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
【摘 要】建造于不同年代,承載不同行為活動的建筑空間,如同出生和生長于不同環境的人一樣,具有不同的特性和氣質,即場所精神。這種特性同樣存在于我國近代國防工業遺存的建筑空間中。本文將以金銀灘原子城二二一廠的改造項目為例,通過簡要闡述保護與延續國防工業遺存及其場所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在具體更新改造的過程中優化、復蘇與重塑場所精神的原則和方法,初步探索遺存場所中所蘊存的精神文化價值。
【關鍵詞】國防工業遺存;場所精神;更生策略
一、國防工業遺存與其場所精神的時代意義
1.1保護國防工業遺存建筑的意義
本文所探討的遺存建筑針對解放以來我國所建造的軍事工業建筑,從個人角度考慮,是其他更早遺存建筑所不具備的記憶、歸屬與情懷的載體;從城市建設、商業及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待,是打破“千城一面”態勢,保護城市生長印象,開發與現代生活相適應的文化旅游活動場所的經濟動力;從大國延續民族精神,屹立時代精神的角度出發,更是弘揚和發展愛國主義精神的紅色教育基地。
1.2延續國防工業遺存建筑場所精神的意義
國防工業遺存建筑屬于真實存在過、滿足特定功能、與社會及自然環境具有一定關聯,并由于人的參與發生一系列行為的空間領域。國防工業建筑在形式上由于需要滿足特殊的功能而別具一格,豐富了建筑的物理機能和視覺效果。這種建筑物 “更多地取決于形式,建筑形式又取決于建筑物在時空中發展的復雜實體屬性” [1],即歷史與人文精神。遺存建筑見證了歲月的變遷、時代的變革,體現了精神文化的內涵,肯定了場所精神存在的多元意義。延續并更新場所精神的文化價值,才是國防工業遺存保護的核心原則。
二、場所精神導向下的國防工業遺存更生原則
2.1國防工業遺存場所精神的更生原則
復蘇、優化與重塑組成了營造場所精神更生策略體系的基本要素,精神的營造即環境意向的營造。“環境意向是觀察者與所處環境雙向作用的結果。環境存在著差異和聯系,觀察者借助強大的適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對所見事物進行選擇、組織并賦予意義” [2]。因此,在對國防工業遺存保護與改造的過程中,需要制定一套適宜于人與環境關系的更生原則。
勘察、審測與評估是項目進入設計階段的第一個流程。對場地的檢測不僅包括場域空間布局、建筑形態、建筑結構、設備設施等現狀的調查與測量,還包括了對不可或不易直視的隱形問題,如時代背景、原工業污染、區域微氣候、光害、風害、微生物等問題做出適當檢驗并記錄。狀態信息的收集是進行項目評估與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的基礎。對場所龐大信息的篩選、修正與分析是遵循客觀事實進行項目改造的必要前提。
在解決所有隱性與顯性相互交織的諸多干擾問題后,需要將場所現狀修復為健康的機體。對于保護建筑,首先需要在規范內和不影響文化識別性的基礎上消除安全隱患,還原本真外觀。其次,設定場所精神的復蘇、優化與重塑,通過場所形式、功能與體驗的更新與置入,給人們帶來原機體的新生認同。最后,可以應用新材料與新技術區分原始場所設施與新生設施的差異,從而在尊重場地歷史記憶信息的基礎上,實現秩序的回歸和意識的迭加。
場所精神不是永恒不滅的,需要對場地進行維護和跟蹤升級以保證精神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需要在完成改造后進一步調查更生狀態,避免缺失活力或曇花一現的情況發生。除此之外,對場所管理與維護的合理規劃也有利于精神文化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場所精神導向下的國防工業遺存更生策略
