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超 胡明艷


【摘要】目的 探究和分析神經介入療法在腦血管疾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選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所有腦血管疾病患者當中分別選取34例對照組和34例觀察組兩組患者作為本次臨床試驗研究的觀察與分析對象,對照組的34例患者實施常規開顱手術,觀察組的34例患者實施神經介入法,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和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4.12%和70.59%,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有4例發生了并發癥(11.76%),對照組患者有9例發生了并發癥(26.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神經介入法進行腦血管疾病的治療,能夠有效提高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在安全性方面有保證,值得進行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腦血管疾病;神經介入法;臨床療效;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4..02
腦血管疾病指的是包括腦動脈粥樣硬化、血栓、腦動脈炎等發生在腦部血管的各種疾病,具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和并發癥高的特點,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均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和威脅。要想改善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質量,既要提高其臨床治療效果,同時還需要有效控制患者的并發癥的發生[1]。本文對本院收治的68例腦血管疾病患者分別實施神經介入法治療和開顱手術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進行簡要的探究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所有腦血管疾病患者當中分別選取34例對照組和34例觀察組兩組患者作為本次臨床試驗研究的觀察與分析對象,本次選取的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CT和MRI檢查確診,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臨床試驗研究知情同意;排除心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的患者,排除了精神疾病異常的患者。在對照組的34例患者當中,男20例,女14例,年齡21~73歲,平均(46.74±3.83)歲;在觀察組的34例患者當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20~75歲,平均(46.83±3.69)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和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臨床試驗研究獲得醫院醫學研究倫理學會的支持和同意。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的34例患者實施傳統開顱手術,具體開顱手術操作如下:給予患者硬腦膜外麻醉,然后采用電鉆打開患者的顱骨,根據CT或MRI檢查結果中的腦部血管血腫情況實施血腫清除或者引流,然后關閉手術切口。
1.2.2 觀察組
觀察組的34例患者實施神經介入法治療,具體的手術操作步驟如下所示:醫護人員協助患者做好相關術前準備,叮囑患者排空大小便,然后進行備皮,給予患者局部麻醉,對患者兩側腹股溝進行常規消毒,然后在腹股溝韌帶下方大約2 cm處選擇動脈搏動較明顯處進行穿刺,作一個大約2 mm左右的手術切口,穿刺的角度大約在30°~40°;穿刺時要對動脈出血點給予及時按壓;用肝素液對導管和導絲進行沖洗,將導絲和導管通過穿刺點送入血管,并將動脈插入引導管中,然后通過引導管將比引導管直徑更小的微導管插入動脈直到患者的病變部位,然后采用造影劑對患者的病變部位信息多角度、全方位的查看后,再對患者實施注藥、溶栓、擴張等對癥治療[2]。手術完成后對手術穿刺部位進行止血包扎,并密切關注患者術后的變化。
1.3 觀察指標與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指標:對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術中血管迷走神經反射、急性腦梗死、腦血管痙攣、動脈瘤術中破裂以及穿刺相關并發癥等并發癥的發生率進行觀察和對比。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根據兩組患者病情的改善情況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改善情況進行顯效、有效、無效等臨床總有效率不同等級的評估,顯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腦血管疾病有顯著的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治療前降低了50%以上;有效:經過治療,患者的腦血管疾病有所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治療前降低了15%~50%;無效:患者的腦血管疾病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沒有改善甚至有加重趨勢[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分析和處理軟件進行相關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其中文中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來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4.12%和70.59%,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具體情況。
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有4例發生了并發癥(11.76%),對照組患者有9例發生了并發癥(26.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見表2。
3 結 論
神經介入手術是近幾年來臨床上用于治療腦血管疾病的一種新的微創手術手段,這種手術方法利用患者的股靜脈和股動脈插管方式,經過患者血管本身的自然腔道進行腦血管疾病的治療,經相關研究和分析發現,神經介入手術治療腦血管疾病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適應征廣泛、治療效果好等優勢。通過介入手術治療,能夠使得動脈溶栓治療直接疏通栓塞的腦血管,更好的改善腦梗死[4]。
對于神經介入手術在本次臨床試驗當中的治療效果,從上述結果當中可以明顯的看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比對照組患者高,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與同類研究當中92%的臨床總有效率和10.53%的并發癥發生率非常相似,表明本次臨床試驗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和價值[5]。
總而言之,采用神經介入法進行腦血管疾病的治療,能夠有效提高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在安全性方面有保證,值得進行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 林.神經介入療法用于腦血管疾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心理醫生,2016,22(30):65-66.
[2] 李簡書.神經介入療法在腦血管疾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26):99-100.
[3] 熊 峰,唐思治,羅 偉.神經介入療法用于腦血管疾病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34):41-43.
[4] 戴黎萌,徐 菲,陳東等.腦血管病神經介入治療與開顱手術相關并發癥的臨床分析[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6,10(8):1112-1114.
[5] 洪偉力,應 勇,楊 明,等.介入治療和開顱手術對腦血管病的臨床效果研究[J].浙江創傷外科,2018,23(2):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