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欽海 蔡凌波
【摘 要】本文主要以Kress和van Leeuwen的視覺語法理論為基礎,選取2017年全年英國權威刊物《經濟學人》雜志中出現的涉華經濟類報道為預料,間接解讀出西方媒體對于現代中國經濟形象的普遍認知。結果表明,相關涉華報道通過多元的中國象征符號和鮮紅色的背景構成了視覺圖像的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同時,語言符號、圖像符號、顏色符號共同構建了中國主題的整體意義,顯示出中國的國際形象的穩步上升,但是西方社會的顧慮和疑問并未隨之消減。
【關鍵詞】視覺語法理論;《經濟學人》;多模態話語分析
Multimodal Analysis of Chinas Image
Based on the Economic Illustrated Articles
in The Economist
HAO qinhai CAI lingbo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bstract: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Kress&van Leeuwens grammar framework of visual image analysis,this paper takes the British authoritative publication“The Economist”as the research object, selects relevant reports in 2017 as an expectation. Reports from western media can indirectly reflect their national cognition of China's economic image. The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these relevant reports construct Chinas identity through representation,interaction and composition meanings.It also reveals that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is improving,but the western societys worries about Chinas rise are not lessened.
Key words: visual grammar; The Economists; multimodel discourse analysis
1.引言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單一的從語言的角度已經無法對話語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在日常交際活動中,不斷地出現除語言以外的多種符號系統,如動畫,音樂,圖片,視頻等。聲音,圖片,顏色等多模態的手段極大地豐富了語義表達的形式。由此,多模態話語分析應運而生。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多模態話語分析在國內外如火如荼的發展起來。
《經濟學人》作為英國權威經濟類期刊,其專業性與流通性自不必說,該刊1843年創刊于英國,是一份包含時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深度分析的周刊。《經濟學人》的讀者定位為高收入、富有獨立見解和批判精神的社會精英,由此,該刊物在受眾心目中樹立了不拘一格、敘述樸實、用詞準確和忠于事實的形象。為了表述更加形象,期刊內容自然也是糅合了圖片,顏色,動畫,文本等多種模態,所以為了更加全面系統的分析該刊所呈現的中國國際形象,本文選取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中的視覺語法理論為理論基礎,選取2017年中國經濟類相關報道為語料,探討視覺圖像的再現意義,互動意義,構圖意義是如何構建的。揭示語篇中共現的多種符號模態如何聚合產生“合力”,共同反映和建構意義。
2.多模態話語分析中的視覺語法理論
Kress和van Leeuwen的視覺語法理論主要以Halliday的社會符號論( 1978) 和功能語法( 1985/1994) 為基礎。Halliday在系統功能語法中提出了語言的三大元功能: 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Kress和van Leeuwen( 1996/2006,2001) 在此基礎上延伸出了視覺語法的三大功能,分別為再現( representation) 、互動( interaction) 和構圖( composition) 三種功能或意義,見圖1
再現意義表明“視覺圖像像語言一樣,能夠如實地再現客觀世界中的人、地點和事物以及人類內心世界的活動”( 李美霞、宋二春,2010: 8) 。Kress和van Leeuwen將圖像的再現功能區分為敘事性和概念性兩大類。敘事性圖像能夠表達展開的動作和事件、變化的過程和瞬間的空間安排,而概念性圖像表示的是圖像的類別、結構和意義。向量(vector)是敘事圖像的標志,概念圖像沒有向量。
互動意義對應人際功能,主要體現在接觸,社會距離,情態,態度四個方面。Kress和van Leeuwen(2006,117) 認為,圖像在傳達意義時都有一個圖像行為( image act),這種圖像行為是由表征參與者的凝視系統( system of gaze)來實現的( van Leeuwen,2005,120)。接觸表達索求或提供。社會距離是互動參與者與表征參與者之間的距離,主要分為:親近距離、個人的近距離、個人的遠距離、社會的近距離、社會的遠距離和公共距離(李戰子2003: 5)。 情態根據圖片配色的純度、飽和度、明暗可分為高情態、中情態和低情態。態度則通過拍攝視角的不同(仰視或俯視,水平或垂直)傳達表征參與者與互動參與者之間的互動關系。
