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能能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部門先后出臺《綠色信貸指引》(銀監發[2012]4號)、《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銀發[2016]228號)、《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綠色信貸業績評價方案(試行)》(銀發[2018]180號)等制度辦法,我國綠色信貸體系初步建立,綠色信貸作為銀行業信貸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已經在支持綠色產業發展、推動綠色經濟改善等方面發揮其積極作用。但欠發達地區農商行綠色信貸發展不足,本文以S市為例,對農商行綠色信貸發展情況開展調查和分析,以期提出完善欠發達地區綠色信貸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綠色信貸;農商行
一、S市轄內農商行綠色信貸運行特點
(一)綠色貸款余額小、增幅快、不良率低。截至2018年末,S市轄內農商行綠色貸款余額2.62億元,同比增長37.1%,占農商行境內本外幣貸款余額的1.3%,綠色貸款不良率為0。其中,S農商行綠色貸款余額0.89億元,同比增長50.5%;G農商行綠色貸款余額1.73萬元,同比增長31.1%。
(二)綠色信貸工作機制逐漸完善。一是統籌謀劃綠色信貸工作。各農商行成立綠色信貸工作領導小組,制定綠色信貸業務戰略目標和發展規劃,為綠色信貸業務開展提供組織制度保障。二是增設綠色審批通道。各農商行將綠色信貸植入授信制度體系和操作流程,制定綠色信貸風險評估標準,開展動態評估與分類,相關結果作為評級、信貸準入、貸款“三查”、貸款定價、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據。三是建立綠色信貸動態跟蹤監測機制。為防范綠色信貸風險,各農商行將環保風險管理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監督企業各個生產經營環節,對其全程進行評價和風險監控。以全面監測分析的結論為依據,制定風險預警提示制度,對綠色信貸黑名單企業進行系統監測,并在監測之后及時向各級行提示風險。
(三)綠色貸款嚴格投向綠色領域。各農商行對轄內農區、商區、園區及社區進行全面走訪跟蹤服務,堅持綠色信貸與“新型農業主體建設”相結合,嚴格貸款準入,堅持環保一票否決制,重點圍繞綠色農業、林業和低碳環保項目等領域,加大對綠色產業方面的信貸支持。如,截至2018年末,G農商行發放綠色貸款類業務41筆,余額1.73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業類33筆,余額1.17億元,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類8筆,余額0.56億元。
(四)優化綠色信貸擔保方式。一是搭建銀政合作平臺。全面對接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達成兩權抵押貸、出口退稅貸、扶貧貸等多項業務合作。如,S農商行發放“兩權”抵押貸款1690萬元,盤活22186畝的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二是搭建銀擔合作平臺。S農商行與10家擔保公司在保貸款14.96億元,其中與N擔保公司合作,發放“助農貸”貸款2550萬元,解決13戶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融資困難。三是主動出擊綠色項目。如,S市公交公司需更換100多輛新能源公交車,缺乏資金且無合適抵押物,S農商行得知消息后,以公交公司的“停車場土地抵押和經營收入質押加股東擔保”組合方式,發放貸款1500萬元,有效解決公交公司資金缺口。
二、存在的問題
(一)綠色貸款占比偏低。一方面,欠發達地區經濟體量小,產業落后,缺少優質的綠色項目;另一方面,部分綠色項目在運營初期缺乏充足的現金流,收入不能夠覆蓋成本,缺少充足的擔保,還款來源無保障,難以滿足銀行信貸審批條件、獲取綠色貸款。兩方面共同導致欠發達地區綠色貸款占比偏低。如,截至2018年末,S和G農商行綠色貸款余額占境內本外幣貸款余額的比例分別為0.6%和3.0%,低于全國6.0%的平均水平。
