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東軍 李小清
摘要? ? 本文對南京市江寧區全域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現狀進行了總結,介紹了其建設現狀,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全域特色田園鄉村思路和應對措施,以期找到振興鄉村的切入點,更好地促進農村發展、農業豐收、農民致富。
關鍵詞? ? 全域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現狀;問題;思路;應對措施;江蘇南京;江寧區
中圖分類號? ? F32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9-0260-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省委、省政府立足江蘇實際、著眼未來發展,作出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決策部署,印發了《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計劃》和《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方案》。南京市江寧區東山王家、秣陵觀音殿、淳化東龍、谷里徐家院、湖熟錢家渡等5個村成為了省級特色田園試點鄉村。南京市江寧區委、區政府結合我區綜合實力強、城鎮化發展程度高、基礎條件具備等優勢,提出全域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把推進全域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作為全區提升“三農”服務水平、促進鄉村復興的抓手,必將更高質量地推動我區鄉村發展。
1? ? 江寧區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現狀
近年來,江寧區延續了金花村建設、千村整治和百村示范工程、美麗鄉村建設等經驗,通過持之以恒的推進,把美麗鄉村作為江寧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品牌,升格為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范疇,振興鄉村發展。江寧區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率先在5 個村進行了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各村本著自有特色,深挖農耕文化,植入現代元素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1? ? 古今交融,歷史遺存與農業生產相結合
“枕山、環水、面屏”間,東山王家老宅中的木雕、磚雕、石階、圓門以及青磚黑瓦盡顯古樸、幽靜。東山王家運用現代農業理念,傳承鄉愁,建設家園。開發千畝油茶林,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間,讓油茶花期盛開在10月上旬至12月的少花季節。油茶果不僅能榨出不含芥酸、膽固醇等對人體有害物質的油茶籽油,其山茶甙、不飽和脂肪酸和茶多酚等營養成分指標要優于橄欖油。茶餅既是肥料又是農藥,可防治稻田害蟲,提高農田蓄水能力。該村把加快發展農旅文融合作為新產業,目前農林生產布局按排種植山芋10 hm2、油菜13.3 hm2、梨樹40 hm2、油茶20 hm2,養殖水面33.3 hm2。在此基礎上,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打造“雙龍湖”特色品牌,開發梨汁、梨膏、茶油等農產品。之前規劃的林間漫步、溪谷漂流、水上竹筏、房車露營、精品民宿等項目正在建設,有優勢、能成長的特色產業正在有序有效的打造中。
1.2? ? 文創聯袂,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相結合
秣陵觀音殿緊密聯動文創企業,大力發展文創經濟和總部經濟。引入薰衣草森林集團,完成香草鋪子、輕食餐廳以及小甜心手工作坊等業態布局,二期特色民宿、講堂等具有臺灣特色的業態正在設計對接。通過民間征集、舉辦創業大賽、引入品牌文創企業的方式,引進中醫藥養生館、三吉沙畫、花絲工藝、生態缸等小微文創商店等23個非遺項目和文創項目。
據民間流傳,江寧街道花塘一帶的村名、地名與《紅樓夢》中大都巧合。花塘這一帶也有四大家族,即曹上村、小王莊、史家村以及薛家凹子。該村圍繞紅樓主題民宿、特色手工藝作坊、酒作坊等獨具鄉土特色的文創經營項目初見成效。糟鴨信、火腿燉肘子、火腿鮮筍湯、野雞崽子湯等《紅樓夢》中描述過的美食有望被端上農家餐桌,游客們可體驗“舌尖上的紅樓文化”。在“十里稻香、紅樓農家”的發展規劃中,將鄉村空間、人文要素和農業生產資源進行高度融合,利用紅樓文化要素結合農業生產景觀體驗,充分發揮鄉村農業生產特色。在這種定位下,花塘社區將通過農田綜合整治、河渠改造引入種植連片高品質綠色大米產品,形成“紅樓稻香米”品牌,做到環村稻香,打造具有獨特鄉村浪漫情懷的紅樓稻香體驗項目。
1.3? ? 環旅一體,宜居環境與農民生活相結合
谷里徐家院按照“三園共建、三產聯動”的發展思路,以“野八鮮”“水八鮮”等“互聯網+”有機瓜果蔬菜為主要業態,建設綠色安全食品生產基地,搭建蔬菜加工配送平臺,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已種植70余種露地蔬菜,面積20 hm2,林果類主要為桃樹、梨樹、石榴等品種,面積13.3 hm2。同期,20 hm2核心區帶動,輻射全街道近666.7 hm2的果桑產業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衍生出的桑果酒、桑果汁、桑果干、桑葉茶等產品將成為綠色養生食品。