構圖意義通過圖像中各元素的空間布局來實現,信息值( information value) 、突出(salience) 和取景( framing) 這三個要素共同傳達給受眾視覺的整體印象。從信息值來看,語篇的上下、左右、中間和邊緣結構分別傳遞出不同的信息價值,如左邊的是已知信息,右邊的是新信息,置于上方是信息的顯著部分,置于下方的是更特定、更實際的信息。突出是指圖像中的元素對觀看者的吸引程度,主要通過前景、背景、色彩對比度、元素相對大小、銳度差異等手段來實現。取景指分格手段的明用與暗用,用來切斷或鏈接語篇的成份,表明這些成份是相連或不相連,從而達到突出重要信息的效果。
3.《經濟學人》的多模態分析
本文選取《經濟學人》2017年出版的內容中有關中國經濟的報道圖片來做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等距抽樣的方法對樣本進行了詳細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但為了彌補抽樣研究的不足,筆者將首先對整個樣本進行總體分析。在2017,《經濟學人》共出版51期,涵蓋文章4024篇,其中175篇與中國有關,占4.32%篇,平均每期3.4篇。詳見表1:
如表1所示,中國主題封面所占比例達到4.32%,2017年1月、5月和10月,涉華期刊總數和平均篇數分別達到小高峰。報告涉及的主題大多為同期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峰會和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西方媒體對中國政治和經濟的敏感度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是很有必要對外國媒體塑造中國形象的方式進行解讀的。在這175份抽樣報告中,經濟領域占53篇(30.3%),社會領域39篇(22.3%),政治領域41篇(23.4%),國際關系領域15篇(8.6%),其他領域27篇(藝術、科學、技術、歷史、宗教),占到15.4%。由此可見,外國媒體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尤為關注,因此更值得進一步分析討論。下文將依照視覺語法理論,從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這三方面分析《經濟學人》這一權威經濟類雜志對中國經濟形象的塑造,并探求報道中國時該雜志的多模態模式。
3.1再現意義
由以上9張圖像可知,外國媒體對中國經濟形式的分析是從多角度呈現的,既有真人圖片和形象漫畫,又有客觀圖表和抽象圖片。圖片順序從左到右,從上至下依次排列。其中圖三,圖四,圖五,圖九為敘事性圖像,圖一,圖二,圖六,圖八為概念性圖像。區分敘事性和概念性的標準為圖像中有無向量,圖一,圖二為圖表,不存在向量,屬于概念性的,而且是符號化過程,用數字強有力的凸顯近年來中國電商經濟的突飛猛進以及中國三大互聯網巨頭的發展局勢對比。圖六和圖八也屬于概念性圖片,均不存在向量,圖六中成堆的自行車以及下方文字“Shades of cycling joy”表現了作者對于中國目前共享單車模式的不看好,以直觀的圖片體現出一種資源的浪費和潛在危機;圖八則運用對比手法,左部分的算盤和左部分體現的多元金融科技形成對比,體現中國現今貿易形式的多元化。
圖三,圖四,圖五,圖九中的向量是圖中人物的目光,這是一個反應過程。圖三是G20峰會的一張合影前圖片,圖中各國代表面帶微笑,傳達出一種愉悅友好的氣息,人物表情也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到底是什么樣的會議內容能夠令他們如此喜悅,從而能夠激發讀者繼續閱讀的興趣。圖中中國代表的位置靠近屏幕正中,這體現了中國經濟地位的穩步上升。圖四以擬人的手法形象的展現了中國手機市場的發展情況,圖中參與者的目光為矢量,oppo,vivo全力奔跑,大步向前,體現其品牌實力的飛速上升,而小米卻氣喘吁吁,止步不前,也體現了國外媒體對于小米手機市場的消極看法。圖九與圖四異曲同工,通過漫畫手法,體現中國BAT三大互聯網龍頭的發展態勢。圖五是我國經濟巨頭馬云與特朗普的合影,他們的目光的延伸是不同的矢量,目光指向的對象是對面的記者或攝影師,所以該反應過程是及物的。
圖七與其他幾幅圖像有所不同,該圖像分為兩部分,上端的英文不存在向量,屬于概念性的。圖像下端屬于敘事性的,圖中地球儀上鉚釘的方向為向量,圖片含義與“Sharp Power”交相呼應,同時圖中中國地圖位于中央位置,也體現了中國作為世界經濟新力量的突出地位。通過閱讀經濟學人期刊,我們不難發現該雜志中的圖片常以漫畫的形式出現,即使是很多重要人物也是如此。然而,中國主題封面除了龍的形象多采用漫畫形式,其他多使用真實的照片素材。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信息,尤其是與政治經濟相關時相對謹慎,即使采用漫畫風格也不會摻雜很大幽默成分。
3.2互動意義
圖像的互動意義對應功能語法中的人際功能。圖像的互動意義包括提供和索求,當圖像中的表征參與者與觀看者有視線接觸時為索求類圖像,如圖九,圖中人物為參與者,他面帶微笑,騎在龍的背上直視觀看者,索取的是觀眾的認同和支持。圖四和圖五則為“提供行為”,圖像中表征參與者沒有直視觀看者,而是側對觀看者,兩者之間沒有目光接觸,表征參與者只是客觀地提供給觀看者一些信息。
在社會距離方面,與李戰子(李戰子2003: 5)的觀點大同小異,Kress和van Leeuwen(2006:124)提出了三種社會距離:近鏡頭,中鏡頭和長鏡頭。近鏡頭顯示表征參與者的頭和肩,體現一種親密關系;中鏡頭顯示表征參與者的膝蓋以上的部位,構建一種社會關系;長鏡頭展示表征參與者整個人,則構建一種公共關系。圖五中人物為近鏡頭,近距離呈現給觀眾,這樣的圖片取景拉近了參與者和互動者之間原本很遠的社會距離,增進了兩者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了互動者對參與者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從社會距離上實現了他們與觀眾的交流。
