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鵬 羅俊勃 賈航
【摘 要】伴隨著城市化的飛速發展,我國的城鄉規劃秉持著增長邏輯,但是在大部分的鄉村地域單元不允許我們采用一以貫之的增長范式,而需要我們基于理性的思維方式,直面其衰減的客觀現實。本文以界首市蘆村鎮總體規劃為例,在分析內部發展基礎和外部發展環境的基礎上,尊重其人口衰減的客觀現實,制定規劃對策、探索蘆村鎮的發展路徑,以期為其他類似鄉村單元的規劃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總體規劃;理性;精明發展;蘆村鎮
在我國,伴隨著城市化的飛速發展,城鄉規劃的主要特征是增長邏輯,這種增長邏輯切實指引了我國城市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1]。但是在大部分的鄉村地域單元,城市化的進程已經不允許我們采用一以貫之的增長范式,而是需要我們基于理性的思維方式,直面其衰減的客觀現實。
蘆村鎮是安徽省界首市北端與河南省相接的一個皖豫邊區小鎮,受到合肥及長三角發達地市的影響,人口外流現象嚴重,近年來常住人口規模逐年遞減。本文以蘆村鎮總體規劃編制為契機,摒棄傳統的增長邏輯、尊重客觀發展規律,充分基于現狀資源稟賦和發展環境分析,制定有針對性的規劃措施,為蘆村鎮的未來發展提供規劃指導[2]。
一、現狀發展基礎
1.1內部條件分析
芍菊爭芳,生態本底優越。蘆村鎮的芍藥種植產業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本地居民的中草藥種植亦有技術積累,在產業化的基礎上還有一定的觀賞性。現狀水域縱橫,共有300多個水系斑塊,寬度達到10米的溝渠長度為30公里,有蘆草溝、光蘆溝、北八丈河等。
經濟較差,產業聯動不緊。農村人均年收入達到9100元左右,低于同期界首全市農民人均收入的1萬元,總體上城鎮的農業規模化、現代化程度不足。
設施不足,城鎮品質不高。按照《安徽省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綱要》的要求,目前鎮域范圍和鎮區范圍的設施配置內容存在較多的缺項,如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均存在配套不足的情況。
1.2外部環境分析
人口外流和規模縮小導致農村人力資本短缺。從2000年至2017年的常住人口規模來看,常住人口從2000年的2.6萬人減少到2017年的2.1萬人。受到沿海發達地區經濟輻射的影響,這些青壯年群體去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3]。綜合考慮蘆村鎮未來人口的從業需求,本地就業崗位基本被本地人口占據,加上光武鎮的引力,鄉村人口的外流仍將繼續[4]。
降速求質、轉型升級,城鎮發展由粗放發展轉變為求質發展。經濟新常態要求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質量,城鎮化轉型已然發生,速度放緩、質量從優,提高城鎮化質量是當務之急,需要著力解決土地、水資源、生態、能源等問題[5]。城鄉規劃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規律、認清發展的動力轉換,識別城鎮空間的結構性變化,要回歸城鄉規劃的本源——“以人為本”,發揮城鎮“生活、工作、游憩、交通”的基本功能。
二、規劃目標與規劃思路
2.1規劃目標
依據上位和相關規劃,結合外部發展環境的變化進行規劃的目標定位。在大區域層面的皖北城鎮體系規劃中,界首市位于淮阜亳城鎮帶,承擔著向西聯動河南的職能,擇優發展邊境商貿成為了產業選擇重點;在光武鎮戰略規劃當中,光武鎮是界首北部副中心,承擔著帶動界首北部地區發展的重任,蘆村鎮應成為其農業產業空間的載體之一。綜合蘆村鎮的資源稟賦、區域職能、產業特點來看,本次總體規劃將其定位為“界北門戶、精致小鎮”,城鎮性質為“皖豫交界商貿小鎮、特色農業與生態旅游示范小鎮”。
