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偉

【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2016年5月~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成人腹股溝疝病患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組為觀察與對照,各組分別包括50例病患;給予對照組病患無張力疝修補術;給予觀察組病患腹腔鏡疝修補術,比較兩組病患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疼痛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病患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疼痛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優于對照組病患,因此,存在的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成人腹股溝疝病患實施腹腔鏡疝修補術可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不僅能夠減少出血量,而且還能夠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因此,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腹腔鏡疝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成人腹股溝疝;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6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4..01
腹股溝疝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外科疾病。患有此種疾病的病患在最初發病時往往不會出現十分明顯的癥狀,一些病患可能會由于疝嵌頓而引發腹膜炎。在臨床上,手術是治療此種疾病的主要方法。據大量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我國每年行手術治療的腹股溝疝病患例數大約為二百萬[1]。另外,采用傳統的疝修補術對腹股溝疝病患進行治療,不僅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而且創傷面還較大,術后復發率較高。因此,現如今,在臨床上開始積極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來治療成人腹股溝疝。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將2016年5月~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成人腹股溝疝病患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了觀察組與對照組,各組的病患例數為50例;其中,觀察組中的男性病患為26例,女性病患為24例;年齡區間為19~65歲;對照組中的男性病患為27例,女性病患為23例;年齡區間為20~67歲;基于對兩組病患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進行對比,存在的差異不明顯,因此,不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但可以進行比較。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病患無張力疝修補術,針對病患注射完麻醉藥以后,先做一個斜切口,一次切開皮膚,進入腹股溝管內以后,找到游離疝囊,然后實施手術治療[1];給予觀察組病患腹腔鏡疝修補術,針對其實施全麻,分別把長為10毫米和5毫米的套管插到臍水平線以下4厘米處的腹直肌外緣右側,同時在左側插進10毫米的套管,把疝囊拽到腹腔位置,從腹壁缺失的位置向周圍游離,分離腹膜,對疝囊頸進行結扎。采用補片對肌恥骨孔進行覆蓋,并加以固定。將氣腹去除,取出腹腔鏡,對切口進行縫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病患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疼痛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各項數據加以分析處理,采用t對計量數據進行檢驗,當P<0.05時,組間存在的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比較兩組病患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和疼痛時間
觀察組病患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和疼痛時間分別為74.21±10.2、16.34±3.07、2.98±1.45、2.10±1.07,對照組病患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和疼痛時間分別為47.82±12.34、28.12±5.63、7.32±1.61、5.14±1.04;觀察組病患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疼痛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病患,因此,組間存在的差異符號統計學意義(P<0.05)。
2.2 比較兩組病患的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病患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因此,組間存在的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就成人腹股溝疝的病患而言,男性病患往往要多于女性,主要包括直疝、股疝、斜疝,在臨床上的癥狀為大腿和下腹部交界處的腹股溝位置偶爾會出現或不出現腫塊,隨著病情的蔓延,病患可能出現腹脹等癥狀,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出現腸壞死的現象,最終引發死亡。一般來講,大多數腹外疝均屬于腹股溝疝,其中,斜疝十分常見[2]。
綜上所述,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對腹股溝疝病患進行治療能夠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不僅減少了術中的出血量,而且還可以降低病患在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因此,屬于一種治療腹股溝疝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辜樹勇,沈映玲,鄭宗珩.TEP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用于成人腹股溝疝的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5,18(6):481-483.
[2] 李軍成.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效果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