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飚
【摘 要】隨著城市更新行動的推進,老舊的建筑被現代化大樓替代,生活方式的改變讓原來市民相互交往的行為不復存在,且原有社區格局也被摧毀,現代城市中很難再找回往日市井的記憶。而市井文化如今靠新城市的文化體現,但是僅靠旅游文化區打造是不夠的,還需要藝術介入現代城市構架之中才能填補并再現昔日市井生活狀態。筆者根據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論,以镋鈀街的城市意向分析市井生活演繹手法及其意義。镋鈀街被列為“世界最酷50街道”之中,說明這條街道不僅僅具有時代性和藝術性,更關鍵的是它保留了市井生態,并且與城市更新有機的展現出來。
【關鍵詞】城市更新;市井;镋鈀街
一、成都市井生活現狀
現代城市更新是一個去層級的過程,所謂層級是傳統城市從區域到城市范圍的空間結構有秩序的層級,例如:住宅-巷道-小節點-街道-小廣場,這種秩序關系從小到大服務于市民公共交往。如今高樓林立的新城市之中,場所層級的缺失,市民無法再踐行原來的層級行為使得市井生活失去認同,導致一些市井生活逐漸邊緣化。
(一)市井、場所與市民的關聯性
筆者將市井、場所、市民的關系做出以下分析:
1.市民改造場所形成市井。市井生活筆者這里認為市民日常在城市公共空間的社會活動實踐,固定的空間固化了市民社會實踐方式與種類,使人們的交往行為在場所中固化,即城市中豐富的層級結構帶給市民多樣的實踐空間。
2.市井是場所的認同。市民主動的將空間第二邊界線改變,例如商店門口掛的幌子招牌,這些行為不經意間對空間的改造形成了“標志物”。空間中的“標志物”在市民意識中形成固定的符號,這些符號被稱作被稱作“記憶載體”,即認同的符號。市民通過這些符號的認同形成場所的記憶,逐漸形成“集中”與“定點”的市井活動。
3.場所促進市民的市井交流。市民在場所中相互的交流也是形成市井生活的一部分,場所是市民交流的公共空間,大范圍的人際交流使市井生態活化。
(二)被邊緣化的市井生活
1.吆喝。成都市的市井吆喝在大規模城市更新之前大致有以下幾類:收廢品、磨刀補茶壺、丁丁糖、打牛奶以及商販叫賣等,這類吆喝在上世紀80年代至新千年初依然存在。吆喝是市井聲音的提煉,例如丁丁糖,叫賣者手執一個鐵錘和鐵板通過有節奏的敲擊發出“叮叮”的聲音傳播。磨刀的吆喝:磨刀,磨剪刀菜刀,補茶壺。除了人的吆喝,通過喇叭播放收廢品的聲音,都在2010年之前逐漸消失。
2.街頭風情:皮匠修車攤、刮面剃頭匠等。這些市井風景過去存在與露天菜市場等人流較大的場所,人氣帶動財氣。成都人有看熱鬧扎堆的習慣,這種行為很好的成為了商家的“幌子”,也活躍了市井的氣氛。由于市容的改造,露天菜市場和這些街頭風情在城市中已經消失。
(二)留存的市井生活
1.茶館。四川形成獨特的的袍哥文化和川劇文化將茶館星羅棋布的設置在成都市,成都茶館馳名中外,極具悠閑這張名片。鶴鳴、大慈寺、文殊院等地的茶館人人皆知,市內的旅游資源打造,茶館這一市井場所更加吸引外人。此外,茶館也帶動了掏耳朵、三大炮等極具生活氣息的市井活動。
2.麻將。麻將在四川非常風行。在成都早已經沒有傳統意義的茶館了,沒有麻將桌的成都茶館,不是真正的茶館或者賺錢的茶館,不少大眾茶館半壁江山都被打麻將的麻友們占領了。在成都大到官場小到市井生活,搓麻將已經成為打通“關節”的最親和自然的溝通方式。
二、镋鈀街案例分析
镋鈀街,原本是存放兵器的倉庫,得名自光緒年間,是成都一條有名的老街,曾是大慈寺的一部分,當年是用來存放兵器的庫房。而镋鈀街這個地名,在全國是唯一的。2018年被英國權威旅游指南雜志《Time Out》評選為“全球最酷50城市街區”之一,排名19位。筆者將依據凱文·琳奇的城市五要素意向來分析镋鈀街的市井生活的演繹狀態。
