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盼誼
【摘 要】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改善,近年來,超前消費已成為很多人的習慣;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推動了網絡金融的繁榮與發展。這些都促進了“校園貸”的形成,而“校園貸”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推動了大批學者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本文主要對“校園貸”存在的原因及學生個人、學校和家庭應采取何種措施來避免“校園貸”及其危害。
【關鍵詞】校園貸;消費觀;原因;治理措施
一、網絡金融高速發展的背景
網絡金融,又稱電子金融(e-finance),是指基于金融電子化建設成果在國際互聯網上實現的金融活動,包括網絡金融機構、網絡金融交易、網絡金融市場和網絡金融監管等方面。從狹義上講是指在國際互聯網(Internet)上開展的金融業務,包括網絡銀行、網絡證券、網絡保險等金融服務及相關內容;從廣義上講,網絡金融就是以網絡技術為支撐,在全球范圍內的所有金融活動的總稱,它不僅包括狹義的內容,還包括網絡金融安全、網絡金融監管等諸多方面。
在央行劃定的互聯網金融(ITFIN)范圍中,互聯網支付、基金銷售、P2P網絡借貸、網絡小額貸款、眾籌融資和金融機構的創新性互聯網平臺都屬于其行列,尤其以融合了互聯網、小額信貸等創新技術和金融運作模式的P2P金融更是創新的網絡金融產品,它借助一個安全可靠的平臺,讓有錢要投資的人能直接找到需要錢想貸款的人,平臺在提供相關的條件審核、安全監管和管理費用后,促成雙方的合作,實現三方共贏,互惠互利。在這種背景下,P2P網貸平臺不斷泛濫,一些貸款公司瞄準大學生群體,開發各種貸款軟件,并在大學生群體中大肆宣傳其門檻低、無手續費等“優點”,一些大學生被這些所謂的“優點”吸引進而開始進行貸款。
二、“校園貸”形成的原因
(一)當代大學生超前消費的觀念[1]
超前消費是指脫離自己的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消費支出大于收入水平的行為。隨著社會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消費結構也實現多元化,超前消費已成為消費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群體中,使用花唄、京東白條等來實現當前所需已并不罕見。一方面,各種各樣的提供分期付款選擇的購物軟件給大學生超前消費提供了可能,這也可能會使他們認為這是一種不錯的選擇,進而超前消費成為他們的習慣;另一方面,攀比心理也會造成一些大學生超前消費。在學生群體中不免會發生攀比現象,在初中、高中有父母和學校的約束,學生需要穿校服不能化妝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攀比現象,但在大學生活中,大學生少了父母的監管,更容易在吃穿住行用等方面產生攀比心理,進而選擇超前消費來滿足自己當前需求,例如,2017年底,揚州某高校女大學生為了買新手機而向不正規機構貸款,為償息被逼迫拍裸照。
超前消費本身就是一種不正常的經濟現象,但對涉世未深及金融知識不全面的大學生來說,“校園貸”更容易滿足他們超前消費行為,與此同時,也更容易發生一系列問題。
(二)缺乏家長、學校的正確處理
有些學生陷入“校園貸”,但他們父母和學校的不正確的處理方式使“校園貸更加猖狂”。面對“校園貸”問題,很多父母選擇想盡辦法去還款,有的甚至賣房來補這個“大坑”,不想讓他們的孩子背負違背信用的問題,很少人會選擇去報警來解決問題;當學校面對學生的“校園貸”問題,多數學校以不影響學校聲譽為前提,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直到事情影響嚴重甚至發生命案才開始重視起來。這些都是“校園貸”問題近兩年越來越嚴重的原因。
(三)相關法律不夠完善[2]
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校園貸”類P2P平臺,只要根據《公司登記條例》在工商備案,再花費少量資金研發或購買一個系統就可以運營,處于低門檻、無監管的狀態,他們事先不管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有較高的信用風險,但是等到還款時采用威脅、恐嚇甚至是暴力去催促學生還款來降低這種所謂的信用風險。有的家長想報警來解決問題,但是被告訴是普通的經濟糾紛,需要自行解決,這些說明法律上對“校園貸”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這也是不法分子鉆法律漏洞使“校園貸”猖狂的一個原因。
