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馮水園 陳婭 王納 劉紅彩
摘要? ? 在分析了佛坪縣岳壩鎮社區經濟和扶貧現狀的基礎上,從介入商業機制、發展生態旅游、推進有機農業、研究可持續利用能源和社區參與保護區建設等5個方面探討了社區共管助力扶貧工作,以期促進社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 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扶貧;陜西佛坪
中圖分類號? ? F323.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9-0222-02
Abstract?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mmunity economy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statusin Yueba Town,Foping County,the paper explored community co-management support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five aspects of intervention in business mechanism,developing ecotourism,promoting organic agriculture,research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energy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protected area constructio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conomy.
Key words? ? nature reserve;community co-management;poverty alleviation;Foping Shaanxi
在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消除貧困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衡量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內涵[1]。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要論述是習近平關于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動指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扶貧理論及實踐在中國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具體體現、發展和創新[2]。
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3]。而保護區全境地處佛坪縣岳壩鎮,該鎮地處貧困偏遠山區,社區經濟發展滯后,如何扶貧、脫貧一直是保護區與當地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地處貧困邊遠山區,保護區的建立改變了周邊社區的生活方式,限制了社區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致使社區經濟發展滯后,保護區與當地社區的矛盾(資源保護與利用、土地權屬與權益、文化沖突及政策沖突等)也隨之加劇,已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所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也是發展中國家長期面臨的重要問題[4]。
佛坪自然保護區采用社區共管的方式,即同社區共同參與決策、實施和評估的過程,主要目標是自然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社區發展的相結合[5]。探索與時俱進的社區共管助力扶貧工作,是帶動社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活動的可持續進行的必要舉措。本文就佛坪縣岳壩鎮社區經濟和扶貧工作現狀及方式進行探討,以期對保護區社區共管工作提供參考及借鑒。
1? ? 調查區域概況
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秦嶺南麓中段的佛坪縣西北部岳壩鎮境內,實際管轄面積29 240 hm2,屬暖溫帶濕潤氣候區,該區自然資源和環境保存完好,大熊貓種群密度居全國之首,是秦嶺山地生物物種多樣性豐富度最高的地區之一[6]。而佛坪縣岳壩鎮社區交通閉塞,文化落后,地勢溝壑縱橫,土壤貧瘠,農業產業結構單一、不成規模,生產力極不發達且自然災害頻發,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強,自然資源利用率低,社區經濟嚴重滯后。佛坪保護區社區共管工作涉及岳壩鎮所轄的3個村民委員會,下屬11個村民小組,社區與大熊貓棲息地在空間分布上呈鑲嵌狀態。
2? ? 調查方法
采用內業查閱統計資料和外業實地訪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內業:查閱縣志、鎮政府工作報告、扶貧工作報告等資料,初步了解扶貧現狀。外業:實地訪查社區經濟條件,包括貧困比例、經濟收入來源、致貧原因等,詳細了解扶貧現狀及扶貧效果。
3? ? 社區經濟和扶貧現狀
根據2016 年審定標準[7],農民年人均收入低于3 015元的農戶為貧困戶。2017年全鎮常住人口1 062戶3 355人,其中貧困戶172戶399人,貧困發生率為11.9%(岳壩鎮2017年扶貧攻堅工作總結)。其中一般貧困戶92戶285人,低保貧困戶37戶68人,五保貧困戶43戶46人(數據來源自岳壩鎮政府宣傳欄公示),詳見圖1。鎮內有完全小學2所、中心衛生院1所、分院1所、村級衛生室8個。
社區經濟收入由農業、林副業、養殖業和其他收入組成經濟總收入。農業以生產糧食為主,主要依賴農耕地,包括主產水稻的水田和主產玉米、洋芋等的旱地;林副產業主要以實用菌、經濟林栽培為主,木耳、香菇、板栗、山茱萸等產量高、市場銷路好;養殖業以飼養淡水魚、蜜蜂、羊等為主;其他收入包括勞務收入、個體經營收入等。岳壩鎮社區各個產業的經濟收入比例詳見圖2。
社區致貧原因有多種,主要是缺少勞動力、疾病、學業和殘疾等,詳見圖3。社區勞動力多為留守老人、婦女,掌握技術能力弱,生產力水平低下,而留守老人的身體狀況多發,導致經濟條件更加困難。
佛坪保護區管理局作為省級扶貧單位,和佛坪縣人民法院為獅子壩村的結對幫扶單位,岳壩鎮、大古坪村、龍潭村均設有基層保護站,社區共管一直是保護區的重點工作之一。另外,共有16家機關事業單位作為幫扶單位與鎮、村兩級組織的249名干部共同與岳壩鎮全鎮172戶399人結對,共同承擔這些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
