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強
摘要? ? 紅錐用途廣泛,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興寧市近些年來積極推廣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資金項目“果用紅錐林培育技術推廣”,項目推廣后成效顯著。本文結合興寧市紅錐林培育的實際,對紅錐的特征特性、價值等進行簡單的闡述,并總結了興寧市示范推廣的果用紅錐林培育技術以及相關的保障措施,分析了該技術實施后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期為培育優質紅錐林、促進興寧市林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果用紅錐;培育技術;保障措施;成效;廣東興寧
中圖分類號? ? S792.1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9-0149-02
紅錐為殼斗科栲屬常綠喬木,主要在我國的廣東省、廣西省、臺灣省、云南省等地分布,是華南地區地帶性植被頂極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紅錐是優良的林果兼用樹種,種仁屬優質的干果,既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又是十分優良的大徑級用材樹種[1]。紅錐生長旺盛,一般一次造林可采伐10次以上,經營百年經久不衰且枝葉濃密,混生性能好,推廣應用的前景非常廣闊。近些年來興寧市在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資金項目“果用紅錐林培育技術推廣”的支持下以及廣東省林科院等單位協助下,在永和鎮建立了果用紅錐示范基地,積極推廣先進的果用紅錐培育技術,對加速興寧市優良鄉土闊葉樹種的開發利用、促進木本糧食作物及珍貴用材樹種的培育、山區林農增收、改善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 紅錐的特征特性及價值
1.1? ? 生態習性
紅錐喜光照、溫暖、濕潤的氣候(生長區域年均溫在18~24 ℃),不耐寒冷,溫度低于0 ℃時生長會受到不利的影響,稍耐干旱,幼齡較耐陰,對土壤肥力要求較高,適生于由花崗巖、砂頁巖等發育而成的酸性紅壤、黃壤或赤紅壤,而不適生于石灰巖地區。幼樹在土層深厚、土質疏松、土壤肥力較好、土壤濕度條件適宜、pH值呈酸性的土壤中生長良好[2]。
1.2? ? 形態特征
紅錐樹體長勢旺盛,一般樹高平均可達30 m,胸徑可達1 m以上。木材堅硬,呈紅色,具有不開裂、不變形、易加工、耐腐蝕能力強等特點。當年生枝條為紫褐色,長勢纖細,與葉柄及花序軸相同,均被或疏或密微柔毛及黃棕色細片狀蠟鱗;二年生枝條為暗褐黑色,無或幾無毛及蠟鱗,密生著一些皮孔,與小枝顏色相同。葉為紙質或薄革質、披針形,有時兼有倒卵狀、橢圓形,長4~9 cm、寬1.5~4.0 cm,稀較小或更大,頂部短至長尖,基部甚短尖至近圓,一側略短且稍偏斜,全緣或有少數淺裂齒,嫩葉背面沿中脈被脫落性的短柔毛,兼有頗松散而厚、或較緊實而薄的紅棕色或棕黃色細片狀蠟鱗層。果序長達15 cm;殼斗有堅果1個,連刺徑25~40 mm,稀較小或更大,整齊的4瓣開裂,刺長6~10 mm,數條在基部合生成刺束,間有單生,將殼壁完全遮蔽,被稀疏微柔毛;堅果呈寬圓錐形,高10~15 mm,橫徑8~13 mm,無毛,果臍位于堅果底部。花期4—6月,果實在翌年的8—11月成熟。
1.3? ? 價值
