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廣泛支持與顯著成效。中國不僅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了區域合作平臺與合作伙伴關系,而且吸引了其他相關國家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機遇之中來,為全球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一帶一路”倡議已經逐步成為一個以經濟合作協議為基礎,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以境外經貿合作區為依托,以互利共贏為目標的綜合性開放型國際合作平臺。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制定了自身的“走出去”戰略,希望在全球市場中獲得商業機會并占據優勢地位。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應當合理配置自身的各項資源,充分認識全球市場的利益格局,沉著應對可能面臨的各種挑戰。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風險;法律規則
一、 “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走向與重要內涵
“一帶一路”倡議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后提出的高瞻遠矚的重大命題,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與深刻的理論指引。“一帶一路”倡議包含了對于國內社會發展情況與階段的準確認識與對國際社會格局與形勢變化的深刻把握。“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以推動和平發展與達成合作共贏為根本基石,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在交流合作利益分享中促進民心相通,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最終目標。“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僅是促進中國自身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中國真誠致力于加強國際合作程度、推動全球化發展進程、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切實行動。
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倡議后,“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要成就,已經成為中國深化改革開放進程中重點規劃、著重發展的重要經濟外交政策。“一帶一路”倡議的最初設想是依靠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已經達成的雙邊和多邊機制,借助已建立的區域合作平臺,主動發展雙邊和多邊經濟合作伙伴關系,促進經濟是初期的核心目標。“一帶一路”倡議初期,其主要設想與目標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展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合作,特別是針對沿線發展中國家存在基礎設施差、產業狀況落后、生產力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相關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使得豐富資源稟賦難以發揮作用,當地人口就業狀況低迷。所以,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初期主要是對這些發展中國家進行針對性地投資與項目承建,并且落地項目基本上以其最為需要、認可度最高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源開發等為主。肯尼亞蒙巴薩—內羅畢標軌鐵路、巴基斯坦胡布燃煤電廠煤碼頭、巴拿馬阿馬多爾郵輪碼頭、馬來西亞檳城二橋、塞爾維亞澤蒙大橋等都是這一階段重大成果的典型代表,這些高質量、大需求的基礎設施建設與能源開放項目落地后迅速提高當地的經濟水平,提高了當地居民的就業率、促進了當地的社會發展,被視為中國企業向海外展示形象的一張亮麗的名片,并逐漸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地國家與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重要動力與關鍵橋梁。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深入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意識到合作的步伐應該進向前行一步邁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僅在經濟方面應當開展更加密切的合作,以有力應對全球經濟格局的明顯變化,促進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形成,而且應當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平臺共同應對恐怖主義、環境污染、氣候變化、傳染疾病、毒品泛濫、性別歧視、宗教沖突等傳統問題與新興挑戰。可見“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主動開放、擴大開放、繼續改革、深化改革的真切表現,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深刻內涵的真實寫照與生動實踐。因此,時到今日,“一帶一路”倡議中最為核心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已經得到了大力推廣與扎實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經歷了從最初被質疑為目的不純與包含野心,到后來落地項目被認可為少見的高效率高質量的優秀工程代表,再到如今被廣泛贊譽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的一系列充滿魅力的發展歷程。2017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對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五點意見,說到“我們要著力推動陸、海、天、網四位一體的聯通,聚焦關鍵通道、關鍵城市、關鍵項目,聯結陸上公路、鐵路道路網絡和海上港口網絡。我們已經確立“一帶一路”建設六大經濟走廊框架,要扎扎實實向前推進。”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誠意與能力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一帶一路”倡議的魅力也吸引著越來越多沿線國家與相關國家加入其中共謀發展、共用機遇、共創未來。“一帶一路”倡議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一個由中國引領的、多元開放的、互利共贏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型綜合性國際合作平臺。
二、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機遇與風險