(二)綠色信貸項目缺乏有效抵押物。調查發現,S市轄內農商行申請綠色貸款的客戶多為涉農企業或新興企業,普遍存在歷史經營數據缺失,缺乏有效擔保機制和合格抵押品等問題,獲得信貸資金支持難度較大。如,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處于起步階段,設立門檻較低,存在經營證件不齊、生產經營規模較小、固定資產較少的情況,缺乏可供抵押的資產。
(三)綠色信貸風險難以把控。S市綠色信貸所涉及的行業一般多為新型生態產業,經濟效益并不十分顯著,部分企業在短期內可能還處于虧損狀態。如,S市部分農村合作社管理松散,沒有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成立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獲取國農的扶持資金和優惠政策,加上規模較小,缺少共有資產,抗風險能力較弱。
(四)綠色信貸配套平臺不到位。調查發現,S市流轉交易平臺雖然已經建立,但流轉交易市場還沒有真正形成,流轉土地還不能進行市場交易;同時,因“兩權”評估平臺收費過高,為節省客戶成本,農商行發放兩權抵押貸款時,對所抵押的土地所有權采取內部自評方式。如,估評價值為1000萬元的抵押物,貸款500萬元,在某價格認證中心評估需收取10.63萬元的評估費,且不先出示預評估報告書,已交的評估費中途不返還,而農商行內部自評則不收取費用。
(五)綠色信息共享不暢。調查發現,轄內農商行獲取綠色信息較困難,存在不同程度信息不對稱。如,政府部門涉及綠色方面的政務信息共享機制不完善,更新不及時、覆蓋面有限,難以為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提供重要信息支持;部分涉農企業屬于家族式企業,沒有建立完善的財務制度和現代化管理體制,限制了金融支持力度,受信息不對稱制約,農商行難以全面掌握綠色產業企業的產銷、成本、市場、盈利及風險等全面信息,難以對貸款對象的信用和風險狀況進行全程跟蹤。
(六)綠色信貸專業人才匱乏。一方面,綠色信貸業務涉及金融、環保、產業政策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對綠色信貸業務人員的專業水平要求較高,綠色信貸業務項目研發、審批、風險評估、運作過程中要求業務員既要洞悉宏觀政策,又要兼具金融知識與環保評估相關知識。S市轄內農商行金融性專業人才充足,但缺乏環保技術和信貸業務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綠色信貸業務大多由其他部門人員兼職管理,導致識別綠色項目能力不足,影響綠色信貸供給。另一方面,受人員配置限制和綠色信貸投放量小等因素影響,S市轄內農商行未單獨成立綠色信貸部門,缺少專業部門經營綠色信貸產品,也未建立詳細的績效考核機制,缺少綠色信貸方面的營銷工資、費用計劃,導致部分支行對綠色信貸業務不夠重視。
三、相關建議
(一)提升綠色信貸業務發展戰略高度。將綠色信貸發展理念貫徹到長期發展中去,形成完整的綠色信貸發展規劃,在授信和風險政策上體現出綠色信貸理念。
(二)搭建綠色信息交流平臺。積極與地方環保局、經信委、發改委等部門建立定期綠色信息溝通機制,及時獲取涉及綠色信貸項目相關方環保信息,不定期訪察相關企業,整合信息資源,構建信息交流平臺,防范環保違法突發事件帶來綠色信貸風險。
(三)完善綠色信貸配套措施。構建統一的綠色金融信息“評價、監管、應用”體系,培植和增進企業、個人的綠色金融信用信息價值;引導擔保機構建立適合綠色信貸業務的擔保機制和產品,規范相關評估機構對綠色信貸項目的收費。
(四)加快綠色信貸產品開發與人才培養。通過窗口指導和業務培訓等方式,提升農商行在綠色信貸產品開發、綠色可持續投資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通過財務資源傾斜支持綠色信貸業務發展,有效提高環境和社會風險識別與防控能力,培養更多綠色信貸專業人才。
(五)建立健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綠色信貸考核指標,制定綠色信貸績效考評機制,進一步完善對綠色信貸工作的績效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
注: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與所供職單位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