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 潘虹



【摘要】 目的:探討本社區所收納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采用公共衛生護理的干預效果。方法:380例樣本均為2016年2月-2018年5月在筆者所在轄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創建健康檔案、錄入健康信息的心血管患者及高危人群,采用公共衛生護理干預,對比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測評、與動脈彈性相關指標數值及相關知識掌握及健康飲食、規律用藥比率。結果:干預后研究對象生活質量及影響動脈彈性功能各指標均優于干預前,相關知識掌握及科學飲食、規律用藥比率均高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心血管病這一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類型及其高危人群以公共衛生護理進行干預,可幫助其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習慣,改善生活質量及動脈彈性,于疾病防控十分有利。
【關鍵詞】 公共衛生護理; 心血管病; 心血管高危人群
doi:10.14033/j.cnki.cfmr.2019.12.0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9)12-00-02
Application of Public Health Care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High Risk Popula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CHENG Yan,PAN Ho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9,17(12):-74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public health care for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high-risk groups in the community.Method:A total of 380 samples were created from February 2016 to May 2018 in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our district to create a health record.Public health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the value and knowledge related to arterial elasticity,and healthy diet,regular drug use ratio.Result:After intervention,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indexes affecting arterial elastic function were better than before intervention,the knowledge of the relevant knowledge and the scientific diet,the rate of regular medication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the intervention,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Intervention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a type of disease that seriously endangers human health and its high-risk populations,can help them establish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iving habits,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arterial elasticity,and are very resistant to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advantageous.
【Key words】 Public health ca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rdiovascular risk popul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Peoples Hospital of Shashi District in Jingzhou City,Jingzhou 434000,China
人體仿若一株大樹,心臟為其營養供給中樞,血管為其營養傳輸通路。當血管內外因肥胖、不勤于運動、不合理飲食、疾病等因素發生異常變化之時,涉及多個循環系統的心血管病爆發[1]。盡管現代醫學技術在不斷發展,但因該系列病癥致殘、致死的患者依然比比皆是,給諸多家庭帶來了沉重負擔,阻礙了小康社會的建設步伐[2]。公共衛生護理的出現即是將醫護工作的重心由以往的疾病下游臨床醫護轉至疾病上游的預防,并結合護理學的綜合理論知識及技能維護和促進社區居民的身心健康,體現我國古書中所記載“上醫者醫未病之時”的理念[3]。筆者對該護理方式在筆者所在轄區內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中的應用效果展開探討,并作文以詳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所納入的380例樣本均為2016年2月-2018年5月在筆者所在轄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創建健康檔案、錄入健康信息的心血管患者及高危人群。心血管高危因素的篩選標準為:(1)心血管病遺傳史;(2)高脂高鹽飲食習慣;(3)每日抽煙10支以上;(4)每周運動次數≤1次;(5)每日飲白酒100 g/d或啤酒1 L/d
以上;(6)BMI≥24 kg/m2,或男性腰圍≥90 cm,女性≥85 cm[4]。其中心血管患者139例,心血管高危人群241例,男女性別比214∶166,年齡43~85歲,平均(61.5±3.7)歲。病例樣本中高血壓48例,糖尿病51例,高血脂39例,三者并發34例,心力衰竭21例,動脈粥樣硬化35例。
1.2 方法