1.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總體情況分析。根據聯合國所發布《世界投資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中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度下降了近23%,數額為1.43萬億美元,這一下降趨勢顯然與全球GDP與國際貿易總額的增長態勢形成了鮮明對比。出現這一反常現象的主要原因預計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推行貿易保護主義與逆經濟全球化潮流涌動有關。根據報告顯示,發達國家群體仍然是全球經濟市場中的主要對外投資者。僅2017年,總部設在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總額就達到了約1萬億美元左右,其數額占據了全球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總額度的近71%。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雖然美國特朗普政府一再推行美元回流政策,希望更多的美國公司投資國內,但是2017年美國對外投資總額仍然強勢上漲了18%,超越了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達到了4 190億美元。到目前為止,美國仍是全球最大的對外投資國,處于絕對的領跑位置。
應當引起我們關注的是,報告指出,中國已然成為了并保持了發展中國家群體中體量最大的吸收外資國與對外投資國。2017年中國所吸收的外商投資總額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這一情況既值得欣喜,同時又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如何有效利用如此龐大的外資,保證經濟的平衡、健康、快速、優質的發展,是一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的事情。同時,僅2017年一年時間,中國境內的投資者就對全球范圍內共174個國家和地區的6 236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對外投資總金額高達1 250億美元。中國的對外投資總額全球排名第三,位居美國和日本之后。這一現象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中國投資者特別是企業投資者的經濟實力有了極為明顯的增加,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產布局,這是值得欣喜的實力增長,但是中國投資者如何進行高質量、高收益、風險相對可控的對外投資是一個尚未有充分經驗的中國故事,值得細致考察充分權衡。
2.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風險。“一帶一路”建設中既充滿了豐饒的機遇,但也存在著各種潛在的風險,中國企業要順利實現“走出去”的戰略規劃,就必須首先認識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中的各種風險,并作出相應的準備。
首先,應當關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的法律風險。這些國家與中國的法治環境差異風險是中國企業走出去與當地企業進行貿易與投資合作時首先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國是一個法律制度建設與法治環境氛圍都相對完善與進步的發展中國家,但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法律建設與法治環境相對優質的國家較少,其潛在的風險差異風險不容忽視。應當特別注意的是,由于東道國政治因素所引發的法律風險是相對難以控制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治局勢可能并不完全穩定,政府變動與干預、戰爭與內亂、直接征收、間接征收等情況均有可能出現。尤其是中國企業對外承接的多為基礎設施建設、能源開放等大型長期項目,一旦出現局勢變動很可能會對我國企業的財產造成難以挽回的巨大損失。同時,環境保護、勞工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差異也可能導致較大的不確定性,投資者應當在決定投資之前就對這些方面的情況進行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以免措手不及。
其次,應當關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的財務風險。應當意識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風險水平依然較高,地緣風險因大國博弈而愈加放大。“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需要善于吸引與利用國際性商業性金融機構和區域性多邊金融機構的參與與幫助,這既是優化企業自身資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也是防范與化解對外投資風險與財務風險的有效方法。這些多邊金融機構具有豐富的專業經驗與優勢,可以幫助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建立起更加符合當地交易規則與個體商業訴求的交易架構,從而更為有效地控制海外投資風險。目前與“一帶一路”倡議建設聯系最為密切的主要有亞投行、絲路基金等,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要借助這些機構的專業幫助。同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星展銀行等國際組織與商業機構,都可以善加利用以幫助解決海外投資開發的金融風險。實際上,由于“一帶一路”倡議建設中的相當大比例的工程建設集中于基礎設置建設、能源開發等大型項目,這些項目周期長、投資大、涉及面廣,具有明顯的公共產品性質,這就決定了這些項目的開放建設不能也很難完全依靠市場融資進行,因此需要積極爭取并利用多邊金融機構的投入與政府的支持。
再次,應當關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的地緣風險。地緣風險指由于不同主體之間的非預期行為,所引發一定地理區域內本土政治結構的明顯變化和不同主體各自戰略選擇和態度的轉變,從而可能導致的突發性與非突發性事件對相關主體在本區域內的政治、經濟、安全等方面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一帶一路”國家投資所面臨的地緣風險不僅包括戰爭、叛亂、內戰、罷工、恐怖襲擊等突發性事件,也包括政局分裂、武裝割據、政府腐敗、行政效率低下、極端宗教與民族問題沖突、稅收就業歧視等持續性狀態。中國企業走出去不是盲目地走出去,在決定海外投資之前,中國企業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功課區分不同國家的投資風險指數,盡量避免投資風險十分嚴峻并且難以預測、不能把控的國家與地區。
三、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走出去”的戰略制定