2.2規劃思路
規劃在全面剖析現狀問題和明確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尊重人口衰減的客觀現實,制定適合蘆村鎮的規劃策略。首要要充分發揮自然生態本底優越的自身優勢,主打生態牌,還原鄉村田園的本色;其次要針對“產業聯動不緊”的問題、圍繞“界北門戶、精致小鎮”的定位,通過激活鄉村發展動能來恢復自身造血功能;最后要回歸以人為本這一規劃原則,通過全面配置高品質的設施、營造優美的鄉村人居環境實現精致小鎮的目標。
三、生態美鎮——構筑全域生態網絡
與市域水系治理與全市域森林園林對接,織水融綠。目前界首市正在全面推進全市域森林園林建設工程,蘆村鎮作為界首市綠化版圖的一部分,亦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做好蘆村的“水生態、綠文章”。充分響應萬畝城鎮園林景觀工程和萬畝城鄉森林長廊工程,規劃建設沿光蘆溝蓄水海綿帶、沿X010道路景觀綠化帶、沿蘆草溝蓄水海綿帶、北八丈河蓄水海綿帶等六條生態水域廊道。在鎮域范圍內構筑“以道路林網、水系林網、農田林網為基礎、形成“一區、三廊、多點”的生態空間網絡。
四、產業強鎮——激活鄉村發展動能
結合蘆村鎮的產業實際,規劃采取“外引內聯、多元驅動”的發展策略,倡導“農業+”的發展模式,重點圍繞農農業加工業、綜合服務業發展。建設專業合作社,突出有機食品加工的核心地位,重點發展營養健康型糧油生產、有機食品。主要發展思路是要實現三產互動。利用兩省三縣交界的區位優勢,引進知名物流企業,活化提升傳統商貿市場。文化旅游方面樹立明確的旅游品牌、構建主題式文化休閑旅游。繼承和發揚移民文化歷史資源,打造與移民文化相關的產業項目。
五、品質優鎮——打造精致宜居空間
強化區域對外交通,對接界首市區交通。構建一體化的區域交通設施網絡,促進蘆村與周邊城市協同發展。對外強化區域對外交通,南北貫通,西向提升,構建“主干串聯、阡陌交通”路網框架,實現與界首、周邊鄉鎮的快速對接。構建“城鎮—中心村社區”的二級公共配套體系。市政類的設施按照行業標準和總體規劃的要求,配置給水、污水、燃氣、電力等設施,保障居民的生活和生產需求。鎮區將由原來的沿路、啞鈴軸結構,向伸展軸穩定階段和內向填充階段過渡。留出水系退讓空間,優化老鎮組團,構建蘆村核心。
六、結語
本文以界首市蘆村鎮總體規劃為例,探討了在當下經濟新常態的環境下運用衰減邏輯的規劃方法。放眼整個中國來看,蘆村鎮其實就是大部分小城鎮的縮影,被城市化帶走了勞動力資源,如果仍然按照傳統的增長邏輯去規劃則會導致規劃失去指引的意義。在這種人力資源缺乏的現實境況下,尊重其客觀衰減的現實,將小城鎮有限的空間做精做優、突出特色,規劃才能為其所用,真正起到引領的作用。不可否認,每個地域單元都有差異性,資源稟賦和外部發展條件不一,本文所采取的規劃策略是在充分評估現狀和外部發展條件的前提下制定的,其他小城鎮在規劃設計中應基于自身特點有針對性的制定規劃對策。
【參考文獻】
[1]丁長青.科學技術學[M]. 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73
[2]關松.村鎮土地利用變化及利用效率評價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 2015
[3]賀勇,孫佩文,柴周躍.基于“產、村、景”一體化的鄉村規劃實踐[J].城市規劃, 2012,36(10):58-62.
[4]王寶剛.國外小城鎮建設經驗探討[J].規劃師,2003(11).
[5]葛丹東,華晨.論鄉村視角下的村莊規劃技術策略與實施模式[J].城市規劃,2010,34(6):55-5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