(四)廣告宣傳的影響
“校園貸”類P2P平臺在向大學生群體推銷業務時,會重點推銷他們的低門檻、“零利息”等看起來十分優惠的條款,往往不會告知他們手續費、違約金和滯納金等高額收費項目以及這些項目的計算方式。另外,這些小廣告在校園中散布很廣,例如在兼職群和廁所門上,這些都擴大了潛在的“校園貸”者。
三、“校園貸”所引發的問題
(一)貸款學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校園貸”致使有些貸款學生自殺的很大原因在于它的催款方式。由于放貸者掌握著學生本人及其親屬的詳細資料,因此,對于不能按期還款的學生,他們除了會采取騷擾、恐嚇、毆打、非法拘禁等暴力手段威脅借款者的人身安全和自由,甚至還會向借款者的父母和老師進行威脅討債。這些嚴重影響了貸款學生的心理健康,以致有些人選擇自殺。2018年8月,某大學生因陷入“校園貸”不堪還款壓力,在留下遺書后跳江自殺。這樣的悲劇在“校園貸”問題中屢見不鮮。
(二)貸款學生家庭經濟受到損失
“校園貸”使很多學生家長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孩子還一筆又一筆錢,一些學生遭遇“校園貸”但又不敢向父母說明情況,他們想方設法向父母要錢來還貸款,但等到父母發現問題時,學生已經為這個“無底洞”填了很多錢;另外,一些父母也缺少法律意識,在面對催款者的威脅、恐嚇時,他們選擇替自己的孩子買單,有的甚至把積蓄花完、賣房去替孩子還款。總之,陷入“校園貸”的學生及其家長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損失。
(三)危及個人征信以致影響前程
廣西某學院的學生周某在2017年因沉迷賭博而向某小額信貸借款3000元,最后無力償還被告上法庭,法院認為利息過高,但仍需償還本金及合理利息,但周某不敢告知父母,仍無力償還,最后被強制執行,被列入失信黑名單,曾看中他的某大型企業在查到其失信后拒絕錄用。另外,如果“校園貸”機構接入了中國人民銀行征信機構,該機構有可能將失信記錄計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以后貸款學生在銀行貸款買房、買車等都會有問題。
四、防范“校園貸”應采取的措施及建議
(一)幫助學生合理消費理念的形成[3]
價值觀是人們認識事物、辨別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是人們對待價值問題的根本看法。學生的消費行為與其價值觀是否正確有著必然聯系。高校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化為大學生遵循的價值取向,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消費行為的引領作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消費觀、金錢觀,秉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驕奢淫逸、好逸惡勞為恥,避免不必要的花費和超前消費,學會處理生存性需要、享受性需要和發展性需要的關系。
(二)健全家、校雙方合作對大學生貸款監督的機制
一方面,家長要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學生的信用問題,對學生貸款目的進行了解和監督;另一方面,學校也要把大學生在校的情況及時告知學生家長。
(三)加強金融風險教育[4]
大學生群體還沒有真正步入社會,他們對很多事物的認知還是有限的,很多非金融專業學生對金融知識十分匱乏,他們沒有意識到“校園貸”潛在的巨大風險,他們也沒有意識到信用對一個人以后的生活有多么重要。首先,學校可以定期開展金融安全知識講座、金融安全知識競賽等。通過這些措施來加強學生在金融安全方面的能力,并讓學生們真正意識到在金融方面更是沒有“免費的午餐”。其次,以史為鑒即通過真實案例讓學生們直視“校園貸”問題,并了解到它對一個人的危害性。
【參考文獻】
[1]孫桂鈺.淺析當代大學生網購中超前消費問題其對策[J].西部皮革,2019,41(02):100-101.
[2]黃志敏,熊緯輝.“校園貸”類P2P平臺面臨的風險隱患及監管對策[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6,30(03):17-22.
[3]蘆愛疆.高校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研究[J].高校輔導員,2019(02):68-72.
[4]瞿嬋.論校園借貸消費的法律風險及規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0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