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心怡
【摘 要】在我國許多大中城市的居民小區,停車供需矛盾突出,停車難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本文分析了居民小區車輛停放特征和停車現狀,提出了落實停車位配套標準、合理設計小區內部道路、充分利用價格杠桿等解決城市居民小區停車難問題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居民小區;停車現狀;對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汽車保有量迅速增長,特別是大量私家車的出現,我國許多大中城市居民小區的停車設施已經不能滿足當下人們的車輛停放需求,影響了居住的環境質量和內部的交通流暢,甚至帶來很多安全隱患。如這些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將對未來的和諧穩定帶來負面影響。
一、居民小區車輛停放特征
居民小區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線所圍合,并與居住人口規模(10000~15000人)相對應,配建有一套能滿足該區居民基本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民小區內人口密集,多為長期居住人口。一般來講,工作日期間“上班族”早出晚歸,白天停車位使用率比較低,夜間停車需求集中,停車位潮汐特征明顯,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而在節假日,居民的出行沒有固定的規律,成臨時性分布。
二、居民小區停車現狀
目前,居民小區的停車場地主要有地面停車場、地下停車場兩種。地面停車場是指直接設置在小區地表,以劃線分割方式標明的停車設施,按用地性質可分為路外停車位和路內停車位,路外停車位則是在紅線外專辟的停車場地,路內停車位是在紅線內劃定的供車輛停放的場地,主要在車行道邊緣。地下停車場是指建筑在地下用來停放各種大小機動車輛的建筑物,通常由房產開發商利用地下空間建造而成。
(1)停車位配建標準較低,供求矛盾突出。停車率是居民小區內的停車位數量與居住戶數的比率(%)。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6年6月發布的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的規定,居住區內必須配套設置居民汽車(含通勤車)停車場、庫,停車率不應小于10%。在城市住宅開發時,一般當地規劃局也會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對小區停車率提出相應的要求。如《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管理技術規定》要求,新建居住建筑基地,位于中心城地區的,汽車停車率應不小于60%。顯然,這樣的配建標準與近幾年私家車保有量迅速增長的現實不相適應。更何況即使這一較低的停車配建標準,在實施中也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監督手段而執行不到位。由于停車配建標準較低,且標準執行又不到位,致使很多居民小區停車位缺口較大,供求矛盾突出。
(2)地下停車場利用率偏低。地下停車場容量大,基本不占用城市土地,使城市能留出更多的開敞空間用于綠化和美化。地下停車場主要由停車間、通道、坡道或機械提升間、出入口、調車場地等組成,造價高,工期長。由于在設計的合理性、出入的方便性、使用環境等方面與地面停車場存在一定差別,特別是收費價格倒掛(地面停車位的價格一般只有地下停車庫的一半),因此,很多人寧愿選擇停放在路面上而不愿放在地下車庫,由此出現了地面停車場飽和而地下停車場利用不足的現象。
(3)停車秩序混亂。居民小區設在車行道邊緣的路內停車位設置簡單、使用方便、用地緊湊、投資少,適合車輛臨時停放。但是,路內停車位在給小區業主提供了快捷的停放方式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個別小區業主為了停取車方便,將車輛隨意停放,特別是停放在小區道路關鍵節點、道路交叉口處、單元門口人行道、宅間綠地上的車輛,不僅嚴重影響了居民的出行,干擾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也惡化了小區環境。另外,居民小區的私家車一般是日出夜歸,在上下班的高峰時段,小區出入口及小區外的道路會排長隊,容易導致小區外社會車輛的交通秩序混亂。
