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奕
【摘 要】共享單車作為“互聯網+”時代共享經濟的領頭羊,在我國各地迅速發展和普及,并在各高校形成了較大的市場規模,極大地方便了師生的出行。然而,各地高校在校園共享單車管理過程中常陷入因維護校園秩序、整潔而限制單車入校和方便師生出行而允許入校的兩難境地。同時,各地高校對共享單車進入校園的模式和具體管理措施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有必要從完善校園共享單車的管理機制、增設共享單車配套設施和相關標識、提高大學生素質等方面完善大學校園共享單車的管理,以在不妨礙大學校園管理秩序的同時推動共享單車更好地服務校園師生。
【關鍵詞】大學校園;共享單車;運營模式;管理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開啟了很多行業發展的新紀元,單車共享就是其中的典范。據《2018年中國共享單車行業研究報告》,截至2017年12月,共享單車國內用戶規模已達2.21億,占網民總體的28.6%。用戶規模半年增加1.15億,增長率達到108.1%。據預測,2018年國內共享自行車用戶規模將達2.98億人。共享單車因“隨時隨地隨騎隨行”的特性而深受在校大學生、年輕的上班族等青睞。其在大學校園的普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也因大量投放,對大學校園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如何在方便大學生出行的同時,完善對大學校園共享單車的管理,成為各高校管理者不得不直面的問題。筆者擬對該問題進行探討。
一、大學校園共享單車運營管理狀況分析
(一)大學校園共享單車的發展狀況
2016年始,共享單車規模呈現爆炸式增長,規模急劇擴張。共享單車利用多重發展機遇,逐步進入現代的共享單車運營模式。正是由于共享單車具有使用便捷、理念環保、經濟實惠、共享自由度高的特點,為使用者帶來了極高的用戶體驗。如今,大學校園成為了共享單車的主要市場之一,大學生對共享單車的依賴性在大幅度增加,共享單車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基礎性校園服務的作用。
大學校園是城市共享單車市場的微形態。高校共享單車作為共享單車市場的試驗領地,作為共享單車社會市場的縮影,其既具備與社會市場的共通性問題,也存在校園主體的特殊性問題。對高校共享單車的運營管理問題進行總結歸納,不僅對其自身校內交通體系的發展建設有幫助,對于共享單車社會市場的管理也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
(二)大學校園共享單車的管理狀況
校園共享單車是企業和高校合作,在校園內提供自行車單車共享服務。高校共享單車市場在自身優勢、學生因素等條件的影響下穩健發展,單車規模日益擴大。在規模加速發展的同時,各高校對共享單車呈現出不同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模式:
一類是完全禁止共享單車進入校園。管理者從方便管理、減輕管理負擔的角度出發,以共享單車進入校園將導致校園管理成本增加、破壞校園整體環境整潔及現有管理經驗不足等原因拒絕共享單車進入校園。該管理模式下,校內共享單車“絕跡”,嚴重影響師生在校園內出行的便捷。同時,共享單車禁止入校,大量的共享單車堆積校門外,以致各地高校門口的共享單車在每天的早中晚時段和周末數量劇增,影響校門口周邊車輛進出及正常通行。
二類模式是準許共享單車自由進入校園。此類模式中,高校為方便師生出行準許進入共享單車,常有放松對單車入校的管理,或者基本采取不作為的態度。但此模式會制約共享單車在校園內的有效運營,嚴重影響校園道路安全、通暢及校園管理的有效性,致使共享單車基礎服務性作用弱化。
三類模式是有限制的準入共享單車并采取管制措施。此類高校意識到大學校園共享單車的存在價值和管理的必要性,采取劃定共享單車停放區域、設置志愿者進行停放管理等措施,引導共享單車的使用者正常使用并按照要求停放,有效地促進了高校共享單車的有序運營。
二、大學校園共享單車管理完善建議
(一)結合校園功能區和道路情況,合理劃定停放區域
大學校園在共享單車市場具有特殊性,高校在制定管理措施時,應結合校園功能區特性,建立與大學校園相適應且有別于社會管理模式的新型管理機制。一是應完善單車停放區域管理,在各教學樓、食堂、超市等人流量較大的功能區分別設立共享單車的指定停放點,規劃停放區域,并在原有基礎上依據高校共享單車的運營使用量數據情況完成一定量的停放區域增設。其次,增設校園主干道的非機動車道,確保共享單車安全出行。
(二)引導大學生以志愿者身份參與共享單車管理,并對違規停放者納入校內誠信體系評價
僅靠運營者力量來對大學校園的共享單車進行管理是不夠的。在此,一是有必要在校園內招聘大學生志愿者,吸引其參與相關管理過程,并引導共享單車的使用者按照停放區域要求等進行有序停放。其次,可以結合各高校的課外學分獎勵機制,給予相關志愿者相應的課外學分,以鼓勵大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這一群體。再次,將共享單車違規停放與校園環境整治政策掛鉤,設立管理志愿者與信用檔案機制。對違規停放進行不定期抽查,多次違停放者計入校園信用檔案,將信用檔案與校園隱性學分掛鉤,設立具體的獎懲機制。
(三)增設共享單車破損標識,簡化報修手續
大量共享單車破損車輛的無人管理也是共享單車運營管理現狀的一大難題。在外觀上,單車運營軟件上的報修按鈕可作一定的顯目處理,簡化單車報修所必要的填寫流程。簡化流程更有利于大學生及時報修,進而加快共享單車的處理速度。其次,可通過合作共享單車開發商,鼓勵報修單車,設立“報修單車,免費騎行”等獎勵機制。此外,還可在共享單車上增設可修改且顯目的破損標識。當發現破損車輛時,使用者可通過手動調節普通車輛標識為破損車輛標識,示意車輛破損,督促管理者加快修理車輛,解決破損單車堆積問題,也令使用者碰到破損單車的幾率降低。
(四)提高在校大學生用車素質和對共享經濟的認識
大學生對于新興共享事物的共享意識缺失是共享單車運營困境的根源問題。高校可加強共享精神與共享責任的宣傳,通過校園新媒體制訂微信推文、訂閱號提醒、校報文章等的軟宣傳模式,將共享意識、共享素質融進學生思想。此外,在單車使用處可增設顯目宣傳標語,提醒學生注意規范停放、維護車輛等。
三、結語
高校共享單車在伴同著共享經濟與社會共享單車的發展之下,體現出極大的符合高校大學生需求的社會價值。為此,在運營管理共享單車的過程中,校園體更應體現出包容和引導,認真分析其利弊,完善管理機制與引導模式;共享單車開發商則配合高校作出相應的特殊性開發調整,注重學生用戶體驗;高校大學生則應提高共享意識與自身素質,做綠色便捷校園生活的維護者與踐行者。
通過本文闡述意見完善高校共享單車的管理,為各類高校豐富校園基礎設施與服務設施建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高校學生在享受整潔有序的校園環境的同時更能享受在校內外暢通的高效、快捷的騎行方式。此外,將高校有機體作為共享單車管理的試驗領地,所折射的管理啟發意義更可借鑒于社會管理。這是高校、學生、社會等多方面的共享單車發展的多贏局面,蘊藏著超越其本身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子軒、吳蔚:《共享單車的現狀、問題以及其發展對策建議》,載《現代商業》2017年第15期。
2.張立豪:《校園共享單車管理對策研究》,載《新教育時代》2017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