淳化東龍按照“一區四片”產業規劃,完成中草藥特色種植片區白芨種苗培育第一期20 hm2建設,在四季特色林果采摘片區精心規劃打造了數百畝各種水果不同季節的采摘片區,借力南京江寧電商產業園,助力扶貧共建,推動線下線上互動。
湖熟錢家渡以“水”為切入點,建設了環河道路、小橋、民生服務點、小憩處等配套設施,建成了與湖熟菊花園的水上交通線。規劃了153.3 hm2的高效水產養殖基地、蔬菜基地及稻米種植基地,以地產品牌“奇水牌”優質青蝦、湖熟大米為主導產品,創新包裝了“尚米”“櫓運”等新品牌。同時,建設了6.8 km生態旅游環線、濱水民宿、水上清吧、水上游線、游客服務中心等項目,打造悠然鄉村、產業鄉村、宜居鄉村。
2? ? 發展全域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全域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不是簡單的鄉村美化行動,“特色”“田園”“鄉村”還未能形成一個系統的有機整體。農業還很脆弱,耕地被占用,發展力略顯不足,普遍存在村莊環境整治進程差別大、基礎設施落后、農業勞力資源外流、鄉土特色受到沖擊等問題。有些鄉村提出發展休閑觀光、農家樂、民宿、康養等建設目標,出現了產業多元、特色主導產業不突出、品牌農產品占比較低、銷售渠道單一、附加值不高的現象。鄉村的村味還不夠濃,規劃設計高大上的東西偏多,而切合當地實際、能持續發展的東西偏少,并且有同質化傾向。因此,要關注鄉村的差異性、多樣性,多角度、全方位地發掘鄉村的個性和特色,融合鄉村所處地域的自然環境特色,要立足原住地、原住房、原居民,注入生態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培育村落的獨特氣質。全域發展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全域旅游、全域營銷、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實踐如火如荼,但在全域發展的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認識和行為上的偏差,主要表現如下。一是認為全域發展就是“全面開花”,是高大上項目;二是把全域發展誤當作一塊“金字招牌”、一種榮譽,以為拿到了“示范區”的牌子就是功成名就;三是停留于一句口號、一般號召,在具體舉措上卻無章法、無所作為。這些思想和行為都偏離了全域發展的本來意義和方向。
全域特色田園鄉村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新的發展導向、新的發展路徑,全域特色田園鄉村又是一個創新、創造、創建的過程。因此,關鍵在于把握“全域”二字,在更高的起點上開創鄉村振興發展的新局面,并付諸創新實踐。
3? ? 發展全域特色田園鄉村思路
特色田園鄉村是“三產”融合的產物。一產是基礎,必須始終堅持綠色、循環、可持續的發展。二產是保障,必須緊緊圍繞客戶群的現實需求,與以往的農產品深加工等并不完全劃等號。三產是關鍵,進一步拉長、加寬、增厚休閑旅游、農業采摘、農耕體驗、養生養老等產業鏈條[1],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
3.1? ? 建設理念
全域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注重把握3個方面的理念。一是需要在風貌塑造上留住鄉村的“形”。鄉村風貌是鄉村外在形象和精神內質的有機統一,是自然地理環境、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等長期積淀形成的,必須努力以最少的、最自然的、最不經意的人工干預,呈現原生的田園風光和鄉村風情。二是需要通過文化傳承留住鄉村的“魂”。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一大任務就是挖掘和培育特色文化。鄉村中有不少的祠堂、古樹、老會堂、舊工廠等,有比較豐富的民間故事、歷史典故[2]、傳統技藝、鄉風民俗,就連很多村莊的名字背后都有一連串的傳說,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只有講好故事,傳承好鄉土文化,才能讓人找到“根”和“魂”,留住鄉愁記憶。當然,還需根據新時期建設要求,積極創造鄉村新文化。三是要以宜居宜業的環境留住“人”。鄉村的核心是人,鄉村復興的目的也是為了人。鄉村基礎設施不配套、基本公共服務跟不上是導致鄉村“空心化”的重要原因。需健全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提升鄉村人居環境質量,需要考慮功能配搭、規模配搭、空間配搭,要加上豐富的文化生活內容,開發一個“本來”的村子,讓廣大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到現代化便捷的生活,將鄉村建設成為真正的美麗鄉村、宜居鄉村、活力鄉村。
3.2? ? 建設總要求
按照生態優、村莊美、產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的總要求及“三特三田三村”建設內涵,全域推進“420316”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將全區農村劃分為4個片區、20個組團、316規劃保留村3個層級。即:片區層面重點建設道路框架、門戶節點、鄉村旅游重大項目、整體環境的梳理;組團層面重點打造產業集聚發展、文脈相通相連、山水相似相近的核心模塊,放大輻射效應;點的層面重點圍繞試點要求,五位一體統籌推進。具體實施過程注重點線面統籌結合,以點為基、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形成全域特色田園鄉村。
3.3? ? 建設內容
必須積極順應生態循環、環境保護的總體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挖掘優勢產業、農耕體驗、傳統文化、科普教育等眾多營銷賣點,不斷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資產性收入。
