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彬
【摘 要】美國征信行業發展了100多年,業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信用體系。商品貨幣信用關系廣泛存在于經濟社會之中為征信行業的蓬勃發展培育了堅實的土壤。美國信用體系的失信懲戒機制持續有效地發揮作用是信用經濟健康穩步發展的必要前提。探究美國失信懲戒主體、失信懲戒對象、失信懲戒程序等失信懲戒機制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為我國信用體系的發展與完善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美國征信;失信懲戒;信用經濟
一、前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近年來,我國各方愈加重視社會征信體系建設,并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作為當代社會建設的重要工作。失信懲戒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可缺少的一環,完善失信懲戒機制有利于促進我國社會信用建設更好更快的發展。美國作為信用體系發展較為完備的國家,研究其失信懲戒的機制構成和作用路徑對當代中國的失信懲戒建設具有借鑒意義。我國學者從聯合懲戒、失信名單等多維度探討了失信懲戒機制的完善,然后較少有學者專門從美國出發,從中汲取經驗。本文試圖從美國失信成績的主體、運行方式和懲戒特點三個方面去分析美國失信機制的作用機理,試圖為我國失信懲戒機制的完善提供參考價值。
二、美國失信懲戒的主體
(一)行政層面的失信懲戒機構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它是美國主要的征信政府管理機構,主要職責:第一,促進征信立法、確保征信法律的執行并有該項法律條例擁有解釋權。第二,制定科學合理的征信程序。第三,對征信機構的征信行為進行監督。第四,對市場經濟中企業的失信行為具有調查和制裁的權利。
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它是從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角度出發對提供信用的市場主體(銀行、信用卡公司等信貸機構)和信貸回收的協助機構(收債公司等第三方催收機構)的行為進行約束。第一,重視并處理消費者在信用消費過程中的投訴。第二,監控信用卡發放機構的信用交易行為,對于通過欺詐性等非法渠道實現的信用業務進行懲處。第三,對代表債權人權利的第三方催收債務機構的過度侵權行為進行調查和提起訴訟。
貨幣監理局(OCC),它的主要職責:第一,監督國民銀行和聯邦儲蓄協會成員的信用活動。第二,《公平信用報告法》的執行機構,當被監管主體違反該法律時,OCC有權責令違法機構停業。第三,處理消費者投訴并提供相關指導、建議和咨詢。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F RS),美國中央銀行,事無巨細地負責美國各類金融事務。制定、評估和執行相關的借貸法律以及對聯邦儲備會員的信用活動進行監管也是其重要的職責。
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它的主要作用是為聯邦注冊的銀行提供存款保險并監督他們的日常經營活動來金融風險、維持信用交易機制的穩定運行。
(二)行業自律層面的失信懲戒機構
全國信用管理協會(NACM),它是美國歷史最為悠久的民間信用管理組織,擔負著行業內信用管理、提供信用交易信息、教育和培訓信用從業人員等職能。
消費者數據產業協會(CDIA),它主要負責消費者信用數據的生產、管理,并且制定征信行業內消費者信用數據處理的統一標準及信用管理的相關法律、規則。
美國國際信用收賬協會(ACAl),它是第三方債務催收行業的自律組織,通過制定該行業的行為規范與準則,培育該行業內合格的從業人員,受理信用消費者投訴案件來促進該行業的健康發展以及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三)具有盈利性質的信用中介服務機構
這類主體并不是對失信行為者進行直接性地、強制性地懲處,它們的作用往往是間接性地卻具有較大效力的。他們的業務涵蓋廣泛而全面,包括個人或法人信用狀況的調查、信用信息的征集并基于自身建立的一套科學合理的指標量化受評估人的信用狀況,為消費者提供擔保、咨詢等,同時將信用信息、信用信息衍生的評估體系和信用質量的提升辦法作為一種商品出售給需要該種服務的企業或個人。通過信用產品的制作(信用信息的收集,對信用客體的評估)、信用產品的交易和流通實現信用產品購買者限制失信者發展機會和空間的“約定”。“約定”即為信用體系中自發形成的戒尺。而“約定”形成的前提是信用商品化和市場化。信用中介服務機構便是信用商品化的主要促進者。美國作為全球信用商品化最成功的國家,它擁有豐富多樣的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全方位地涵蓋了資本市場、商業市場、個人信用消費市場。
三、美國失信懲戒的運行
(一)有法可依的信用法律
成文法與判例法并重的法律格局造就了美國法律體系龐大、覆蓋面廣和更改頻繁的特點。從第一部征信法律——《公平信用報告法》誕生至今,與信用相關的立法已有18部。為回應公眾訴求,貫徹其規范授信、平等授信機會、保護個人隱私的征信立法原則,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征信行業,美國征信法律平均每年修改0.6次。目前來看,規范信用信息收集的法律主要有《公平信用報告法》《公平債務催收法》《信用修復機構法》等,其中《公平信用報告法》明確了信用信息的類別,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場信用信息的采集范圍與權限。同時,《公平信用報告法》也有指出信用信息的使用和共享范圍以及對信用信息濫用的處罰和防范。規范信用信息公布的相關法律有《公平信用和貸記卡披露法》《公平信用報告法》,它們通過設置征信機構信用信息公布的條件來實現對信用信息的公布的約束和規范。確保信用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也是美國信用立法的核心要點。法律的設立與完善為失信懲戒的監管主體提供了依據。