本章將從金銀灘原子城二二一廠的形態與布局、層次與秩序、尺度與質感的角度出發,探尋國防工業遺存場所精神的具體更生方法。“空間是建筑的主角” [3],布局劃出不同領域的界限,形成不同功能或多種功能迭加的分場所。因此,領域的分類也多種多樣,而針對人活動的領域,則可以分為運動空間和停滯空間。廠區內的冥想空間、紀念廣場、圖書館等供人靜坐、集會、閱讀等活動的場所為停滯空間,而博物館、藝術館、道路等空間則為服務人進行某個前行目的或集體活動的場所為運動空間。只有賦予明確用途,才能確定各個空間的尺度、質感、造型等。
首先,帶有方向性的布局,將使途中空間更具吸引力,同時可以襯托目標的儀式感和紀念性。因此,在保留原有道路的基礎上,可以重點深化中軸線的設計,在軸線途中設置紀念廣場、核能武器化時間軸等節點,復蘇場所的拼搏精神、奉獻精神、愛國精神,提升為場所精神的核心精神。
其次,對于不對稱的體量組合,秩序與層次的引入能夠加強人們的期待,帶來強烈的印象。通過對功能的劃分,空間被分為外部的、半外部的、內部的;公共的、半公共的、私用的;多數集合的、中數集合的、少數集合的等,因此,在考慮空間組合的同時,尤其需要注意領域性質的差異,從而有秩序的進行排列,結合成為有機的整體。完整統一的場所能夠排除其他精神意識的干擾,保護原址的精神文化內涵。在二分廠的整體規劃中,十分注重層次與秩序的表達,尤其是道路系統。為了能夠更好的融入故事性、參與性、沉浸感,讓受眾體驗場所的神秘與教育精神,在設計中將地上、地下與半地下的體驗不斷轉換,形成立體而有層次的趣味空間。使外部秩序有意識的被滲透入內部,并且在過度空間上使用“收縮點”,對比外部空間的震撼感受,不僅達到欲揚先抑的效果,也將場景還原真實歷史,以體驗場所精神的原址感和神秘感。
最后,穩定的比例關系形成連續的質感,能夠在不破壞整體場所精神的基礎上,強化場所的個性與美感。根據布魯曼菲爾特的《城市規劃的尺度》所述,視點距離與建筑高度比例為2,仰角為27°時,可以整體看到建筑,比例小于1有近迫感,反之有遠離感,等于1則存在均勻性。因此,在紀念廣場加設紀念碑時,需要考慮碑與廣場的尺度關系。為達到人們仰望而敬畏的目標,將紀念碑放置廣場中央,并增加高度,使位于廣場邊緣的人也需要昂首仰視,才可以完整觀摩整個紀念碑。因此,需要將紀念碑至廣場邊緣的距離與紀念碑高度比例控制在2。并隨著距離的變化,延續重復質感,形成視覺上有意識的連續體驗。位于比例在2以上的人只可以看見材質的光度,靠近則可以看見材質的分格,澆筑的文字,比例在1以下的人可以清晰看見材質的肌理,焊卯的構件,分縫的深度等。只有抓住尺度與質感的關系,才能使建筑到達意想不到的效果,優化場所的均衡感和敬畏感。
四、小結
“所有的場所都會或多或少地被記住,這部分是由于它的唯一性,部分是由于它作用于我們的身體并在我們個人的世界中引起足夠的聯想來把握它”。這種由場所傳遞給人感受的過程即是場所精神感染力的表現。對于失落或遺存的場所,需要通過設計力量的介入使建筑空間重喚新生,傳達情感。這將是建筑把人的內心風景展示給自然環境的方式,是人與自然環境精神的交流與傳遞。因此,需要更多的設計者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提高對場所及場所精神的認識,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更生場所精神的理論及方法策略,為保護和延續建筑空間的精神文化價值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意]阿爾多·羅西,著. 黃士鈞,譯. 城市建筑學[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31.
[2][美]凱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曉軍,譯.城市意象[M].華夏出版社,2017:4.
[3][意]布魯諾·賽維,著. 張似贊,譯.建筑空間論——如何品評建筑[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10.
[4][美]肯特·C·布魯姆、查爾斯·W·摩爾,著.成朝暉,譯.身體,記憶與建筑[M].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