社區共管的扶貧方式以產業化扶貧為主、協助完善基礎設施為輔。保護區通過推廣先進的養蜂、經濟林栽培、淡水魚養殖等技術,提供地膜、化肥等農業物資的資助,促使各項產業的規模化、商品化,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經濟效益,提高社區村民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能力和意識,從而減輕自然資源不可持續利用的壓力。保護區在社區修橋補路、興修農田水利、籌資辦學、修電站等基礎設施方面給予了大量經濟資助。
4? ? 社區共管結合扶貧工作方式
社區共管是同社區共同實現自然資源保護和社區可持續發展的過程,結合當今社會扶貧工作,社區共管更應與時俱進發展其理念與方式,促進社會經濟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4.1? ? 介入商業機制
社區共管項目一旦失去后續資金的支持,項目很容易就此癱瘓,項目所取得的所有成效也由此中斷,因而商業機制介入產業化扶貧的方法是先進的、合理的、科學的[8]。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電子商務、農業合作聯社等商業機制介入為社區共管提供了后續支持,保證社區共管的可持續進行,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
4.2? ? 發展生態旅游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岳壩鎮森林覆蓋率達98%[9],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秦嶺四寶均有分布。自然保護區可在科學規劃前提下實行嚴格管理的生態旅游,村民擔當向導,介紹當地風俗文化,體驗鄉村生活,帶動住宿餐飲等第三產業的發展[10-11]。
4.3? ? 推進有機農業
保護區限制了村民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導致農業發展水平低下,但同時這也是發展有機農業的契機。推廣有機種植業、養殖業,指導有機農業專業技術,使其規模化生產經營,既可促進社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能促進生態破壞區的治理和恢復,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4.4? ? 研究可持續利用能源,開發新能源
研究節能和可持續利用能源的對策,推廣節柴灶,改進取暖設施,積極開發小型水電站、沼氣等替代性能源[12]。保護區內砍伐、偷獵、割漆、偷采中草藥等行為時有發生,新能源的研究和開發能更好地減少危害自然資源行為的發生,有效降低森林火災隱患。
4.5? ? 社區參與保護區建設
加強社區保護意識宣傳,對村民進行就業能力知識培訓,拓寬社區村民就業途徑,鼓勵村民回鄉創業,鼓勵參與野外巡護、物資運輸、基本建設、科研考察、森林防火等保護區建設[13]。
5? ? 參考文獻
[1] 阿馬蒂亞·森.貧困與饑荒:論權利與剝奪[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8.
[2] 姚樹潔,王潔菲,汪鋒.新時代習近平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的學理機制及文獻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9,41(1):7-19.
[3] 吳華群.陜西佛坪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現狀及發展對策[J].陜西林業科技,2016,(4):91-95.
[4] 段偉.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農戶生計協調發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6.
[5] 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指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6] 趙德懷,雍嚴格,葉新平,等.野生動物資源定位監測標準化方法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1):27.
[7] 陜西省扶貧開發辦公室,中共陜西省委組織部,陜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于做好2016年全省駐村聯戶扶貧考核工作的通知:陜扶辦發〔2016〕41號[A/OL].(2016-11-22)[2018-10-15].http://www.shaanxifpb.gov.cn/newstyle/pub_newsshow.asp?id=29014558&chid=100
234.
[8] 梁啟慧,何少文.商業機制介入社區共管項目的初步探索:佛坪自然保護區及周邊社區基于保護的社區可持續養蜂[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增刊1):228-232.
[9] 佛坪縣人民政府辦公室.佛坪縣情[A/OL].(2018-11-22)[2018-1220].http://www.foping.gov.cn/xxgk/xxgkml/gk/201504/t20150407_18071
1.html.
[10] 劉霞,張巖.中國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研究初探[J].經濟研究導刊,2011(13):151-152.
[11] 潘景璐.云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項目有效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
[12] 羅海威,謝小玲,邵李鋒,潘淑芳.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關系的探討:以廣東珠海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為例[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8,41(5):41-43.
[13] 張云熙.邊疆民族地區自然資源管理中政府與社區的合作:基于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協會的個案研究[J].西部發展研究,2017(2):16-26.
作者簡介? ?李濤(1988-),男,陜西南鄭人,助理工程師,從事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工作。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201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