(二)開放可得的信用信息
失信懲戒機制能真正發揮作用源于信用信息的可得,信用評估與信用獎懲的實現離不開信用信息。在完善的法律規范下,征信機構的信息采集與使用兼顧征信行業的發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豆叫庞脠蟾娣ā分幸幎ㄐ庞眯畔⒌倪m用范圍是消費者申請貸款、就業等。在嚴格地界定了消費者個人隱私范圍和隱私保護的前提下,允許銀行等金融機構、工商企業與征信機構之間共享信用信息,但在共享之前必須向消費者履行告知義務。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護消費者個人權益,防止信用信息濫用?!豆叫庞脠蟾娣ā分袕娬{了濫用信用信息會有嚴厲的處罰,征信機構對于購買和查詢信用信息的企業及其使用信用信息的目的必須記錄在案。
(三)有章可循的信用規則
一套規則體系的建立使得約束潛在的失信動機及懲戒和表彰信用單位成為可能。以美國的信用評估為例,在資本市場中,標普、穆迪、惠普的評級規則大體相同,細微之處有些許差異。它們所建立起來的評估證券等級的體系是全球范圍內公認的標準。證券的評估直接反應該證券經營主體的運營狀況、償債能力的高低、信譽情況等。針對借個體借款者的資料(信用歷史、收入、職業、債務狀況等)進行綜合評估,采用數量分析方法給出個人信用分數。
針對企業貸款者的相關資料,以數量分析方法為基礎給出等級。放貸的金融機構能夠依據個人信用分數和企業信用等級在較短的時間內給出貸與不貸的答復。信用評估行業標準的形成使得個人、企業的信用狀況外顯,信用狀況作為一種無形資產能夠給守信者帶來利益,失信者帶來損害,信息不對稱減少和道德風險降低。
(四)潛移默化的信用文化
道德風俗、意識形態以及價值觀等非法律和明文約定的精神約束是信用文化的主要內容。
在美國,信用體系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要重視個人的信用狀況。從租客租房到保險保費的高低,再到情侶之間的交往,個人信用狀況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前文所說的信用商品化在此便是信用人品化。人品化的信用對處于信用體系的個體并沒有強制的約束力,但由于信用信息的共享,社會對信用考察的普遍化使得失信懲戒機制中的懲罰、震懾、激勵功能得到了有效的發揮。
四、美國失信懲戒機制的特點
(一)失信懲戒與守信獎勵同行
失信者的發展機會和空間受限的同時,守信者被給予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例如,對失信者提高貸款利率或降低貸款額度,守信者在招標時被優先考慮。美國的個人信用等級被劃分為若干級,較為細致地區別了信用狀況存在差異的個人,個人信用等級以評分的方式展現。最高分是850分,最低分是300分。若得分在700分以上,則反映貸款者信用良好,銀行等信貸機構可以放心提供貸款,因此在申請住房貸款時比較容易。500分以下的信用評分反映貸款者信用惡劣,在申請貸款時通常會遭到放貸者的拒絕。不同的信用評分跨度會造成貸款者貸款成本的巨大差異。通常表現為貸款利率在1%-2%的范圍內波動,即信用質量不同的貸款申請者會有1%-2%的貸款利率差異。
(二)失信懲戒的普遍性
信用信息的開放共享使得全會社能夠擁有被考核者的信用信息,從而使得失信者在一處失信處處受限。從美國公民開設的第一張信用卡開始,他的付款和貸款時長、欠款有多少、新信用賬戶狀況如何、在用信貸類型分別以不同的權重作為審核內容記錄到個人信用信息之中,并時刻影響信用評分。當信用信息連同信用評分一同傳送到金融機構或商業企業等審核者手中時,被審核者的房屋租賃、信用卡申請、辦理手機卡、購買保險、貸款申請等涵蓋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受到影響。一旦失信導致的信用評分降低將使被審核者的生活受限。
(三)失信懲戒的非絕對性
失信懲戒的目的是使失信者得到的懲罰與從失信行為中的獲益相抵補,失信懲戒機制的發揮有度的約束,而非一次失信終生受限的絕對化。因此美國也建立了信用修復制度,在個人信用修復中,第一,明確不良信息的種類和不良信息產生的原因。第二,不良信息的保存有一定的期限,期限一過記錄消失,懲戒效力消失。第三,個人擁有不良信息的異議權和申訴權。第四,信用修復機構的設立和信用修復程序的完善。
(四)失信懲戒的市場化運作
美國的失信懲戒效力的發揮是以市場為主,政府行政懲戒為輔。信用信息的調查、評估皆由專門的征信機構、評級機構負責。失信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反映在經濟行為之中,政府是作為一個信用信息的收集、處理、加工機構的監督者而存在,更多的是約束企業的行為而保護消費者的權益。與信用相關的法律界定個人可供分享的信用信息與個人隱私的邊界,明確征信機構信用信息的使用權限與范圍,聯邦和州層面的信用監管機構時刻監督著征信機構的行為。
【參考文獻】
[1]盧盛羽.失信懲戒機制運行探討[J].青海金融,2016(08):39-42.
[2]李應清,鄧志文,鄒圓,李輝.美國模式對我國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建設的啟示[J].武漢金融,2009(03):23-25.
[3]王富全,許長新.征信體系建設中的失信懲戒機制分析[J].金融研究,2008(05):186-193.
[4]周素萍.征信國家失信懲戒機制的建立及啟示[J].經濟縱橫,2007(07):61-62.
[5]陳坤木.美國信用建設的考察與啟示[J].科技導報,2003(11):55-60+63.
[6]陳文玲.美國信用體系的構架及其特點——關于美國信用體系的考察報告(一)[J].南京經濟學院學報,200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