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秋晨
【摘要】目的 分析彩超評價冠心病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意義。方法 選擇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就診的冠心病患者,共60例,分為兩組。結果 對照組的IMT值、斑塊面積與異常率,均明顯低于其它兩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冠心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關系密切,彩超診斷技術分辨率較高能夠對不同時期的冠心病患者,對其冠狀動脈粥樣化程度進行預測,從而能夠更好的為臨床治療服務,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彩超評價;冠心病;頸動脈粥樣硬化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4..01
冠心病作為一種心血管疾病,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誘發心臟病類型,臨床癥狀以乏力、呼吸困難、胸悶、心悸和心慌等為主,發病時若治療不及時有效,則極易因心肌短暫性缺血而導致心肌梗死,進而會嚴重威脅到生命安全[1]。為更好地探究頸動脈粥樣硬化對于患者意義,現選取60例冠心病患者為分析對象,就彩超對于頸動脈血管的檢測情況進行科學的探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7.03~2018.03年期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60例冠心病患者進行研究,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即心肌缺血和梗死組,每組30例,通過開展超聲心電圖、心電圖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病情均得以確診,年齡40~79歲。另選30例健康人員為對照組,年齡在34~68歲之間,不存在任何的胸痛表現,經超聲與
心電圖檢查正常[2]。全部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參加。
1.2 方法
彩色超聲診斷儀器為GE Vivid7 Pro,探頭頻率控制在7~12 MHz之間。取患者的平臥頭仰位,對雙頸總動脈、頸內外動脈進行檢測,然后對相關指標進行準確的測量。
1.3 觀察指標
比較冠心病組與對照組的頸動脈超聲所見。
1.4 統計學方法
關于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均采用SPSS 22.0軟件,計數資料用%表示,計量資料則是(x±s),進行t或者x2檢驗,組間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對照組:IMT(mm)為(0.89±0.09);斑塊:發生率為10.00%(3/30)、面積(8.97±5.78)、積分(2.13±1.25);異常率為20.00%(6/30)。
心肌缺血組:IMT(mm)為(1.10±0.28;斑塊:發生率為53.33%(16/30)、面積(15.9±7.9)、積分(4.27±1.48);異常率為70.00%(21/30)。
心肌梗死組:IMT(mm)為(1.15±0.17);斑塊:發生率為56.67%(17/30)、面積(20.1±7.23、積分(6.25±2.4);異常率為86.67%(26/30)。
(1)關于IMT的對比,心肌缺血與梗死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之間無差異(P>0.05)。
(2)斑塊:心肌缺血、梗死組的發生率、面積與積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異常率:心肌梗死組明顯高于其他兩組,P<0.05。
3 討 論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廣泛累及全身動脈的病變,其中動脈內膜在其發展過程中受累最早。早期改變主要體現在內膜脂質、血液成分與復合碳水化合物灶狀沉積的改變,受平滑肌細胞增生與膠原纖維增多的影響會形成脂紋,主要體現在內膜增生,同時這也是一種重要的標記,即用來對動脈粥樣硬化內膜損害進行有效的評價,一般情況下正常內膜不足1.0 mm,若如內-中膜超過這個限度則判定為增厚。如果進一步加重內膜的耗損,則會導致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關于斑塊的測量需要測量表面纖維帽到血管壁外膜前緣之間的垂直距離,若超過1.5 mm則視為斑塊形成。
經研究發現,心肌梗死與缺血組的IMT值、面積和積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頸動脈病變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二者關系密切,二者所具有的病理生理基礎十分相似,由此得知冠狀動脈血管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受頸動脈IMT增厚的影響。頸動脈位于淺表位置,極易被超聲檢測到,其中最常采用的部位變為大動脈粥樣硬化,通過早期診斷與治療,有助于預防和減少心血管事件,如冠心病等。臨床上有多種診斷方法,其中DSA(數字減影動脈造影)主要用來確診疾病,相比較于其他檢查在狹窄程度的判斷上具有顯著優點,但是具有一定創傷且極易引發一系列并發癥。頸動脈粥樣硬化病程包含一系列復雜的變化,即內-中膜增厚到斑塊形成,經超聲檢查技術可以直接觀測到這一改變過程。高頻超聲作為一種無創成像方法,具有費用低、診斷可靠、直觀、實時成像和重復性好的優點,能夠將血管內膜、粥樣硬化斑塊等直接顯示出來。在頸動脈病變的分析上,本研究認為冠心病與非冠心病、心肌梗死與心肌缺血之間有顯著差異,其硬化嚴重程度是能夠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充分反映出來的[3]。
綜上所述,頸動脈超聲檢查能夠預測不同時期冠心病患者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能夠為臨床治療與評價治療效果提供重要的依據,在臨床上具有很高的應用與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林立新.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生長部位與血管內膜血流動力學的相關性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28):147-148.
[2] 孔 敏,劉 林,薛存屹,等.頸動脈內中膜增厚及斑塊對中風和冠心病事件的影響[J].中國熱帶醫學,2016,16(1):76-79.
[3] 譚文亮,區文財,羅 藝.超聲造影對冠心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新生微血管的評價[J].中國醫藥科學,2015,5(13):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