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根成 林東余 李榮貴 錢雙 李進前 李強


摘要? ? 本文對2010—2016年崇明區稻飛虱發生特征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歷年中白背飛虱發生量最多,灰飛虱次之,褐飛虱最少;白背飛虱發生量年度差異大,以三(1)代發生最多;灰飛虱以三(1)、四(2)、五(3)代為主要危害代,自2011年開始,灰飛虱發生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近年褐飛虱發生量明顯低于灰飛虱和白背飛虱,各年度間發生量差異不大,以六(4)代發生最多、三(1)代最少。
關鍵詞? ? 稻飛虱;發生特征;崇明區;上海
中圖分類號? ? S435.112+.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9-0080-03
稻飛虱屬半翅目(Homoptera)飛虱科(Delphacidae)害蟲,俗名火蠓蟲,是危害水稻的三大害蟲之首,是一種遷飛性、暴發性害蟲[1-2],同時稻飛虱也是傳播水稻病毒的媒介[3]。研究稻飛虱的發生特點及發生規律并對其進行科學防治,是水稻生產和糧食安全的重要保證。本文對2010—2016年崇明區稻飛虱發生情況進行了調查,以期為崇明區稻飛虱的監控和防治提供參考。
1? ? 調查方法
1.1? ? 燈誘調查
誘蟲燈安裝應緊靠稻田,光源離稻田1.5 m,開燈時間從本地最早見蟲年份的成蟲初見期前10 d開始,至常年成蟲終見期后10 d結束,每天天黑前開燈、天亮后關燈。逐日對誘獲的成蟲計數,記錄誘獲飛虱的種類及數量[4-5]。從出現稻飛虱成蟲量突增日到高峰后突減日為止為1個峰期,峰期中稻飛虱量最多的日期為高峰日。前一峰的突減日和后一峰的突增日之間相距3 d以內(包括3 d),則計為同一個峰期。
1.2? ? 田間調查
選擇主栽品種代表地號,采用平行雙行跳躍式取樣,每塊地號調查5~10點,每點2叢。將涂有蟲膠或機油的白搪瓷盆斜放在稻叢基部,用手迅速拍打稻叢[6-7],記錄各類飛虱的數量及蟲齡。卵塊調查采用平行跳躍式取樣法,剝查取樣稻株,鏡檢卵條和卵粒并計數,卵分3級。
2? ?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 主要蟲種及始見期
2010—2016年燈下誘捕數據表明,本地區稻飛虱種類主要為灰飛虱、白背飛虱和褐飛虱3種,白背飛虱和褐飛虱年均發生5代、灰飛虱年均發生4~5代;不同年份3種飛虱發生時期有較大差異,灰飛虱始見期早于白背飛虱,白背飛虱始見期早于褐飛虱。歷年灰飛虱始見期一般在5月初,2014年始見期最晚,在5月23日;白背飛虱始見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褐飛虱始見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圖1)。
2.2? ? 燈誘稻飛虱發生動態
2.2.1? ? 燈誘灰飛虱發生動態。2010年及2011年燈誘灰飛虱蟲量較高,三(1)、四(2)、五(3)代為主害代,2010年三(1)代有2個誘蟲高峰,分別是在6月10—16日和6月30日至7月1日。據6月15日燈下監測,單燈平均誘蟲量為23.8頭,最高為98頭;據6月30日監測,單燈平均誘蟲量為143.3頭,最高為200頭。四(2)代誘蟲高峰在7月15—16日,據7月15日監測,單燈平均誘蟲量為168.8頭,最高為550頭。五(3)代有2個明顯的誘蟲高峰,分別在8月3日和8月16—17日。據8月16日監測,單燈平均誘蟲量為26.3頭,最高為100頭。2011年三(1)代有2個誘蟲高峰,分別是在5月30日至6月4日、6月6—9日。據6月1日燈下監測,單燈平均誘蟲量為871.88頭,最高為4 640頭。四(2)代也有2個誘蟲峰,分別在7月2—3日、7月6—8日。據7月6—8日燈下監測,單燈平均誘蟲量為53.1頭,最高為210頭。五(3)代有1個明顯誘蟲峰,在8月8—10日。據8月8日燈下監測,單燈平均誘蟲量為51.14頭,最高為176頭。