1.3.1? ? 營養價值。紅錐果的營養豐富,淀粉含量高,被人體吸收率高達95%以上。紅錐果還含有人體所需的氨基酸、胡蘿卜素、VB■、VB■、VC、鈣、磷、鐵等物質,營養價值高于面粉、大米和薯類。紅錐果可炒食、菜食或清燉,也可磨粉制作糕點、代乳粉,還可加工成罐頭、糕點等副食品。
1.3.2? ? 經濟價值。紅錐實生苗種植10~15年開始開花結實,20年進入盛果期(嫁接苗栽后2~3年可結果,5~8年進入盛產期),且盛果期長達50~80年,是一種高產的木本糧食植物。木材堅硬耐腐,心材大,褐紅色,邊材淡紅色,色澤紋理美觀,少變形,干燥后開裂小,屬高質量材種,切面光滑,色澤紅潤美觀,膠黏和油漆性能良好,是高級家具、造船、車輛、工藝雕刻、建筑裝修等優質用材。枝椏、邊皮、碎材、刨花等是人造纖維、紙漿、纖維板、刨花板等的好材料,也是培養食用菌的優質原料[3]。
1.3.3? ? 生態價值。紅錐林的凋落物量大,具有很好的改良土壤和涵養水源的作用,是優良的水源林、風景林樹種,與其他樹種營建混交林具有更好的生態效益。
2? ? 紅錐林培育技術
2.1? ? 選地整地,施好基肥
紅錐造林地的科學選擇是首要環節,應盡可能選在海拔高度500 m以下、日照時間較短、濕度大、土層厚的陰坡或半陰坡下部,如果條件允許,也可選在山沖山谷、丘陵中下部或疏林地當中。通常紅錐栽培不煉山,可借助周圍的雜草灌木叢作為側方遮陰;如果造林地為坡地,整地需要選擇帶狀整地的方式,以盡量減少水土流失。興寧市于2012年10月初選擇在永和鎮營建食用紅錐示范林,通過清山、開作業道,12月底完成挖穴、施放基肥并回土備耕。2013年3月完成53.33 hm2紅錐示范林的種植,具體操作如下:嚴禁煉山、全墾,采用垂直帶狀(寬1 m、帶距2.5 m)割雜的方式清理林地,將雜草就地堆漚,增加土壤肥力;開設橫直生產作業道寬1.2 m;按行株距2.5 m×3.0 m定點打穴,植穴規格50 cm×50 cm×40 cm,清除穴的兩旁雜草,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和滅除土壤中的病蟲害、提高土壤肥力;鏟表土回穴施基肥,要求采用芭田復合肥總含量45%,N、P、K各占15%復合肥0.25 kg/穴,與穴土充分混勻,之后將挖起的表土打碎回填至穴深度的1/2,再將之前拌合均勻的肥和土回填至滿穴,繼續回土至平穴備栽。
2.2? ? 選擇苗木,適時栽植
采用適宜于粵東山地種植的果用紅椎優質種苗,一般以長勢健壯、無病蟲害、高超過50 cm的二年生營養袋苗為最佳。選擇早春透雨后的陰天或小雨天栽植,先在穴的中央開1個比苗木營養袋稍大的栽植孔,然后去除苗木的容器或袋,將帶有營養土的苗木置于植孔中,適當深栽,接著在苗木周圍回填細土,回填至比植穴水平面稍高時,用力將穴土壓實到平穴,最后在苗木周圍用松土培成饅頭狀,以減少水分的蒸發,并可以防止穴內積水,以免影響到苗木的成活。栽植后1個月檢查成活情況,發現死株及時補植。
2.3? ? 林間撫育
苗木成活后做好林間撫育工作,一般于造林當年的7—11月和2~3年的4—5月、7—11月分別進行松土、擴穴、施肥、除草等撫育工作。紅錐為喜肥樹種,追肥可顯著促進幼林的生長,因而要及時追肥,一般每次中耕除草之后在清除干凈的苗木左右兩側各挖1個小坑,小坑位于苗木樹冠垂直投影(滴水線)附近,深約20 cm,然后每個坑各放施肥量的1/2,并與表土拌勻,回填土至地平。追肥以復合肥為主,如果土壤較為貧瘠,則可適當增加1~2次追肥,以滿足紅錐苗木生長需要的營養條件,保證苗木快速良好生長。永和鎮營建食用紅錐示范在完成造林任務后,于7—11月實施林間撫育管理工作,在松土、擴穴、除草、整形修枝的基礎上,將長勢歪斜的苗木扶正,并插竹進行固定,以促進苗木干形的生長;秋、冬季對老弱病枝和霸王枝、并生枝等進行修剪,避免其過旺生長,保證主干的生長優勢。紅錐耐澇性較弱,因而要做好林間的排澇工作,可在林地上緣提前挖好截水溝。
2.4? ? 蟲害防治
