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琬儀 徐啟帆
摘要? ? 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傳統小農無可比擬的優勢。在“互聯網+”背景下,本文調研了安徽省宿州市家庭農場產業鏈發展情況,發現安徽家庭農場存在互聯網技術缺乏、產業鏈短、深加工水平低、銷售形式單一等問題。本文通過結合美國和上海家庭農場既有經驗,研究互聯網技術在家庭農場產業鏈應用的理論機制,再根據安徽實際情況,分別在產前、產中和產后提出互聯網技術在家庭農場產業鏈延伸的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 ? “互聯網+”;家庭農場;產業鏈;理論機制;對策;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 ? F324.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6-0262-04
Abstract? ? As the main body 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family farms have the unparalleled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farmer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 chain in Suzhou city of Anhui Province,and found that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in Anhui family farms,such as lack of Internet technology,short industrial chain,low level of deep processing and single sales form.Based on the existing experience of American and Shanghai family farms,this paper studied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n family farm industrial chain.Then,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Anhui Province,it put forward the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xtens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n family farm industrial chain before,during and after childbirth,respectively.
Key words? ? "Internet +";family farm;industrial chain;theoretical mechanism;countermeasures;Anhui Province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問題上提出要“扶持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發展設施農業、精準農業、精深加工、現代營銷,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推動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實施鄉村振興”目標,要求“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從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可以看出,家庭農場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在“互聯網+”戰略的深入推進下,互聯網技術與家庭農場產業鏈的結合將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關鍵。
傳統小農由于信息閉塞和生產技術落后,存在產業鏈分割、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生產與市場無法有效對接等問題。家庭農場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規模化經營、企業化管理、運用科學技術的特征,能有效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產業鏈向上游延伸即令產業鏈進入到基礎產業環節和技術研發環節,向下游延伸則進入到市場拓展環節。互聯網技術利用大數據,能為農業產業鏈提供精確、快捷、科學的全方位信息服務,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實現傳統小農向現代農業的過渡,也是促進農民增收、實現鄉村振興的現實需要。因此,如何借助互聯網促進家庭農場產業鏈延伸,充分發揮互聯網在家庭農場長久發展中的助推作用,成為政府和農民高度關注的問題。
本文將以宿州家庭農場為例,分析宿州家庭農場產業鏈存在的問題,再通過借鑒上海金山、美國家庭農場經驗,研究互聯網與家庭農場產業鏈在理論上結合的途徑,研究互聯網技術助力安徽家庭農場產業鏈延伸的對策,為安徽家庭農場產業鏈延伸提供有益指導。
1? ? 宿州市家庭農場產業鏈現狀分析