三、居民小區停車問題應對之策
(1)落實停車位配套標準。停車位指標的制定是一個前瞻性很強的工作,是在停車需求預測的基礎上確定的。當前,雖然很多城市已提高了新建小區的停車位配建標準,但這個標準也要與時俱進,每3~5年進行一次系統的停車需求研究和對現行指標的分析檢討,既要留出適當的發展空間,又要保證指標合理可行。
(2)合理設計內部道路。居民小區的內部道路分為用以解決居住區內外交通聯系的主要道路和用以內部交通聯系的次要道路以及通向各戶或各單元門前的宅前小路。
①用以內部交通聯系的次要道路寬度應當充分考慮提高停車率和車輛交會的需要,妥善處理停車用地和綠化用地之間的關系。由于車主的駕駛技能水平不同,在小區內車輛進行緩慢交匯時,車與車之間的距離不能小于0.3m,車輛輪胎與兩側道路之間的距離在0.15~0.3m的范圍內。因此,在設計停車位的道路時,最窄的路面寬度不能小于4.2m,用地寬裕的路面不能小于4.5m。盡可能多采用直線型或是曲線度較小的弧線道路,不用或少用曲線、弧線形道路,提高道路利用率。
②將以往的樹狀布局道路設計改進為環形道路設計。樹狀布局道路設計,主干路分出次路,次路再分出支路,支路即為末端道路(即宅前小路,設計時許多為斷頭路),比較適合非機動車行駛。在私家車大量普及的今天,樹狀布局道路設計再也不適用于小區內的道路建設。環形道路設計的特點是道路連通,形成環路。道路連通后,不需要為車輛原地掉頭而特意設置回車場,可以選擇繞行掉頭,同時也為單側設置停車位提供了方便,提高了車輛停放的使用空間。
(3)充分利用價格杠桿。由于居民對停車費用較為敏感,調整停車費用可以改變居民的停車方式,通過價格杠桿可以促進現有各類停車設施的合理均衡利用。例如,當地上與地下停車費用比率調整時,可以引導一部分居民由地上停車轉向地下停車,促進地下停車設施的合理有效利用,避免造成浪費。從居民小區外停車的角度考慮,如果居民小區內不能提供給居民足夠的停車位,居民區外提供停車設施且有一定距離時,適當降低社會停車場停車費率將吸引部分居民小區停車者到社會停車場停車。這將有助于降低居民小區內的停車壓力,提高社會停車場停車設施的利用率。
(4)推廣使用機械式立體停車庫。目前多數居民小區的停車場多為露天區域,占地多,利用效率低。機械式立體式停車場是采用智能機械設備提高車輛存貯量的一種節約型停車方案,停車容量大,占地面積小,空間利用率高。雖然機械式立體停車庫成本較高,但可以通過出售車位實現資金的籌措,其養護也可以通過停車費實現。
(5)探索居民小區與毗鄰商業區停車位共享機制。居民小區和商業區的停車高峰時段呈現一定的差異化,但同時也有互補特性,具備共享的基本條件。特別是毗鄰居民小區的商業區,由于夜間停車需求較少,停車后的步行距離較短,如果合理利用,將會有效緩解居民小區高峰時段的停車需求。因此,基于共享理念,根據商業區和居民小區停車需求時段的錯峰特征,驗證利用自身的閑置時間共享停車位的可行性,小區與商業區相互開放、資源共享,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停車位利用率,緩解停車難問題。
(6)加強管理和引導。物業公司要配合業主委員會共同制定小區停車管理制度,切實做好小區車輛通行和停放秩序的管理,提高小區車位利用率,確保行車暢通。
四、結語
對居民小區的停車現狀進行研究,分析停車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具體的建議和舉措,對城市居民小區停車問題的解決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周靈芝.城市住宅小區停車難問題的解決對策[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9(6).
[2]殷煥煥,秦煥美,關宏志.北京市居民區停車調查[J].城市交通.2007(11).
[3]劉太鵬.城市居民區內道路設計及停車位處理[J].中國房地產業.2013(1).
[4]陳桂福,陳丹妮.城市停車政策研究綜述[J].四川建材.2019(1).
[5] 張文會,蘇永民,戴靜,王連.居住區共享停車泊位分配模型[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19(2).
[6]李甜.基于居民小區分類的停車問題研究[D].長安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