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姝
【摘要】目的 觀察氯吡格雷對冠心病介入治療后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預防效果。方法 將某院(2017年4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行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7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35例患者行常規治療,觀察組35例患者行氯吡格雷治療。對比血小板聚集狀況、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血小板聚集狀況,觀察組較低(P<0.05);與對照組比較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觀察組較低(P<0.05)。結論 氯吡格雷應用于冠心病介入手中,對預防術后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積極作用,且其還可有效改善血小板聚集狀況,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氯吡格雷;冠心病;介入治療;心血管不良事件;預防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4..01
冠心病屬于臨床最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危害性較強,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影響[1]。目前,在冠心病治療中,臨床多行介入治療,但會因不同因素的影響,術后易出現心血管不良事件,不僅會影響治療效果,還對影響預后[2]。因此,給予行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治療,對預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積極作用。本次研究針對氯吡格雷對冠心病介入治療后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預防效果進行分析,取70例患者開展研究,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2017年4月~2018年10月作為研究時段,抽取70例某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展開本次研究,分析70例患者臨床資料,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n=35):男性、女性患者分別20例、15例,年齡在48~81歲之間,平均年齡(65.17±10.22)歲。觀察組(n=35):男性、女性患者分別21例、14例,年齡在49-82歲之間,平均年齡(66.01±10.21)歲。分析2組患者基本資料(年齡、疾病類型等),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預防心血管不良事件治療,即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沈陽奧吉娜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051)治療,口服,每次1 g,每天一次,治療3 w。觀察組采用氯吡格雷(SanofiClirSNC,國藥準字J20130083)治療預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即口服,每次75 mg,每天一次,治療3 w。
1.3 分析指標
對比血小板聚集狀況(治療24 h后、治療6個月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
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再次梗死、血栓、出血、缺血等。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參與研究的計量與計數資料均行SPSS 21.0軟件統計,計量資料(血小板聚集狀況)做t檢驗、(x±s)表示;計數資料(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做x2檢驗,并用%表示,P<0.05,統計學有意義。
2 結 果
2.1 血小板聚集狀況分析
治療6個月后血小板聚集狀況觀察組(38.70±5.29)低于對照組(26.71±4.85),t=9.884,P=0.000。
2.2 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1例出血、1例缺血,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5.7%(2/35);對照組:3例出血、4例缺血、1例血栓形成、3例出血,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31.4%(11/35),組間對比有差異,x2=7.652,P=0.006。
3 討 論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病,多行介入治療為主,其是通過將冠脈支架置入到患者休內,疏通閉塞或是狹窄的動脈管腔,從而改善心肌,預防心肌缺氧及缺血引起的心肌梗死等。介入治療雖安全,但其仍存在一定的風險,如在治療過程中介入治療會破壞患者血管組織的完整性,從而引起發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再栓塞為主要臨床表現。因此,臨床應積極尋找一項有效的預防措施,對控制與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具有積極作用。
臨床實踐表明,將氯吡格雷應用于冠心病行介入治療中,對提高預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3]。氯吡格雷是一種受體阻滯劑,是臨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從而實現降低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發生率。本次研究示:觀察組血小板聚集狀況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氯吡格雷會與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體相結合,抑制纖維蛋白原不與糖蛋白的結合,實現抑制血小板凝集目的。因此,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觀察組5.7%、對照組31.4%,P<0.05。
綜上所述,氯吡格雷應用于冠心病介入術中,對預防術后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積極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 單.氯吡格雷預防冠心病介入治療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8,25(25):75-77.
[2] 婁 闖.氯吡格雷預防冠心病介入治療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的臨床效果[J].血栓與止血學,2018,24(02):266-267.
[3] 王 巖.氯吡格雷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心病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預防作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23):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