宿州位于安徽省東北部,是全國重要的糧食、肉蛋、蔬菜、水果供應基地和農產品集散中心,有“果海糧倉”之稱。宿州市以埇橋國家級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區和宿州市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為載體,圍繞糧食、果蔬、畜牧、林木四大主導產業,培育包括家庭農場在內的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初步形成以碭山水果加工、蕭縣糧食加工、埇橋泗縣木材加工、靈璧畜禽養殖加工為龍頭的加工集群。
1.1? ? 碭山縣紅衛家庭農場模式分析
碭山縣擁有我國最大規模的連片果園產區,以發達的水果種植業為主導產業,除了以碭山梨作為最主要的生產品種外,還種植大櫻桃、石榴等高檔水果。碭山紅衛家庭農場由碭山紅衛果蔬合作社發展而來,采取農家樂的經營方式,產品以大櫻桃、獼猴桃為主。2014年,合作社同意流轉士地120 hm2,用于優質水果生產,基地內規劃22家家庭農場,每個家庭農場5.3~6.7 hm2,合作社與家庭農場中建立一種新的利益聯結機制,合作社負責全部投資,基地規劃、技術服務、產品銷售、租金和其他支出全部由合作社投資;家庭農場負責平常生產勞動,季節性雇工。產品銷售時,合作杜得到產品收益53%,家庭農場得到產品收益的47%。紅衛家庭農場的發展模式如表1所示。
1.2? ? 宿州家庭農場產業鏈存在的問題
1.2.1? ? 融資成本高,經營風險大。2013年7月,中國農業銀行出臺了《中國農業銀行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貸款管理辦法(試行)》,提升了家庭農場貸款額度。2016年以來,央行一直對農村金融機構實行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以支持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項目。但是,家庭農場和資金供給方缺乏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農業作為弱質產業,一方面,極易受自然災害的影響,造成生產收益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農產品市場有大量買者和賣者,產品同質化,近似于完全競爭市場,農戶在市場上作為價格接受者面臨較高的市場風險,因而金融機構為其供給資金的主動性不強。
1.2.2? ? 互聯網人才缺乏,農戶缺乏相應的網絡技術。大部分受過高等教育擁有良好互聯網技術的人才選擇去大城市發展,留在當地的農戶文化水平較低,不會用電腦或網絡操作水平停留在簡單的收發信息,缺乏農業現代化需要的網絡技術,如家庭農場網頁的設計與維護、大數據搜索等。
1.2.3? ? 成本收益不對稱且生產具有特殊性。碭山的水果生產為低收益農業,農業附加值低、利潤低,而信息化運用中所需要的設備投入成本相對過高。碭山家庭農場的水果種植及采摘基本上都是采取人工操作的方式,雇傭大批工人集中進行農藥噴灑及水果采摘、裝袋。原因如下:一是碭山家庭農場的部分果樹形態不適合機械化操作;二是由于特定的技術要求,水果剪摘的方式和裝袋方法都有講究,必須采用人工方式;三是碭山閑置勞動力富余、勞動力成本低,水果成熟季雇傭大量人員可滿足勞動力工作需求,這早已成為當地農戶的生產習慣。
1.2.4? ? 銷售渠道單一,電商銷售情況不樂觀。雖然碭山縣以“電商縣”作為自己的建設品牌,宣傳電商的應用,紅衛家庭農場也與京東、天貓盒馬鮮生、廈門來三斤、湖南友阿微店等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然而據農戶反映,銷售方式依然以賣給水果批發商為主,通過電商銷售的數量不足總銷售量的10%,原因主要在于網絡營銷手段落后。網絡營銷相較于傳統的線下營銷方式,面臨著更激烈的市場競爭,需要對電子商務和市場營銷知識有全面的認識和熟練的運用。同時,網絡營銷手段又在不斷地更新,時效性強,市場環境瞬息萬變,需要時刻關注市場動向,及時調整營銷方式,否則將很快面臨市場的淘汰。
2? ? 互聯網技術與家庭農場產業鏈結合的理論機制分析
產業鏈的延伸主要表現為延伸產業鏈長度的縱向延伸和擴大產業鏈寬度的橫向延伸。前者主要指盡可能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比重,實現價值增值;后者主要指提高綜合利用水平,擴展產業環節和產品功能。
家庭農場產業鏈是以家庭農場為核心、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由農產品生產、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環節組成的一種新型農業產業化鏈條[1]。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包括涵蓋上游和下游的多個產業環節,各環節之間相互制約依存,共同構成一個技術平臺[2]。家庭農場處在產業鏈的中間環節,受到前后向鏈條的雙重影響,要想家庭農場的發展更具競爭力,必須考慮鏈條前后的延伸[3]。現階段出現較多的新型家庭農場產業鏈延伸模式主要有“家庭農場+網絡營銷”產業鏈經營模式、“家庭農場+連鎖超市”模式、“家庭農場+產業化龍頭企業”模式、“種養型家庭農場+農業產銷企業”模式[1]。由于當前農業產業鏈上各主體信息不對稱,產業鏈各主體間缺乏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一、二、三產業未能實現深度融合,產業鏈上各主體只從個體利益最大化的角度進行分散決策,產業鏈整體收益達不到最優,難以適應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需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推進,互聯網技術與農業深入融合,能促進農業產業鏈協同發展,加速農村二、三產業融合[4];建設“互聯網+專業服務”的相關平臺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進信息公開透明。所以,在新時代“互聯網+農業”的政策背景下,家庭農場要想實現轉型,利用互聯網技術延伸產業鏈是最佳的選擇。
