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翠蘋
【摘 要】或有事項作為特定的經濟現象和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潛在因素,對財務報表使用者的經濟決策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針對或有事項制定了具體的會計準則加以規定。本文首先論述了部分國內外有關或有事項的定義,其次對部分國內外就或有事項的確認、披露和計量進行比較。
【關鍵詞】或與事項;確認;計量;披露
一、或有事項的定義
關于或有事項的定義,影響較為深遠的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1975年發布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5號—或有事項會計》(以下簡稱美國第5號公告),該公告對或有事項的定義是:“或有事項為可能會給企業帶來利得或損失的現存不確定性情況、狀況或環境,這種不確定將通過一項或多項未來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得到證實。”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于1978年10月發布的《國際會計準則第10號—或有事項及資產負債表日后發生的事項》(以下簡稱第10號國際準則)認為,或有事項是指資產負債表日存在的狀況或情形,其最終結果是利得或損失,只能通過一項或多項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隨后《國際會計準則第37號—準備、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以下簡稱IAS37)取代了第10號國際準則,IAS37并沒有或有事項的定義。
我國《會計準則—或有事項》(以下簡稱我國或有事項準則)認為,或有事項是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一種狀況,其結果須通過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
以上幾個或有事項定義的實質內容基本相同,均體現了或有事項的特征,即,(1)或與事項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引起的;(2)或有事項具有不確定性;(3)或有事項的結果取決于未來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
二、或與事項的確認
受不確定性的影響,現實中我們對或有事項的確認很多情況下主要依賴企業的歷史記錄、同行業情況,或是通過聘請專業人士對企業面臨的內外部環境進行調查研究后做出合理的判斷。
IAS37和我國或有事項準則關于或有事項的確認條件的基本內涵是一致的,如都包括(1)因過去事項而承擔現時義務;(2)很有可能因履行該義務而導致經濟利益流出;(3)該義務的金額能可靠地計量。不同之處在于,IAS37將現時義務分解為法定或推定義務,而我國或有事項準則無對之進行分解。相對于法定義務的確認源于法律法規或合同,推定義務主觀判斷的成分較多,而無論是法定或推定的義務,是否符合負債的確認條件才是關鍵。
上述兩項準則對或有事項的確認都涉及可能性的判斷,只有到“很可能”的程度才考慮將該義務確認為負債。實際上,美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對可能性沒有具體的量化判斷標準,如IAS37沒有將可能性進行明確的劃分,而美國第5號公告將可能性分為三擋:(1)很可能;(2)有可能;(3)極小可能。然而這種定性的描述,明顯不利于判斷各檔次可能性發生的概率是多少,我國或有事項準則將可能性劃分為四個檔次的同時量化了各種可能性發生的概率,即,(1)基本確定,概率大于95%但小于100%;(2)很可能,概率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3)可能,概率大于5%但小于或等于50%;(4)極小可能,概率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這種做法雖然讓我們對或有事項發生可能性判斷更具操作性,我們在運用各種可獲得的數據和資料計算可能性處于何種概率區間的時候,始終避免不了主觀能動性的主導作用。
三、或有事項的計量
經濟利益是否流出企業的不確定性使得或有事項即使符合負債確認條件,其確認金額只能是一個估計數,既然是估計數,就可能會出現多個,我們需要的通過一定的方法找到最可能發生的負債金額,即最佳估計數。
我國或有事項準則將最佳估計數的確定分兩種情況處理。一種情況是,所需支出存在一個金額范圍,最佳估計數則按該范圍上、下限金額的平均數確定,比如說,預計損失金額處于100萬元~200萬元之間,那么最佳估計數為150萬元。另一種情況是,所需支出不存在一個金額范圍時,最佳估計數的確定方法為:(1)或有事項涉及單個項目時,最佳估計數按最可能發生金額確定;(2)或有事項涉及多個項目,最佳估計數按各種可能發生額及其發生概率計算確定。第(2)種方法估計值的確認與IAS37不謀而合,而計量單項義務使用第(1)種方法時,即使單個最可能的結果可能是該支出的最佳估計,IAS37亦要求我們關注,如果或有事項的其他可能結果大部分均比最可能的結果的金額高或低,則最佳估計數將是較高或較低的金額。
或有事項的經濟結果取決于未來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現實中對或有事項是否應采用現值法計量亦存在爭議。我國或有事項準則并無要求在計算時需考慮貨幣時間價值。IAS37認為,若果貨幣時間價值的影響重大,現值將更好地反映履行義務預期所需支出。故若預期時間跨度較長,即使或有事項的不確定性導致現值的計算涉及的某些因素,如折現率、折現期較難確定,也應采用現值計量。
另外,關于企業履行現時義務所需支出可能由第三方全部或部分補償的處理,我國或有事項準則與IAS37是一致的。
四、或有事項的披露
或有事項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影響了企業的持續經營和發展,其披露有助于人們了解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面臨的經營風險,從而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相比我國或有事項會計準則規定對或有事項確認的負債(“預計負債”科目余額)在資產負債表中單獨反映,同時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各項預計負債形成的原因及金額,IAS37對準備的披露內容規定得更為詳盡,不僅披露期初和期末余額,還對當期增加和使用的金額,以及當期轉回的未使用金額作相應的披露。我國或有事項會計準則和IAS37對因或與事項而確認負債所確認的損失或費用,扣除補償金額后,在利潤表上與其他相關費用一并反映。
不符合負債確認條件的或有事項,無論是潛在義務,還是現實義務,均不在會計報表項目中反映。對符合某些條件的或有事項,除非履行義務時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可能性極小,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對此,我國或有事項會計準則要求詳細列示包括已貼現商業承兌匯票;未決訴訟、未決仲裁;為其他單位提供債務擔保;及其他事項形成的或與負債,但不包括極小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或有負債。或與事項披露內容的規定,IAS37與我國或有事項會計準則的規定基本吻合。
基于謹慎性原則,或有資產一般不在財務報表中予以確認,符合某些條件的或有資產,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如IAS37指出,企業應在資產負債表日簡要披露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的或有資產的性質,并在可行的情況下再披露其財務影響的估計數。我國或有事項會計準則對或有資產的披露要求與IAS37無異。
在某些情況下,為避免財務報表使用者產生重大誤解,我國或與事項會計準則和IAS37均允許企業不完全披露那些預期會對企業造成重大不利影響的信息,但至少披露該或與事項形成的事實和原因。
綜述,或有事項作為影響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比較國內外對或有事項的會計政策,了解其他國家和地區有關或有事項會計政策的發展歷史進程,對我國或有事項的未來會計政策變更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胡潔洋. 或有事項會計處理問題研究[D].中原工學院,2013.
[2]魏立.《企業會計準則第13號——或有事項》的探討[J].企業導報,2012(16):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