步地發展;面對缺點,教師要用“有沒有更加貼近的語言或是例子來形容?”“這個想法很新奇,但不太符合這個人物特征”等評價語言。
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教師只有腳踏實地,有針對性地進行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貼近學生的生活精心設計,利用語文的一切陣地巧妙引導,那學生的寫作熱情就一定會被點燃,真正提高寫作能力和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主張[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3]蔣仲仁.思維·語言·語文教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