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君
【摘 要】社交金融是將社交平臺的數據數據優勢充分挖掘的金融形式,通過運用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對金融消費者的社交平臺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和挖掘金融消費者,掌握潛在客戶的社交軌跡、交易和消費習慣,對潛在客戶進行精準刻畫,讓合適的金融產品匹配合適的金融消費者。社交金融借助大數據技術,發展迅速,但也暴露出許多風險,應當引起監管方面的重視。
【關鍵詞】社交;金融風險;監管;研究
一、我國社交金融的發展和特征
(一)我國社交金融的發展
我國社交金融開始于2013年。中國最大的社交平臺騰訊微信與財付通合作,增添微信支付功能,布局社交金融。2014年1月微信借勢中國農歷年的紅包傳統,推廣微信新年紅包,收到了良好的用戶使用反響,極大的提高了微信支付的市場占有率。2019年的最新數據顯示,春節期間有8.23億人次參與收發微信紅包i,產生巨大的金融挖掘空間。微信支付功能、龐大用戶群體為社交金融的發展奠定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騰訊微信的這次風暴式的金融開局,打開了金融與社交深度融合的思維閘口,帶來了深刻的行業變革。
(二)大數據戰略下我國社交金融的特征及優勢
我國傳統金融行業存在嚴格管制、審批程序繁瑣、準入門檻高等問題,廣大人群被排斥在金融服務對象群體之外,客觀也加劇了我國融資難狀況。近年來,我國提出了“國家大數據戰略”,作出了多產業與大數據緊密結合的決策,促進大數據與金融的結合,社交金融正是搭乘了金融與大數據的發展機遇,贏的了迅速的發展。社交金融發展的最大的優勢也是其最突出的特征,體現在其創新性上,縱向時間軸里不僅能夠根據信息技術的發展推陳出新,在橫向時間軸上可以創新多類產品,精準匹配用戶。
我國大數據戰略下社交金融的發展有不可比擬的優勢。社交金融兼容了社交平臺大數據基因,嫁接了互聯網金融的科技,挖掘了大數據的廣闊資源,致力于實現金融的盈利目的,這些因素也塑造了社交金融的獨特特征。一方面,社交金融充分開發社交平臺的海量用戶群體,將其作為金融服務對象,擴大了金融參與主體,也擴大了金融資本,促進了金融流通;另一方面,社交金融搭載大數據技術,能夠精準捕捉用戶的金融需求,為實現精準刻畫用戶、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提供可能。
二、大數據戰略下我國社交金融的風險
(一)社交金融放大金融風險
金融最原始的功能是完成債務的清償,落實到法律關系上就是債權債務關系的終止、消滅。金融與信用交織,承擔著資金的支付、結算的功能,決定了金融存在天然的內生風險。金融為以資金融通目的,其價值集中體現為主體信用,但主體信用卻是不能準確預測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金融風險的這種原生特性決定了金融風險無法根除。因此,預防和監管便成為防范和化解金融類風險的關鍵。
社交金融降低了金融的準入門檻,擴大了金融參與主體,使大量原本被排除在傳統金融服務對象的群體成為社交金融的參與者。這一群體的特征是數量巨大,資金量較少,風險承擔能力差。由于我國長期的金融抑制政策,投資者教育環境不佳,擴大了的社交金融參與者的金融投資知識不足,更易產生盲目性。因此,社交金融的確放大了金融的信用風險。
(二)社交金融網絡安全風險
目前網絡空間安全形勢十分嚴峻,且威脅因素時分復雜。ii社交金融完全依賴于互聯網技術,黑客攻擊也是不得不考量的風險點。其次,社交金融的高效便捷的優勢,是以平臺設計簡化、操作方便實現的,而這種簡易操作流程往往存在安全系數低、保密性能差的問題。特別是人們應用互聯網的方式從電腦向移動端演變,加上智能手機在指紋識別和面部識別技術方面的突破,極大提高了支付驗證的便利性,對社交金融用戶的資金安全形成了重大挑戰。
(三)社交金融法律風險
社交金融的創新產品和服務可能是游離于相關法律之外的,合法性存疑。大數據戰略下社交金融帶來的創新能力不容小覷,社交平臺的巨大用戶流量為社交金融成長提供厚實“土壤”;大數據驅動下的金融創新的政策導向下,社交金融可以提供種類繁多品種齊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如微信平臺金融業務范圍涵蓋了基金、保險、定期理財以及各種各樣的券商類產品,也能提供資金周轉的借貸服務。社交平臺在合作、銷售、產品或服務推薦上擁有絕對的自主權,可能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效應,破壞市場秩序。
此外,過大的創新空間也可能造成金融產品或服務突破現有監管框架,社交金融中的“錢包類”“寶寶類”以及“計劃類”的金融產品,可能是以拆分份額、降低投資門檻為目的的變相公募,如微信理財通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對接的金融產品,非公司債券、股票、基金份額,游走于現行監管體制之外,造成金融監管無力的尷尬局面。iii
三、社交金融監管建議
(一)完善金融監管法律法規
目前規范互聯網金融的主要依據是十部委聯合發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從法律層級以及內容方面都不能適應當前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發展要求。因此,應當從法律層面界定互聯網金融范疇,借鑒國外“金融科技”的表達方式,突出互聯網金融所依托的科技性,增強互聯網金融概念的科學性和概括性,將以社交金融為代表的科技驅動的金融創新模式囊括到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中。
(二)構建金融監管協調機制
社交金融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加持下,強化了金融業混業經營的特征,不同種類的金融業務之間相互價值,使業務形態多樣且易變。然而,我們本著“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原則,以產品功能實質來劃分責任,明確監管責任主體。以其功能導向不同劃分歸入不同的監管口徑,明確監管責任主體,同時加強監管主體間的聯動,將社交金融的發展暴露于法定規制之下。
(三)完善社交平臺用戶數據保護機制
社交金融的運行和發展,平臺用戶的數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用戶數據能夠幫助社交金融勾勒客戶畫像,有針對性地提供符合客戶需要的個性化產品,降低獲客成本,降低風險,提高效率,金融業深度融合社交因素的主要動因。社交平臺往往獲取且保佑用戶大量數據,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泄露風險。同時,用戶數據的利益歸屬在我國法律上還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圍繞用戶數據開發和使用的邊界、授權以及利益歸屬等問題尚無確切定論。然而應當加強用戶數據保護。
注釋:
i 2019年2月10日,微信官方發布2019年春節數據報告。數據顯示,從除夕到初五,微信消息發送量同比增長64.2%,8.23億人次收發微信紅包,微信運動全體用戶走出9.63億步。有趣的是,隨著候鳥人群返鄉,春節期間在非常駐地的微信支付消費共產生了12.4億筆。源自人民網:《除夕到初五8.23億人次收發微信紅包》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9/0211/c1004-30616600.html。
ii See Gregor Dorfleitner, Lars Hornuf, Matthias Schmitt & Martina Weber, FinTech in Germany,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G, 2017, p.5.
iii 孫天馳.金交所亂象:以“騰訊理財通——天金所”模式為例[A].彭冰主編:法律宇新金融[M].法律出版社,2017年第2輯。
【參考文獻】
[1]邵鵬.社交金融:共享經濟時代金融新格局[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6.
[2]唐波.國際化背景下中國金融衍生品市場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3]吳志攀主編.經濟法學家(第十二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4]王恒,徐若瑜主編.金融學(第二版)[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8.
[5]謝平、鄒傳偉主編.網絡借貸與征信[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