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葉
【摘 要】在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程中,初等教育一直被視為兒童成長成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深入研究經濟發展和我國初等教育發展的關系,有利于總結經濟發展與初等教育發展的規律,對我國初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經濟;初等教育;發展
在中國,初等教育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小學的任務是為國家培養新生后代,為他們以后接受高等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在經濟相對落后的時期,中國的教育事業沒有取得很大進步的發展,這種情況在農村地區尤為明顯。改革開放后,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中國的教育事業才有了大踏步的發展。
一、建國后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
新中國成立時,面臨的是一個經濟體系崩潰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在這樣一個剛經歷戰亂的國家中,如何擺脫戰爭留下來的陰影,如何恢復國民經濟,如何走出現在一窮二白的經濟,如何鼓舞人民投入到新的生產中,這都是新生的政黨必須要面對且解決的問題。我們沒收了官僚資本主義企業并把它們改造成社會主義民營企業,黨在總結東北和華北解放戰爭期間接管城市經驗的基礎上,確定對官僚資本主義企業采取不破壞它們的機構,按照原來的機構和生產系統,然后,逐步的進行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這樣,工作既做到了快,又防止了亂,基本上沒有出現停頓或設備破壞的現象。黨1949年1月25日物價上漲最猛的時候,全國各大城市按照中央統一部署,一致行動,敞開拋售,使物價迅速下跌,是我們對資產階級進行限制和反限制斗爭中取得的第一個回合的勝利,得到了人民群眾包括愿意從事正常合法經營的資本家的廣泛的支持。至此,社會主義的國營經濟初步取得了穩定市場的主動權。
要從根本上穩定物價,必須做到國家財政收支平衡和市場物資供求平衡。1952年以后,國家開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改造對象是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確定了國家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總路線,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到1955年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總之,建國初期,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并開展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這個歷史階段中,黨確定的指導方針和基本政策是正確的,取得的勝利是輝煌的。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經濟建設,依靠我們自己的努力,加上蘇聯和其他友好國家的支援,同樣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建立了起來。
二、建國后我國初等教育發展的狀況
建國以來, 一窮二白的國家經濟現狀及我國將長期處于這種狀態的情況, 窘迫的財政狀況迫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只能走精英化路線。建國初, 每1萬人口中, 大學在校生僅2人。而這種大學在校生占人口比重極低的狀況一直持續到了21世紀初。21世紀初的高等教育改革雖然走了“教育市場化”之路, 但是確實是改變了我國高等教育精英化的狀況。這也得益于建國以來, 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高等教育的支持, 也有經濟發展對高等人才需求加大的市場因素的需求。
新中國的教育是在一個經濟落后、文化教育很不發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長期以來受我建國之初,新中國對舊有學校進行了接管和改造。1952年以后,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進行了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在各級學校中開展教學改革,創辦了工農速成中學,積極開展成人教育,規定了所有學校都向工農開放,實行人民助學金制度。1953年新中國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教育事業納入國家計劃軌道。在這個時期,教育事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從而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也得到了不斷提高和加強,教育事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近二十年來,全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教育為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和合格勞動者。基本改變了我國文盲、半文盲大國的狀況,國民素質和社會文化程度明顯提高。
通過教育宏觀結構的調整,有計劃地實行小學后、初中后、高中后的三級分流,中等職業教育迅速發 展。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總數的比例目前已經達到56%,20年來中等職業教育為經濟建設培 養了2770.22萬中等實用型技術人才。 我國原有教育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已得到補充和充實。
高等教育在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的同時,形成了多形式、多層次的發展格局,培養了一大批專門 人才。以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一批大學和學科為宗旨的“211 工程”建設進展順利;面向21世 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對提高整個高等教育的質量與效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 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斷提高, 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 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就有目共睹, 在高等教育人才的支撐下, 我國在世界產業分工體系中的位置越來越靠上, 甚至如高鐵、宇航等高技術行業已經走到產業鏈的頂端。但是在更多的工業領域, 在全球政治體系、經融體系中我們還沒有獲得支配性的地位。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提高我們的高等教育水平, 而進一步提高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提高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則會進一步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水平: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 高等教育大眾化也是不斷縮小向各高等學校投入資金差距從而縮小各高等學校辦學水平差距的一個過程。
三、經濟增長和初等教育發展的關系
受封建男女不平等思想的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男女入學率有非常嚴重的偏差,在貧困地區尤為明顯。在改革開放之后,一部分地區走在了經濟建設的前列,成為改革開放的弄潮兒和試驗田。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廣大農村的面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之,教育的改革也不斷沖擊著每個人的心靈。中國已經實現了中小學教育中的性別平等。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性別平等,將提升女童義務教育普及程度擺在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保障女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普通高等學校女大學生在校生的比例是25%左右,然而到90年代中期以后快速上升到35%左右,到1999年女大學生在校生人數占在校生總數的39.7%。盡管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斷增加,與男性之間的差異在逐漸縮小。令人可喜的是,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進入高等教育的比例越來越高,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女性入學率已和男性相等甚至超過男性。但在貧困地區、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區域,女性入學率仍然較為低下,城鄉和階層之間經濟、文化發展的差異是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機會較少的主要原因。這也使得她們與發達地區的女性相比,在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下在實現其受教育權方面的差距越拉越大。但是促進公平不能急于求成,要進行長期艱苦的努力。特別是許多政策思路在實施過程中還會遇到具體問題和障礙,需要加強調查研究,結合實際不斷完善政策措施,使教育公平的步伐邁得更扎實更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