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巧巧
無論是過去的語文教學大綱,還是現在的新課程標準,都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大能力。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這四大能力過程中,大家發現,這四大能力之間又是相輔相成,互為影響的。而寫作能力在這四大能力中尤為重要。然而可惜的是,當前多數初中生的寫作能力并不強,他們的寫作大多只滿足于不脫離主題,語句通順,結構完整,字數達標就行,不考慮遣詞造句的準確性,更不考慮作文結構的藝術性,文章主題的深刻性。
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嚴重影響了作文教學的效果,作文教學的效果又直接影響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作文水平的高低又反過來影響學生作文的興趣。如此相互制約,造成惡性循環。
由此可見,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是作文教學的關鍵。那么如何才能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呢?我想有個詞說得好,叫“不吐不快”。意思是說,不把心里的話說出來,就不痛快。這個詞提醒我們,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使學生產生這樣一種寫作心理,不把心里的話寫出來就不快樂。即讓學生對作文產生極大的興趣,使學生燃起一種“不吐不快”的強烈寫作沖動,從而“一吐為快”,主動完成作文。為此,筆者在多年的摸索中發現,只要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以及各項活動中巧妙滲透,循循善誘,就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一是巧妙滲透在作文批改之中,讓作文批改成為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手段之一。過去的作文批改都要求教師精批細改,盡可能指出學生作文中的每一處錯誤,包括每一個錯別字,每一個用錯的標點。學生拿到教師批改的作文,看到自己的作文紅紅的一片,會心灰意冷,不禁產生“厭文”心理。
我們知道,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提高的關鍵還是要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使他們敢寫、想寫、多寫、會寫、愛寫,而不在教師對一學期內幾篇作文的精批細改。那樣的精批細改不僅使學生的原創“面目全非”,作文幾乎成了教師的寫作,而且嚴重挫傷了學生作文的積極性。長期下來,學生就會越發喪失對寫作的興趣。
因而,我在作文批改中,十分注意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凡是有閃光點的地方“細批”,多給予肯定;凡是不足的地方“粗改”,多采取商榷的態度“建議”。在最后的綜評中,評分盡可能給予高分,評語多加以鼓勵。教師對學生作文的優點多加贊賞,對不足多進行點撥——“如果在……上注意……,整個作文就會更好了”等,從而使學生既樹立起寫作的信心,又看到了作文中的不足,還熱情高漲地去思索作文如何修改。
二是巧妙滲透在語文閱讀教學之中,讓閱讀教學成為誘導學生寫作欲望的陣地之一。初中語文的課文都是精心遴選的經典佳作,所以課文是學生寫作效仿的最好范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因而閱讀教學應該成為激發學生寫作欲望最重要的陣地。我們要巧妙利用每一篇美文,誘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這篇課文時,我通過對課文中多幅春景圖的賞析,讓學生感受到春天的每一方面都是美的,從而熱愛美麗的春天,急切地希望通過自己的作文來大聲贊美春天,產生寫作的欲望;通過對課文美詞佳句的品味,讓學生感受寫作的藝術魅力,從而喜愛藝術作品,迫切地希望通過自己也能寫出好的作品,產生寫作的需求;然后再將學生帶到大自然中享受春天的風光,感受春天的美麗,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寫法來贊美春天,表達對春天的無限喜愛之情,使學生情不自禁地寫作文,以“一吐為快”。
三是巧妙滲透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之中,讓課外活動成為引導學生積極作文的途徑之一。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大課間活動的落實和各類興趣小組活動的開展,學生課外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這不僅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而且也為作文訓練帶來了好的途徑。我們只有把作文訓練巧妙滲透在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之中,才能使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之中積極寫作,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從而熱愛寫作。如班級每月辦一期手抄報,我就讓美術好的同學先給同學寫的文章配圖,然后再引導他畫漫畫,并給漫畫配上文字。班級辦黑板報,我就多列幾個欄目,如“日記展”“大家談”“我的座右銘”,激勵人人投稿,這樣不但滿足了初中生的表現欲,同時使學生愛上寫作。
幾年來,筆者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滲透引導,激發了學生的作文興趣,促進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班級墻報、手抄報的寫手多了,學校的校園報、廣播站的投稿踴躍了,一些省級報刊上也有了我班同學的文章,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