1. 積極利用境外經貿合作區。“一帶一路”倡議建設是中國的重大決策,中國政府對于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與經營風險之中的問題與困難非常重視。今年兩會之中,商務部長就明確表示要通過“搭平臺”的方式來引導中國企業對外理性投資,避免盲目投資所帶來的利益風險。目前,國家與“一帶一路”沿線與相關國家合作建立了一批的境外經貿合作區,這些合作區是中國政府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進行投資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和載體。中國政府目前的目標是提升現有經貿合作區的服務質量與合作深度,同時加快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建立一批境外經貿合作區。這些合作區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理想選擇,它們既具有當地國家的豐富商機,又能夠提供相關服務幫助中國企業更好地融入當地市場中去,例如政策咨詢、法律服務、產品推介、企業注冊、財稅事務、海關申報等中國企業初入海外所亟需相關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一定要多加利用這些境外經貿合作區,它們為中國企業的海外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供休憩與緩沖和后續發力的適應環境,發揮境外經貿合作區作為“走出去”公共服務平臺的重要價值。
2. 強化企業自身的海外生存能力。中國企業走出去并不是一個全新的話題,實際上從20個世紀末,中國政府就已經開始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但是之前的效果并不如意。這既與時代背景和歷史機遇有關,也與中國企業自身的能力有關建設有關。中國企業走出去本質上是一個修煉內功、提升能力、產業升級、樹立品牌的過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核心在扎根海外、拓展市場,所以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僅是要在海外站下來,更是要在海外站得住、站得穩。中國企業應當加強對自身對外投資能力的培訓與強化,進一步提升自己國際化投資和運營的能力與戰略儲備。中國企業國際化運營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可以分清主次。針對“一帶一路”倡議建設中的風險問題,中國企業走出去主要應當在投資政策、合規經營、企業形象、社會責任等方面強化能力提升。同時,中國企業之間也應當發揮集群效應,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相互抱團,優勢互補,壯大勢力,從而有效提高海外中國企業群體的綜合競爭能力。另外,中國企業走出去應當注重自身產業的轉型升級,傳統上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多是進行能源開發,目前“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多為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應當逐步從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再者,中國企業走出去應當注重自身海外形象與品牌的樹立。良好的海外企業形象是中國企業在海外順利扎根成長的重要資源,中國企業的海外形象建設應當關注與當地民眾的關系培養、重視使用法律手段辦事、尊重東道國的宗教民族等風俗習慣、注重企業在當地的社會責任履行、遵守當地的勞動者用工法律、注意保護當地環境等。
3. 提高企業的海外投資風險防范意識。中國企業走出去首先要轉變風險管理狀態,從傳統的被動型風險管理狀態轉投到新興的主動型風險管理狀態,對于風險的防范與化解一定要走在投資之前,至少需要與業務進展同步進行,絕對不能等到發生了重大風險事件才著手尋找問題的解決之道。這就需要中國企業做好風險防范的戰略規劃,通盤考慮,整體規劃,全面著手。同時,中國企業的風險管理需要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引進,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風險管理不僅涉及到傳統的法律風險、財務風險,還涉及到非傳統的地緣風險,所以對于高端專業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這不僅是一個單純的人員使用問題,本質上是企業對風險管理人才的對待態度問題,中國企業應當從核心處開始重視風險防范的戰略規劃與風險管理人才。同時,中國企業走出去一定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與相關政策,需要與國家的整體發展戰略與大政方針相符合,例如中國企業應當避免通過所謂的一帶一路對外投資把大量國內資金轉移到海外,也應當避免在海外投資房地產、俱樂部和酒店等領域不被國家鼓勵與支持的行業領域進行投資。
另外,中國企業也應當注意到,中國政府為企業走出去的風險防范與化解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參考與指導,特別值得關注的就是商務部發布的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商務部目前已經發布了將近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對外投資合作國別指南,并且還會根據實際發展情況與企業現實需要來定期地更新完善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政策、投資環境、投資風險。另外,商務部還組織人財物等資源建立了綜合性的對外投資聯絡服務平臺,此平臺不僅發布“一帶一路”有關國家的投資環境等基本情況,還特別地對在相應國家進行制冷可能出現的投資風險進行了專門的分析和預警。
參考文獻:
[1] 周園,解喆,盧峰,張至楷.多元共生型“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全球化發展[J].科技中國,2018,(9).
[2] 柴尚金.“一帶一路”的思想基礎與時代意義[J].前線,2018,(12).
[3] 曲鵬飛.“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海外經濟利益拓展及風險規避[J].行政管理改革,2019,(2).
[4] 莊乾志.風險管控為一帶一路建設保駕護航[N].國際商報,2019-03-19(005).
[5] 劉文革,傅詩云,黃玉.地緣政治風險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空間分布——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例[J].西部論壇,2019,29(1).
[6] 王桂軍,盧瀟瀟.“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企業升級[J].中國工業經濟,2019,(3).
[7] 朱明俠,左思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便利化的評價體系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19,(1).
[8] 丁同民.深化“一帶一路”建設的法律治理[N].學習時報,2019-03-04(004).
[9] 張艷.“一帶一路”戰略下企業對外投資風險控制研究[J].財會通訊,2019,(2).
[10] 陳梅.“一帶一路”背景下境外投資腐敗風險的法律防范[J].理論月刊,2018,(11).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大學2018年度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資助計劃成果。
作者簡介:李賢森(1992-),男,漢族,湖北省宜昌市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生,最高人民法院“一帶一路”司法研究基地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國際法、國際商事仲裁。
收稿日期:2019-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