2.2.2? ? 燈誘白背飛虱發生動態。2012年、2016年燈誘白背飛虱蟲量最高,三(1)代為主要遷入代。2012年,白背飛虱三(1)代6月7日始盛,6月30日至7月13日為遷入峰,白背飛虱大量遷入,7月6日平均單燈誘蟲量為602頭、最高誘蟲量為1 824頭,7月13日平均單燈誘蟲量為883.86頭、最高誘蟲量為4 304頭。四(2)代8月12—13日為遷入峰,據8月12日燈下監測,平均單燈誘蟲量為16.14頭、最高誘蟲量為80頭。五(3)代有3個遷入峰,分別在8月29日、9月3—4日、9月9日,據9月9日燈下監測,平均單燈誘蟲量為39.5頭、最高誘蟲量為178頭。2016年,白背飛虱遷入時間集中、遷入量大,三(1)代始盛期在6月9—12日,有3個遷入高峰期,分別在6月19—23日、6月30日至7月6日、7月16—21日。據6月22日燈下監測,平均單燈誘蟲量為846頭,最高誘蟲量為3 000頭;7月3日平均單燈誘蟲量為218.2頭,最高誘蟲量為500頭;7月19日平均單燈誘蟲量為216.67頭,最高誘蟲量為1 000頭,7月27—28日為三(1)代盛末期。四(2)代于8月2—4日始盛,8月20—24日為遷入高峰,據8月21日燈下監測,平均單燈誘蟲量為4.17頭,最高誘蟲量為18頭。
2.2.3? ? 燈誘褐飛虱發生動態。近年褐飛虱發生量明顯低于灰飛虱和白背飛虱,2012年及2014年燈誘褐飛虱發生蟲量相對較多。2012年三(1)代褐飛虱于7月6日進入遷入始盛期,7月7—13日為遷入高峰。據7月13日燈下監測,平均單燈誘蟲量為16頭,最高誘蟲量112頭。四(2)代于8月12—15日進入遷入高峰,8月14日平均單燈誘蟲量為5.13頭,最高誘蟲量為20頭。五(3)代有2個明顯的遷入峰,分別在9月3—4日、9月8—9日,其中9月3日平均單燈誘蟲量為49.4頭,最高誘蟲量為202頭。六(4)代有2個遷入高峰,分別在9月21日、9月25—27日。2014年三(1)代褐飛虱在7月14—17日有1個明顯遷入高峰,最高峰日平均單誘燈蟲量為20.67頭。五(3)代褐飛虱在8月31日至9月3日有1個明顯成蟲遷入高峰,平均單燈誘蟲量為10頭,最高誘蟲量為89頭。六(4)代有2個明顯遷入高峰,分別在9月12—14日、9月17—18日。2011年、2015年、2016年燈誘褐飛虱發生總體呈不明顯趨勢。
2.3? ? 燈下種群消長動態
2010—2016年燈誘稻飛虱累計蟲量為30 346.04頭,其中白背飛虱最多,為19 193.10頭,占總誘蟲量的63.25%;灰飛虱次之,為8 859.84頭,占總誘蟲量的29.20%;褐飛虱最少,為2 293.10頭,占總誘蟲量的7.56%。燈下誘蟲量年度差異大,2012年總誘蟲量最高,為5 715.3頭,其中白背飛虱占68.50%、灰飛虱占21.89%、褐飛虱占9.61%;2016年總誘蟲量次之,為5 571.6頭,其中白背飛虱占93.26%、灰飛虱占5.18%、褐飛虱占1.56%;2014年總誘蟲量最少,為2 593頭,其中白背飛虱占47.15%、灰飛虱占33.22%、褐飛虱占19.63%(圖2)。
2.3.1? ? 燈下灰飛虱種群消長動態。自2011年開始,灰飛虱燈下誘蟲量呈逐年減少的趨勢,2011年灰飛虱總誘蟲量最高,為2 853.9頭;2010年次之,為2 058.7頭;2016年最少,為 288.4頭。歷年灰飛虱誘蟲量最多的是三(1)代,其次是四(2)代,七(5)代蟲量最少(圖3)。