從情態方面來看,大多屬于高感官情態。圖片的色彩飽和度和區分度都很離,各種顏色搭配協調。比如在圖九,龍的形象極具中國特色,凸顯了中華民族龍的傳人的民族特質;但在圖一和圖二的數據列表中,則屬于低感官情態,使用了藍白等素雅的顏色襯托出數據的嚴謹性。
態度取決于圖像拍攝的視角,幾幅圖在描繪經濟領域領軍人物和重要會議與會嘉賓時均采用了水平視角,與觀眾建立起了一種平等的社會關系,表明經濟領軍人物也是可以和普通民眾一起平等互動的。由以上分析可知,互動意義是傳遞語篇交際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人們對于世界的認知大多通過與外界的互動來實現。
3.3構圖意義
構圖意義對應功能語法中的語篇功能,也稱作“布局”。圖像中元素的不同位置會傳達出不同的信息值。圖七中圖像整體呈上下結構,位于圖像上端的“Sharp Power-The new shape of Chinese influence”字樣是理想信息,位于圖像下端的地球儀呈現的是現實信息。圖中的地球儀占據圖像正中位置,地球儀中中國地圖區域標紅,而且與周邊國家及背景區域具有明顯的銳度差異,色調也較亮,所以是圖像中最顯著的。這表明中國經濟實力的與眾不同是一種現實,而西方媒體則認為成為經濟頂尖強國是中國的理想追求,傳遞著一種“中國威脅論”的說法。位于圖像最上端的“Sharp Power-The new shape of Chinese influence”字樣是“理想”的信息,字體加粗,顏色奪目,光亮度也最強,紅黑的搭配不僅象征熱情和力量,還具有危險和專權的構圖意義,因此也是信息的最顯著的部分。圖九中三大互聯網龍頭,唯獨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馬云的出現在圖像當中,而且放在了正中重要位置,占據了圖片一半的空間,而將代表騰訊和百度的“龍”放在圖片右側,均為邊緣次要位置,未作突出體現。這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西方媒體對馬云這位業界領軍人物的大力認可。圖五再次體現了馬云在西方媒體眼中的與眾不同,與他國領導人同框,這對于經濟界人物來說是非常難得的,體現了其經濟話語權的與眾不同。
相比于再現意義和互動意義,構圖意義雖然沒有直接傳遞出多模態語篇的交際意義,但在讀取語篇的整體意義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運用視覺語法進行多模態分析時,必須要將這三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全面解讀多模態含義。
4.結語
通過分析表明,視覺符號同文本語言一樣,同樣能夠再現事件過程,并與讀者互動;圖像中各元素的合理布局共同構成完整的語篇意義;圖像與語言符號互不分割,而是互相依存、互為補充共同構建語篇的整體意義。本研究再次證明了視覺語法用于分析多模態語篇的適應性和可行性,豐富了語篇分析的研究方法,也擴展了視覺語法理論的應用領域。
通過以上對《經濟學人》中國經濟相關的篇章進行多模態話語分析我們也可以發現: 西方媒體宣揚“中國威脅論”的現象依然存在,中國的不斷強大在西方國家看來是一種潛在威脅。圖片的多模態構建與正文緊密聯系,為其提供指引和支撐。中國形象多以紅色和“龍”來體現,社會近距離圖片增多,體現了對中國的了解逐漸深入。《經濟學人》作為西方權威經濟類期刊,它的關注和認可無疑揭示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在穩步上升, 但是西方社會的顧慮和疑問并未隨之消減。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3]Kress,G,&.T.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 Routledge,1996.
[4]Kress,G,&.T.van Leeuwen.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C].London: Arnold,2001.
[5]Kress,G,&.T.van Leeuwen. Reading Images[M]. London: Rouledge,2006.
[6]Kress,G,&.T.van Leeuwen.Colour as a semiotic mode:Notes for grammar of colour[J]. Visual Communication,2012(1):343-368.
[7]van Leeuwen,T.Introducing Social Semiotics[M].London:Routledge,2005.
[8]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
[9]李美霞,宋二春.從多模態語篇分析角度解讀意義共建——以一幅中國古代山水寫意畫為例[J].外語教學,2010(2):6-10.
[10]李戰子.多模態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外語研究,2003(5):1-8.
[11]韋琴紅.論多模態話語的整體意義構建——基于一個多模態媒體語篇的話語分析[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6):16-21.
[12]韋琴紅.視覺環境下的多模態化與多模態話語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13]楊信彰.多模態語篇分析與系統功能語言學[J].外語教學,2009(4).
[14]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1) :24-30.
[15]朱永生.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5):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