(一)道路與邊界。鏜鈀街街道設計雖然沒有保留原始的街道形式,但是街道空間分布明確,眾多公共藝術作品穿插其中。市井的公共藝術作品集中在街道一側,而建筑圍合的街道的空間將行人視線保持在藝術作品上,這樣設計不僅形成良好的“場所”效果,而且形成流暢的線性游覽路線,展示了現代城市視野下市井生活的序列。
邊界的建筑多以民國風情的海派建筑,紅磚青石、鑄鐵欄桿、綠樹掩映,這些意象都展示出街道的歷史記憶。崇德里作為鏜鈀街的“招牌”,連帶將隔壁的衛生間也設計成傳統民居樣式。店面的元素雖與街道歷史氛圍不符合,但這些新的事物是城市更新的結果,在整體的街道歷史氛圍中錦上添花。
(二)區域、節點與標志物。鏜鈀街的入口是地標性建筑——崇德里。經過設計師王亥的重新設計后,煥發出新的老成都氣息。在“不動一柱一梁”的情況下,原始的柱子與墻體都得到保留,三座曾經破爛不堪的百年老宅院在城市更新的理念下將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元素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崇德里也成為了一個展示地道成都生活與食史的文化空間和生活體驗館。東門盛景藝術景墻采用金屬板蝕刻,墻磚圍合的河道的形態中描繪出東門內外的市井景色,地面上的活字印刷雕塑以參差不齊的高度表現市井生活繁榮。活字雕塑分割了崇德里區域與青年圖書室的區域,也為下個區域作開篇之語。
空間中穿插了與街道相關的公共藝術作品,例如鏜鈀街的街道名稱牌,以仿古青磚作為墻體材料,“鏜鈀街”三字又經過精心設計富有現代藝術氣息,與崇德里相呼應。鏜鈀街1號墻上安置的銘牌,文字外框是鏜和鈀兩種武器,呼應鏜鈀街歷史文化。街道盡頭有“鏜鈀街”三字的造型藝術,增強街道藝術氛圍。
(三)“酷”街道。鏜鈀街被評選最酷街道,是因為它不僅僅展市井記憶,而且將城市更新的新事物有機的結合進來。88青年空間,它在網絡社交媒體上享有盛譽,讓鏜鈀街被更多人知曉。“Lets Grind”咖啡創意小鋪。“軒客會·格調書店”,這是文軒旗下第一家市區內的“軒客會·格調書店”,定位于“生活藝術”,也是書店“2.0模式”的全新嘗試。這些新鮮的店鋪和理念打造出街道標志。市井街道就是一個舞臺,這些元素就是城市更新帶給老街道的“酷”,也是老街道的宣傳名片。
三、展望
通過鏜鈀街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老街道老市井的消失是城市更新必然的結果,保留這些記憶只有在記憶載體的基礎之上有機結合現代新事物,更新這些場所煥發新的活力,與傳統市井相結合,打造城市文化形象。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地標的設計。地標如同前文敘述的“標志物”,是市井記憶的核心區域,可以極大促進市民認同感。一個好的地標設計如同一張名片提升場所的知名度,濃縮場所的文化。地標設計可以是舊建筑“修舊如舊”的更新,也可以是全新的公共藝術設計。
(二)公共藝術景觀打造。公共藝術景觀以自身獨特的包容性在場所中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場所歷史記憶,也啟下城市更新的創意與現代文化。現代街道的藝術性與敘事性皆由公共藝術體現,城市更新也更需要公共藝術錦上添花。
(三)創新性與年輕化。現代城市利用自身文化吸引大量青年創新力量進入,年輕化、智能化與前衛的設計都是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場所。通過網絡的傳播,成為網紅打卡地點被更多人知曉。
如今成都市還有很多城市市井空間因為城市更新正在逐漸流失,通過五要素與有機結合的手法運用促進市井新的演繹,增添城市文化活力,改造城中村棚戶區,增加新城市的活力空間,帶給城市與年輕人更多前景機會演繹新“市井”。
【參考文獻】
[1]朱榮,吳堯. 城市·記憶·形態:心理學與社會學視維中的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