對納入研究的380例樣本實施公共衛生護理,通過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人員組建的公共衛生護理小組進行相關研究對象的調查和檔案記錄,并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健康教育方案,于每月一次的隨訪中查驗干預效果,并及時作出調整。具體為:(1)疾病干預。將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發生發展、治療方式、防范措施等為患者及高危人群一一詳述,需服藥者嚴格遵醫囑服藥,護理人員就用藥方法、劑量、服藥時間以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項等進行告知,并教導研究對象正確進行血糖、血壓的檢測,將檢測結果記錄成冊。(2)心理疏導。因患病或呈現高危因素之后給研究對象帶來的生活質量降低,使大部分人處于不安、焦躁的狀態,護理人員應予以其鼓勵、關愛和尊重,并為其舉證成功控制病情的案例,樹立積極樂觀的疾病治療態度。(3)飲食干預。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大多系中老年人,身體功能隨增齡漸趨下降,再加上固有不合理飲食習慣的加持,患者的疾病程度或危險因素進一步加劇。故該類人群的飲食應清淡、易消化、少油少鹽少糖,嚴格控制每日脂肪攝入量(≤300 g),豆制品可適量攝入,嚴格戒煙戒酒[5]。(4)運動干預。運動方案的制定應以實際情況為考量,處于疾病急性期的患者,應適當臥床休息,注意居室環境整潔、空氣流通[6]。處于疾病穩定期的患者指導其進行適量合理的體育鍛煉,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體質。但鍛煉過程中應尊重循序漸進、科學規律的鍛煉原則,勿要過度鍛煉[7]。此外,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以SF-36量表進行所納研究對象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測評,分值高低與生活質量高低正相關[8];并統計舒張壓、收縮壓、膽固醇、空腹血糖等與動脈彈性功能相關指標的測量值;統計患者干預前后健康知識知曉率、科學飲食率、規律用藥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生活質量改善情況
干預后研究對象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干預前后動脈彈性功能相關指標測量值對比
干預后研究對象涉及動脈彈性相關指標均低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相關知識知曉及行為改變情況對比
干預后研究對象健康知識知曉率、科學飲食率及規律用藥率均高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當今日益繁雜的生活支出使眾多中年人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而無暇顧及身體健康,缺乏正確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認知,致使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肥胖等危險因素頻現,誘發心血管病大范圍爆發。而該系列病癥的高致殘率、致死率及高醫療支出,使之成為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引發廣泛關注[9]。
公共衛生護理即是將預防醫學及護理學綜合起來的一門學科,主要通過對疾病相關知識的宣講、生活方式的干預實現疾病的預防和控制[10]。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公共衛生護理小組的創建使諸多護理干預有了責任主體,具體實施更具針對性和連貫性[11]。在涵蓋疾病知識講解、藥物指導、飲食干預、運動指導及心理疏導的健康教育中使所納對象對自身狀況有更為深入的了解,服用藥物更為規律和規范,焦慮、抑郁情緒的安撫和疏導有利于研究對象的疾病預防及治療信心的重建,使之對后續飲食、運動干預的接受度及執行度均得到提高,堅持健康飲食及合理運動的積極性、持久性更好,并以每月一次的入戶隨訪頻率對干預效果進行評估,糾錯補漏,使研究對象知曉自己仍處于監督和照護之中,心理上有所依靠,行為上方可長久堅持[12]。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經過公共衛生護理干預后,研究對象生活質量及影響動脈彈性功能各指標均優干預前,相關知識掌握及科學飲食、規律用藥率均高于干預前(P<0.05)。
綜上,針對心血管病這一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類型及其高危人群以公共衛生護理進行干預,可幫助其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習慣,改善生活質量及動脈彈性,于疾病防控十分有利。
參考文獻
[1]付茂琴.社區公共衛生護理干預對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61):222.
[2]王曄潔.高血壓患者的社區護理體會[J].飲食保健,2016,13(9):162.
[3]李霄.高血壓病的社區護理[J/OL].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14):149-150.
[4]孫丹,吉慧聰,李星丹.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及管理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31):2416-2418.
[5]丁舒.心血管疾病預防護理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8):795-797.
[6]汪小蓉.社區公共衛生護理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分析[J].醫藥,2016,24(11):47.
[7]李秀竹.公共衛生護理對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改善生活方式的效果[J].醫藥衛生:文摘版,2016,3(6):106.
[8]陳芳,禤玉梅.心血管疾病的社區防治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3,21(05):1-3.
[9]吳克平.社區衛生機構中公共衛生護理的作用研究[J].醫藥衛生:全文版,2016,14(11):43.
[10]羅艷.公共衛生護理干預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J/OL].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19):36-37.
[11]周闖,褚留杰,韓笑,等.公共衛生護理干預對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危人群改善效果分析[J/OL].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3):105,108.
[12]許海蘭.社區公共衛生護理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12):138-139.
(收稿日期:20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