紅錐的培育中要注意做好地下害蟲的防治工作,常見的地下害蟲主要有地老虎、蟋蟀、螻蛄、白蟻和金龜子等幼蟲,可選擇52%的馬拉松乳劑500~600倍液,或者90%的敵百蟲等藥劑進行防治。此外,紅錐林還容易遭到卷葉蟲、竹節蟲的危害,可對準發病部位噴施90%敵百蟲1 000~1 200倍液等進行防治[4]。
3? ? 推廣果用紅錐林培育技術的保障措施
開展果用紅錐優良種苗的示范推廣工作,發揮出優良種苗的高產優勢;進一步加強對優質良種苗木生產能力的建設,滿足苗木市場上對優質種苗越來越高的需求;完善林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對果用紅錐的新品種、培育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充分發揮培訓農民技術的作用,加強對農戶的培訓,提高農戶的林業技術水平,培育出高產穩產的果用紅錐林。此外,要建立科技興農、科技帶動農戶的生產模式,堅持樣板示范—技術培訓—普及推廣相結合的模式,引導企業與農戶通過簽訂產銷合同、實行保護價收購、按農戶交售農產品的數量返回利潤、建立風險基金、吸引農戶入股等方式,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建立健全的利益分配機制和運轉約束機制,提高廣大農戶培育果用紅錐林的積極性。
4? ? 推廣應用的效果
通過示范推廣果用紅錐林的培育技術,永和鎮紅錐基地內紅錐苗木的造林成活率超過了95%,目前林木長勢情況良好。2016年11月測量紅錐林木的平均胸徑達2.75 cm、冠幅121 cm、樹高2.97 m。
4.1? ? 經濟效益
營建的紅錐示范林預計約十年生時開始產果,至盛產期時,平均產果可達1 200~1 500 kg/hm2,按單價10元/kg計算,年收益可達到80萬元;同時,至主伐時,按12 m3/年·hm2出材、單價3 000元/m3計算,平均每年可增加木材約640 m3,可新增收入約192萬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4.2? ? 社會效益
通過建立紅錐良種良法果用示范林,展現紅錐研究的最新成果、幅射帶動周邊地區、加速良種良法推廣應用,對于增加就業、提高山區農民收入、推動山區經濟的發展等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很好的社會效益,成為指導興寧市果用紅錐林經營的示范樣板。
5? ? 結語
興寧市永和鎮果用紅錐林示范基地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在培育技術及推廣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為了更好地實施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資金項目“果用紅錐林培育技術推廣”,政府需加大資金投入,充分利用現有的紅錐遺傳改良研究成果,加大技術研究力度,重視造林后的撫育管理工作,促進苗木快速生長成林掛果。
6? ? 參考文獻
[1] 潘堅.紅錐的繁育與栽培[J].林業科技通訊,2003(2):29-30.
[2] 張榮友,梁大渝.紅錐栽培與生長研究[J].農家參謀,2017(12):17.
[3] 李松海.紅錐人工林生長特性及經濟效益評價[D].南寧:廣西大學,2014.
[4] 陳志生.針對紅錐速生豐產造林技術探討[J].林業科技情報,2015,47(2):1-3.
基金項目? ?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資金項目“果用紅錐林培育技術推廣”(〔2012〕TK61號)。
作者簡介? ?劉偉強(1972-),男,廣東興寧人,工程師,從事林業技術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