2.1? ? 產前:農資購買、技術研發
家庭農場可以通過專門的網上農資交易平臺與生產資料供應商(飼料企業、種子公司等)取得聯系。以前,由于生產資料供應商與家庭農場相互獨立,造成了信息不對稱與不必要的交易費用,而通過互聯網平臺,引入大量生產資料的買者和賣者,利用網上公開的地理位置信息和生產資料價格品質信息,買賣雙方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生產資料,可以有效壓縮中間環節,促進信息的透明化,降低交易費用。此外,這條產業鏈可以繼續向上延伸至科技成果研發機構,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及時通過互聯網平臺發布,可以使家庭農場主及時調整經營戰略,因時而變,走在市場的前沿。
2006年,上海市實施“為農綜合信息服務千村通工程”,建設為農綜合信息服務站,每個服務站配備固定辦公場所、一套信息設備及一名信息員,形成了一套管理機制。在此基礎上建設鎮、區兩級“千村通”工程服務點,形成了由村至鎮,由鎮到村的三級服務體系。“千村通”工程成功拓展了信息服務渠道,借助“農民一點通”功能,第一產業從業者和村民可以輕松地接入互聯網,獲取各式信息。“農民一點通”功能作為“千村通”工程的信息載體,整合了諸多功能,從起初的信息查詢功能向多方互動功能拓展,實現了遠程連線視頻專家診斷、涉農補貼資金政策、統計數據公示、農村三農資金查詢、土壤質量管理、在線向農業專家咨詢農業生產問題等功能,充分發揮了互聯網在信息查詢和傳播上的優勢,減少了農民的信息查詢成本,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發展[5]。
在農業融資方面,可以借鑒美國模式,發揮互聯網金融的優勢,特別是互聯網可以眾籌的特點,建立起農業項目眾籌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農業創業者可以發布自己的項目信息,申請通過股權眾籌的方式進行融資。投資者則在這個平臺上瀏覽并篩選自己心儀的項目進行投資。為了促進該平臺的良好運行和維護,以市場化的方式來建立是最好的選擇,創建該平臺的公司可對投資者收取一定的交易手續費,但同時政府必須加強監管。
2.2? ? 產中:農情監控與實時分析
互聯網技術通過研發軟件,結合“3S”技術,可以獲得詳細的農業信息,如農場降雨量、日照氣溫記錄、熱量積累等自然信息,農場主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查看分析圖表,實時了解農場土地的土壤結構、生長進度、灌溉施肥、農作日志及病蟲害情況,進行收成預測、盈利預估和庫存管理。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美國的“精準農業”,即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在農業生產中與之相關的幾乎所有可控因素進行實時監測,通過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對比分析,找出產量差異,制訂高針對性方案,給農民們提出切實可行的農業生產建議。
互聯網技術還在整體農業市場信息獲取中發揮作用。例如,美國家庭農場擁有的電腦與其他信息中心聯網,可獲得該信息中心分享的農業市場信息;當一個美國家庭農場與當地州立大學農學院聯網后,即可獲得該農學院掌握的市場信息,農學院會結合當前市場需求和農場生產情況,幫助農場主分析、利用信息,但是最終的生產方案則依舊由農場主制訂。這種互聯網技術所帶來的高效信息化服務為家庭農場的生產規模、生產產品等提供了大量信息支持和決策幫助。
2.3? ? 產后:農產品銷售、深加工
農產品銷售是農業生產的最終環節和目的,當前我國的農產品流通模式還比較傳統,主要有4種類型即生產者主導、零售商主導、批發市場主導和龍頭企業主導。這4種不同的流通渠道呈現出明顯的結構不對稱性和分配權力不平衡性,渠道權利逐漸向龍頭企業、大型零售商和大規模批發商傾斜,形成了一定的壟斷趨勢,不僅使農戶喪失了利益分配的話語權,也使消費者被動參與到農產品銷售當中,流通模式兩端的農戶和消費者利益都得不到保障[6]。而農村電子商務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壓縮了中間環節,減少了農產品的流通成本并且提升了規模效應。如隨著上海金山黃桃登上天貓超市,上海市居民可以直接在天貓超市下單,以市場價1/5的價格購買到新鮮的金山黃桃,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成本。
另外,互聯網技術也解決了農產品作為時鮮產品對銷售快速性和穩定性的依賴,以銷售的擴大帶動家庭農場規模化生產。美國的社區支持農業(CSA)經營模式,通過一個農場主與消費者相互信任的平臺,建立起一個當地的食品銷售體系,農場主和消費者“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一般來說,小型的家庭農場更依賴于CSA經營模式,因為這是重要的直銷通道,而這些小型農場為了降低風險,一般會選擇與其他農場合作,以規避例如自然災害或者收成不好時帶來的農產品短缺風險,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小型家庭農場走向合作化、規模化[7]。