3.3.1? ? 資源全域整合。樹立新的特色田園鄉村資源觀,把特色田園鄉村發展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整合區域內資源,拓展鄉村生活空間,集聚打造田園鄉村目的地。
3.3.2? ? 產業全域融合。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特別要注重優勢產業培育。要把握特色田園鄉村產業關聯度大、綜合性強的特質,促進特色田園鄉村發展和一二三產業融合,逐漸引導變“輸血”為“造血”,創造更多的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構建特色田園鄉村產業新高地。
3.3.3? ? 服務全域提升。全域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能否實現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全域化,是全域田園鄉村的重中之重。尤其要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從景點景區拓展到全域[3],實現鄉村要素和服務的區域全覆蓋。同時,提升原住民和游客在鄉村生活的各個空間、消費各個環節的服務質量,讓消費者為服務“買單”,通過服務讓鄉村產業增值,共建共享美好的田園鄉村生活,這是以人為本在全域旅游中的生動體現。
3.3.4? ? 環境全域協調。優美的環境是最好的產品、最美的生活空間。推進區域環境全面治理和全域協調,創造和諧、優美的整體田園鄉村環境,實現全域環境的景觀化、生活化[4],全域田園鄉村實踐將把目的地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3.3.5? ? 文化全域挖掘。要把文化建設充實到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之中,深層次挖掘村莊文化元素,提升村莊的文化內涵。要充分利用舊建筑、古民居、老祠堂等,保護與宣傳歷史文化;要注意挖掘文化資源,利用好村里現有的文化陣地,傳承文化,宣傳文化,傳播正能量,為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3.3.6? ? 示范全域帶動。開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要制訂鄉村建設長期規劃,制訂村規民約,注重從細節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個性,彰顯魅力,體現一村一品、一村一韻,建設一批能體現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4? ? 應對措施
隨著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進程的加快,作為南京市近郊的江寧區如何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是振興鄉村戰略的重要內涵。因此,在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上,?要因地、因村制宜,抓住特色,合理規劃,穩步推進,全域發展,實現環境宜居、生態美好、生活富裕的目標。
4.1? ? 以產業優勢留住鄉村人才
江寧區優勢產業眾多,農業產業和二、三產業蓬勃發展,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出打工農民甚至遠嫁的媳婦回到故鄉創新創業。為留住鄉村人才,還需各級政府部門給予大力支持,在配套政策上適當放寬,推進各種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加快相關證照的辦理,推進綠色通行。通過聚集人才,為振興鄉村打下堅實的基礎。
4.2? ? 以土地資源發展鄉村經濟
緊緊圍繞“綠水青山”的目標,積極整合土地資源,進一步發展宜農、宜林、宜經作物,逐步提高農民種植效益。農林技術部門要千方百計地為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出謀劃策,不失時機地開展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新模式、新措式等服務工作,逐步提升農民種植水平。各級政府要在資金、項目等方面加以扶持,促進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4.3? ? ?以農耕文化帶動農業創意
全區各村都有著一些文化積淀,這些農耕文化為鄉村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應將這些文化進一步加以拓展、延伸,精心打造成為現代人們所思、所盼的創意農業,以形成具有鄉土氣息、地域特色、鄉愁承載的各種農業創意,讓農村展現富裕、文明、和諧的新面貌,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規律、契合實際的鄉村發展與復興的新路子。
5? ? 參考文獻
[1] 張晟源.把鄉村振興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抓手[J].創造,2018(11):24-26.
[2] 邢慧斌,席建超.旅游扶貧視角下特困區新型“美麗鄉村”建設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3(6):112-117.
[3] 寇有觀.關于城鄉發展模式的戰略思考[J].辦公自動化,2018,23(22):8-14.
[4] 宋悅楠,楊巖.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調兵山市農業發展現狀及思考[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4):72-75.
收稿日期? ?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