2.3.2? ? 燈下白背飛虱種群消長動態。2010—2016年白背飛虱三(1)代燈下誘蟲量最多且年度差異大,四(2)代、五(3)代誘蟲量少。歷年三(1)代總誘蟲量為17 000.8頭,占總誘蟲量的88.58%;四(2)代總誘蟲量為1 769.7頭,占總誘蟲量的9.22%;五(3)代誘蟲量最少,為422.6頭,占總誘蟲量的2.2%。2016年三(1)代誘蟲量最多,為5 034.5頭;2011年最少,為 546.2頭。歷年中,以2016年燈誘白背飛虱誘蟲量最多,為5 195.8頭,三(1)代占96.9%;2012年次之,為3 914.9頭,三(1)代占93.42%;2011年最少,為932.2頭,三(1)代占58.6%(圖4)。
2.3.3? ? 燈下褐飛虱種群消長動態。2010—2016年,褐飛虱各代燈下誘蟲量差異不大,平均六(4)代最多,三(1)代最少。年度間比較,2012年褐飛虱燈誘蟲量最多,為549.6頭;2014年次之,為509頭;2016年最少,為87.4頭(圖5)。
2.4? ? 田間種群消長動態
2.4.1? ? 田間灰飛虱種群消長動態。2010—2016年燈下誘蟲量與田間稻飛虱的發生趨勢一致,說明燈誘監測可用于稻飛虱的發生趨勢預報。歷年中,2010年和2011年燈誘灰飛虱蟲量較多,2010年三(1)代灰飛虱有2個發生高峰,分別在6月10—16日和6月30日至7月1日;四(2)代發生峰在 7月15—16日;五(3)代有2個發生峰,分別在8月3日和 8月16—17日。據2010年8月5日田間調查顯示,稻飛虱平均蟲量為71.55萬頭/hm2,其中灰飛虱45.0萬頭/hm2、白背飛虱18.0萬頭/hm2、褐飛虱9.0萬頭/hm2;平均卵量為 294.0萬粒/hm2,卵級以1級、2級為主。另據8月18日田間調查結果可知,稻飛虱平均蟲量為76.05萬頭/hm2,平均卵量為 95.85萬粒/hm2,蟲卵以灰飛虱和白背飛虱為主。2011年三(1)代灰飛虱有2個發生高峰,分別在5月30日至6月4日和6月6—9日;四(2)代也有2個發生峰,分別在7月2—3日和7月6—8日;五(3)代有1個明顯發生峰,在8月8—10日。據7月15日田間調查顯示,稻飛虱平均蟲量為57.3萬頭/hm2,最高田塊蟲量為117.0萬頭/hm2;平均卵量為463.35萬粒/hm2,最高卵量為1 410萬粒/hm2,其中1級、2級卵占62.9%。另據8月11日田間調查,稻飛虱平均蟲量為54.0萬頭/hm2,其中灰飛虱19.5萬頭/hm2、白背飛虱19.5萬頭/hm2、褐飛虱15.0萬頭/hm2;蟲齡以低齡為主,占比74.8%;平均卵量為57.45萬粒/hm2。
2.4.2? ? 田間白背飛虱種群消長動態。2012年、2016年燈誘白背飛虱蟲量較多。2012年,白背飛虱三(1)代6月30日至7月13日為遷入峰;四(2)代8月12—13日為遷入峰;五(3)代有3個遷入峰,分別在8月29日、9月3—4日、9月9日。據7月2日田間調查,灰飛虱和白背飛虱混合發生,平均蟲量為28.8萬頭/hm2,平均卵量為453.3萬頭/hm2,其中1級、2級卵所占比例為81.8%。據7月16日田間調查顯示,平均蟲量為244.95萬頭/hm2,最高蟲量為558.0萬頭/hm2,蟲齡以1齡、2齡為主;平均卵量為1 510.95萬粒/hm2,最高卵量為6 150萬粒/hm2,卵級以1級、2級為主。2016年白背飛虱遷入時間集中、遷入量大,三(1)代始盛期在6月9—12日;有3個遷入高峰期,分別在6月19—23日、6月30日至7月6日和7月16—21日;7月27—28日為盛末期。據7月15日田間調查顯示,平均蟲量為396.0萬頭/hm2,其中灰飛虱51.0萬頭/hm2、白背飛虱 312.0萬頭/hm2、褐飛虱33.0萬頭/hm2,平均卵量為450.9萬粒/hm2。據7月25日田間調查,平均蟲量為67.5萬頭/hm2,以白背飛虱和灰飛虱為主,褐飛虱占10.4%,平均卵量為18.75萬粒/hm2。