農產品深加工上,可采取“政府+企業+家庭農場”模式。上海市金山區由政府牽頭建設了一批綜合農產品就地深加工工廠,幫助金山區農產品直接打入市場,同時積極幫助廣大農民,自產自銷,優質的農產品不再適用批發價走量的模式銷售,而是有了包裝和品牌,將更多利潤從蔬果批發商手中轉移到農業生產者手中,極大地提升了農民收入,增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3? ? 推進互聯網技術在安徽家庭農場產業鏈延伸上的應用對策
產業鏈延伸發展是一個不斷演進、逐級向前的過程。各環節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因果關系,完善、發達的產業鏈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提前規劃布局、層層推進。結合安徽省當前的實際情況,借助發達國家和地區已有的發展經驗,提出符合安徽實際情況的家庭農場產業鏈延伸建議。
3.1? ? 產前
3.1.1? ? 設信息員,開展互聯網技術培訓。針對技術培訓政策落實不到位,可以借鑒上海千村通工程經驗,各地政府專門設立信息員一職,招聘高學歷、高技能的人才,對信息員進行集中農業互聯網知識教授,再由各地信息員專門負責對當地農戶進行農業互聯網知識宣傳與技術培訓,并定期開展信息員教學成果匯報交流,以保證互聯網技術培訓精準到位。
3.1.2? ? 設立網上農資交易平臺。該平臺整合農資銷售和服務兩項功能,通過線下招商和遠程邀約等方式,吸引農資供應商入駐并提供線上交易服務。通過該平臺,一方面使農資供應商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農資產品類型、品質、價格等方面的市場需求情況,進而完善其產品布局;另一方面使農戶可通過開放式的交易平臺自由選擇自己需要的產品,提高資金利用效率,還可以快速搜尋新品種,拓寬生產范圍,尋找新商機。
3.1.3? ?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政府應對運營商提供資金支持,提高家庭農場寬帶覆蓋率,根據農村的市場選擇合適的寬帶接入技術,同時整合優化現有的網絡資源。另一方面,應加強農村的物流建設[8-9]。由于農村物流體系建設的投資大、周期長,普通物流企業難以承擔,應由政府引導建設,對農村的運輸,倉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從資金投入、政策支持方面完善道路建設,為農村電商企業建設物流配送中心,加強農資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從而為農產品銷售提供更好的平臺。
3.2? ? 產中
加大資金投入,共享農機設備。考慮到現階段家庭農場規模小且收益不穩定、農機設備成本相對較大的現狀,可以鎮或村為單位,政府投入資金,建設農機租賃中心,同時建立一個互聯網農機租賃平臺,農民通過平臺發布對于農機的需求信息,平臺通過數據匹配,推薦合理的農機租賃分配調度方案。平臺通過裝載的GPS設備實時獲取農機位置信息和作業情況,對農機服務進行實時監測和優化調度,實現農機的合理分配。
3.3? ? 產后
3.3.1? ? 創新農產品預售模式。由于水果等農產品具有保鮮期短、季節性價格波動大的特點,可以結合互聯網營銷技術的培訓,實行農產品網上預售。一方面,對消費者來說,可以提早選擇農產品,并鎖定滿意的價格進行購買;另一方面,對農戶來說,預售可以激發消費者的購物欲望,還可以提前知曉市場需求,合理安排生產規模,并能夠提前準備好網銷的農產品、包裝、快遞單等,以便以最快的速度將農產品寄送到顧客手上。預售鎖定價格也能減少價格波動對農戶造成的生產經營風險。
3.3.2? ? 建立龍頭企業,進行農產品深加工。政府通過政策優惠、資金支持等方式扶植培養一批龍頭企業,使龍頭企業專業進行農產品深加工,利用互聯網精準、快捷地搜尋初級農產品來源,由點至面逐步建設本地農產品深加工體系。
3.3.3? ? 發展“互聯網+休閑觀光”。憑借互聯網傳播快、受眾廣的優勢,進一步發展農家樂。如今智能手機已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娛樂通訊工具,人們更習慣于手機端瀏覽信息。所以,可以以縣為單位開發專門介紹宿州縣各個家庭農場的公眾號,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
4? ? 參考文獻
[1] 伍開群.家庭農場的理論分析[J].經濟縱橫,2013(6):65-69.
[2] 何勁,祁春節.家庭農場產業鏈:延伸模式、形成機理及制度效率[J].經濟體制改革,2018(2):78-84.
[3] 王凱,顏加勇.中國農業產業鏈的組織形式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04(11):28-32.
[4] 胡威,謝云.代際差異視角下家庭農場主農業產業鏈延伸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12):3256-3260.
[5] 唐潤,關雪妍,于榮.“互聯網+農業”產業鏈協同平臺建設[J].中國科技論壇,2018(9):121-127.
[6] 袁松梅.加快農業信息服務 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J].中國農業信息,2012(6):35-37.
[7] 李國英.“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鏈及商業模式解構[J].農村經濟,2015(9):29-33.
[8] 周淑甄,王樹進.美國家庭農場CSA經營模式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4,20(7):34-38.
[9] 胡愈,許紅蓮,岳意定.我國現代農村物流建設發展的審視與構想[J].湖南社會科學,2007(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