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偉

花蝕老師在講解熊貍
“希望各個動物園對動物好一點,它們也能更好地完成它們的任務?!?018年8月底,動物科普達人花蝕開始探訪中國的動物園,他背著相機,用了將近4個月的時間走遍了41個城市中的56家動物園。有驚喜,也有失望,不過他覺得中國的動物園整體在變好。
在花蝕看來,逛動物園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甚至鼻子來感受動物”。例如,在云南野生動物園里,一陣風吹過,花蝕就聞到了一股從熊貍屁股上散發(fā)出來的異香,一種熱帶水果的甜香味夾雜著一點臭味。這其實是熊貍的肛門腺散發(fā)的氣味,而大多數(shù)動物的肛門腺并不會有這樣的氣味。
花蝕原名陳旻,一直在做動物科普工作。由于媽媽是中學圖書室的管理員,花蝕從小看了很多關于動物的書,也經(jīng)常逛博物館和動物園。大學時,花蝕在武漢的中國地質(zhì)大學讀生命科學專業(yè),從大二開始就跟著學校的一位動物學老師研究鳥類方言。3年里,他一直在武漢到處跑,為的就是把白頭翁的叫聲錄下來。
工作后,花蝕一直在觀察各種動物,偶爾也去各大動物園逛逛。2017年4月,花蝕去了全世界第一所夜間動物園——新加坡夜間動物園。花蝕看到白天安靜的斑鬣狗一到晚上就瘋狂地大笑,叼著一塊肉到處跑。“在動物園里面能夠獲得非常獨特的、在別的地方無法獲得的信息?!被ㄎg說。
去年辭職后,他決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走遍中國動物園,并撰寫“中國動物園系列”文章。一路上,他有很多收獲,也發(fā)現(xiàn)了很多問題。比如一些動物園里的動物因生活環(huán)境差而改變自然行為,產(chǎn)生刻板行為。比如,在某個動物園,由于大象的內(nèi)舍環(huán)境過于簡單,大象不停地搖頭。這種簡單、重復、病態(tài)的行為就是動物的刻板行為。此外,動物的乞食行為也是不自然行為之一。動物園里動物的食物都是由飼養(yǎng)員精心調(diào)配而成的,而當游客拿不適合的食物投喂時,就會造成不良的后果,有些動物甚至死于游客投喂。
如何評價一個動物園的好壞?花蝕的第一個標準是“豐容”,即在圈養(yǎng)條件下,豐富野生動物生活情趣,滿足動物生理和心理需求,促進動物展示更多自然行為。例如,在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的亞洲象展區(qū),飼養(yǎng)員把食物綁在高柱上,大象們就會像在野外一樣努力尋找高處的食物。而在另一邊的沙地,它們可以用鼻子卷起沙土往自己背上撒。

動物園里過于簡單的象舍
花蝕的第二個標準是場館設計。在中國的絕大多數(shù)動物園里,熊舍都是一個坑,游客站在高處,就更容易給動物投喂了。例如,大連森林動物園中,熊舍位于一個山坡上,場地寬廣,有樹和爬架,“豐容”做得不錯,但就毀在了這坑一樣的設計上。游客從上面走過,從上往下俯視,只要一有人投喂,熊就會過來乞食,破壞了其原有的自然行為。
花蝕解釋說:“中國的很多動物園都是由園林部門設計的。園林部門會設計園林、公園,但是他們對動物不是很了解,他們設計出來的動物園和動物需求不太一樣?!?/p>
在逛臺北動物園時,花蝕對一個細節(jié)印象特別深刻:負責講解的志愿者從包里掏出了梅花鹿的一塊冬毛和一塊夏毛,游客能靠撫摸來感受梅花鹿夏天和冬天時身體狀態(tài)的變化。這其實就是花蝕評價動物園的第三個標準:自然教育。

動物園防投喂的籠舍
西寧野生動物園也是花蝕比較喜歡的一個動物園。在西寧動物園里,明星動物是一大批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包括雪豹、藏馬熊、兔猻等。其中,雪豹是大明星?!案鱾€動物園的展示邏輯不一樣,不是說是動物就全部放里面,最好是有各自的邏輯?!边@是花蝕評價動物園的第四個標準:是否忽視本土動物。在他看來,中國的很多動物園過于崇拜獅子、斑馬等國外明星動物,而忽視了對本土動物的展示。
若只論物種展示和游覽體驗,花蝕覺得廣東的長隆野生動物世界是全國最好的動物園。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的許多展區(qū)和人的步行區(qū)離得很近,而且這里的動物行為都特別豐富,不會乞食——這說明動物園管理到位,平常沒有什么人投喂,動物本身養(yǎng)得也好。
不過,長隆野生動物世界也是讓花蝕又愛又恨。這里有許多來自全世界的華麗物種,但由于過分追求物種的華麗,造成了對白虎這樣近親繁殖的畸形動物的追捧,而擠占了真正珍稀動物的資源。而且為了增加珍稀動物的數(shù)量,長隆對野生動物的捕捉行為也令人詬病。花蝕提及,2015年,長隆一次性進口了24頭非洲象,“都是直接從野外抓的,我對這種行為比較反感”。
對于動物馬戲表演,花蝕也是反對的,因為這會讓動物的行為變得不正常。花蝕說,以猩猩露齒笑為例,人類覺得很可愛,但其實微笑對黑猩猩來說,是在表達恐懼?!氨浦恢缓谛尚晌⑿?,實際上就和逼著一個人痛哭流涕是一樣的道理。”
在花蝕看來,動物園是有原罪的,因為它剝奪了動物的自由。但在現(xiàn)代社會,動物園又是一種“必要之惡”,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了解、研究動物。
(花前醉摘自《看天下》201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