2.4.3? ? 田間褐飛虱種群消長動態。歷年中,以2012年、2014年褐飛虱發生蟲量最多。2012年三(1)代褐飛虱于7月6日進入遷入始盛期,7月7—13日為遷入高峰,據7月15日田間調查,平均蟲量為328.5萬頭/hm2,卵量為7 770萬粒/hm2;前段時間未進行防治的地塊蟲量為726.6萬頭/hm2,其中褐飛虱14.55萬頭/hm2,卵量為17 688.0萬粒/hm2。四(2)代于8月12—15日進入遷入高峰,據8月27日田間調查,褐飛虱平均蟲量為38.7萬頭/hm2,蟲齡以低齡為主,平均卵量為79.2萬粒/hm2。五(3)代有2個明顯的遷入峰,分別在9月3—4日和9月8—9日。據9月5日田間調查,褐飛虱平均蟲量為123.0萬頭/hm2,最高蟲量為1 058.4萬頭/hm2,其中低齡蟲占25.5%、高齡蟲占29.0%、成蟲占45.4%;平均卵量為854.55萬粒/hm2,最高田塊為3 375萬粒/hm2,田間發育進度為1級占60.2%、2級占21.7%、3級卵占18.1%,9月12—14日進入卵孵高峰。2014年三(1)代褐飛虱在7月14—17日有1個明顯遷入高峰。據7月21日田間調查,平均蟲卵量合計為1 013.1萬頭/hm2,其中蟲量為261.15萬頭/hm2,幅度為88.2萬~705.6萬頭/hm2(灰飛虱143.4萬頭/hm2,白背飛虱88.5萬頭/hm2,褐飛虱29.1萬頭/hm2),田間蟲態以1、2齡若蟲為主,占55.56%;平均卵量為751.95萬粒/hm2,幅度為0~1 781.25萬粒/hm2,1、2級卵占82.46%,7月25—26日達卵孵高峰。五(3)代褐飛虱在8月31日至9月3日有1個明顯的成蟲遷入高峰,據9月9日田間調查,田間飛虱平均蟲量為91.65萬頭/hm2,最高蟲量為468.0萬頭/hm2,其中褐飛虱為69.9萬頭/hm2,占76.27%,田間褐飛虱低齡蟲占66.38%、高齡蟲占23.67%、成蟲占9.95%;平均卵量為85.2萬粒/hm2,最高田塊卵量為450萬粒/hm2,田間發育進度為1級占51.79%、2級占 23.21%、3級占25%。
3? ? 結論與討論
調查結果表明,崇明區稻飛虱種類主要為灰飛虱、白背飛虱、褐飛虱3種,白背飛虱和褐飛虱年均發生5代,灰飛虱年均發生4~5代;不同年份3種飛虱發生時期有較大差異,灰飛虱始見期早于白背飛虱,白背飛虱始見期早于褐飛虱[5]。2010—2016年白背飛虱遷入量最多,灰飛虱次之,褐飛虱最少。白背飛虱遷入量年度間差異大,以三(1)代遷入最多。灰飛虱以三(1)、四(2)、五(3)代為主害代,自2011年開始,灰飛虱發生量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近幾年褐飛虱發生量明顯低于灰飛虱和白背飛虱,各年度間遷入量差異不大,以六(4)代遷入最多,三(1)代遷入最少。
4? ? 參考文獻
[1] 彭兆普,馬明勇,傅強,等.湖南近三年褐飛虱發生規律研究[J].植物保護,2012,38(4):147-151.
[2] 張海燕.水稻稻飛虱的發生與防治[J]新農業,2018(3):27-28.
[3] 黃志寬,張宗澤,何擁軍,等.幾種新農藥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比較[J].湖南農業科學,2009(7):91-92.
[4] 張曉.抗褐飛虱水稻恢復系的創建[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2.
[5] 陳俠樺,蘇杰,金中偉,等.寶山區稻飛虱發生特點及防治措施探討[J].中國植保導刊,2017,37(1):36-40.
[6] 陳燕.中國廣西和越南褐飛虱不同地理種群比較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2.
[7] 鄧飛.水稻抗褐飛虱兼抗白背飛虱改良后代的抗性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2.
作者簡介? ?韓根成(1979-),男,江蘇徐州人,碩士,高級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