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旦扎西
【摘 要】在精準扶貧戰略的指導下,各級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大量的投入和政策傾斜,但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仍處于我國深度貧困的集中地帶。文章將通過國際公平貿易的視角研究嘉絨藏區的扶貧工作,力求通過國際公平貿易的實踐探索少數民族地區扶貧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關鍵詞】公平貿易;嘉絨藏區;扶貧工作
一、公平貿易的背景
公平貿易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發展理念和模式,是一種在談判、透明化和尊重的基礎上促進貿易合作的一場運動,目的在于改善小型農業生產者的地位,促使貿易更公平的實施。公平貿易通過向處于劣勢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小型農業生產者提供更好的貿易條件,確保他們的權利,并對消費者進行宣傳教育以培養其社會良知,進而改變傳統貿易規則。[1]公平貿易通過構建小農戶——公平貿易進出口商——零售商、消費者的供應鏈體系,以公平貿易最低價和社會溢價的方式讓小農戶(合作社)在獲得生產利潤的同時獲得額外的收入,并將額外的收入進行生產工具改善,產品質量提升,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進而推進生產社區的良性循環。
公平貿易的模式在危地馬拉、墨西哥、肯尼亞、中南美洲、老撾、越南、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已有豐富實踐,通過咖啡、可可、香蕉、茶葉、特色手工藝品等商品的運營實現對當地生產社區的幫扶,不僅提高了貧困農民經濟利益,還促進了當地社區的發展。中國第一家獲得國際公平貿易認證的是江西省婺源縣的大鄣山有機茶農協會。該協會在向德國、法國、美國等國際市場出口有機綠茶時不僅可獲得公平貿易最低價,每千克茶葉還可以獲得0.5—1歐元的溢價。在開展公平貿易的4年里,該協會獲得了50多萬元的額外收入,當地茶農通過民主決策的方式將這些資金投入到教育、培訓、小額貸款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為當地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較大的支持。
二、嘉絨藏區扶貧工作的困局
嘉絨藏區主要包括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阿壩州金川縣、小金縣等以墨爾多山為中心的橫斷山區,該地區主要生活著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嘉絨藏族,是四川省“四大連片貧困地區”中的高原藏區,屬于全省45個深度貧困縣范疇。該地區的扶貧工作有以下幾點困局:
(一)扶貧工作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社區自我扶貧能力缺失
嘉絨藏區地處橫斷山脈地區,各自然村落分布在大山之間且極為分散,交通、教育、醫療、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受地理環境影響比較滯后。在扶貧工作中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主要用于通村公路,衛生院、文化室、活動室、鄉鎮中心校、便民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條件異常艱苦或不適合居住的地區也實現了異地搬遷扶貧。但受當地自然條件和產業發展規模的影響,當地多數貧困人員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且抗風險能力弱,一旦缺少了國家政策的扶持或者家庭遭遇突發變故就會再度返貧。因為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也就沒有能力、沒有條件改善生產方式,更沒有更多的財力關注子女的教育進而造成貧困的代際流轉。還有一些少數的貧困戶在長期的扶貧政策的執行過程中,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缺乏改變意識,沒有自我脫貧的能力和意愿。
(二)旅游資源集中于個別村落,旅游增收兩極分化較大
嘉絨藏區因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文化,近幾年打造一大批旅游景點,整個地區的旅游游客量也是逐年增加。以丹巴縣為例,2017年入境旅游人數就高達950200人(數據來源于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文化旅游和廣播影視局),但游客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知名景點,旅游收入也主要以餐飲、住宿、門票為主,不能較好的實現由點及面,帶動整個區域增收致富效果不明顯。
(三)農產業發展距“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的要求有較大差距
嘉絨藏區是藏區中的農區,居民多以耕種為生。在政府的扶持下通過發展傳統高山農業、現代種植業、中藥材、食用菌、畜禽養殖等項目拉動當地增收,但農產業發展距“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的要求有較大差距,其原因有:一、嘉絨藏區地理環境多為高山峽谷,適合耕作的土地面積小且分布比較散,這導致了該地區的農產業發展呈現出“小、散、亂”的特點;二、嘉絨藏區的自然氣候條件決定了該地區農產品的生產周期較長,且產量不高。加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缺乏,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損耗率非常高。造成了該地區的農產品的供應不受保障;三、嘉絨藏區的農產品缺乏市場營銷理念,沒有產品的市場定位,也沒有統一的品牌運營概念,導致很多農產品和其他同類產品競爭時沒有優勢。
三、公平貿易對嘉絨藏區扶貧工作的啟示
(一)借鑒國際公平貿易理念,創新扶貧工作思路
嘉絨藏區扶貧工作可以借鑒公平貿易的理念,圍繞高山蔬菜、高山水果、高山花卉、野生菌等種植業;牦牛、藏香豬、野山雞等畜牧業;蟲草、天麻、紅景天等藥業打造公平貿易產品。通過公平貿易最低價和溢價銷售的方法投入市場,在提高當地生產者收入的同時獲得額外的收入,用于改善生產社區交通、通訊、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條件,同時讓生產者積極的參與社區的民主決策和扶貧工作,擺脫“等、靠、要”的觀念,讓全員通過參與生產,提高收入,實現脫貧;通過開辦各種技能培訓提升生產者的生產能力,提高勞動效率,增強家庭的抗風險能力;通過改善當地教育的軟硬件條件,讓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改變觀念,擺脫貧困的代際流轉。
(二)挖掘地區特色文化,打造旅游產品公平貿易模式
嘉絨藏區位于藏漢過渡地帶和“藏彝遷徙走廊”地帶,其文化極具包容性,并突出體現在該地區的宗教、建筑、服飾等方面,形成了該地區獨有的嘉絨文化。該地區的扶貧工作應深度挖掘文化特色,在打造觀光旅游景區的同時通過公平貿易的模式開發極具當地特色的手工藝品,通過公平貿易模式的構建,實現旅游觀光和旅游消費的結合,從而增加當地的勞動分工的層次,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旅游產業中,共享旅游扶貧的紅利。
(三)通過公平貿易明確定位,拓展“道德消費”市場空間
公平貿易是一種全新的扶貧方式,它將過去簡單的捐款和救濟向貿易轉變,是輸血向造血的轉變。通過公平貿易商品在市場上的流通實現對貧困地區的幫扶和反饋。嘉絨藏區扶貧工作中可借鑒公平貿易的模式,通過公平貿易打造通過公平貿易標簽認證的產品,重新樹立該地區各類產品的市場地位,將該地區的產品推向愿意支持嘉絨地區永續發展和附加值更高的“道德消費”市場中。
【參考文獻】
[1] 任迎偉, 林海芬. 道德消費理論視角下的國際公平貿易運行機理研究[J]. 當代財經, 2009(3):96-102.
[2] 劉琳子. 淺議國際公平貿易理念在貧困地區實施扶貧互助貿易[J]. 財經界, 2015(11).
[3] 劉林, 楊龍, 吳本健, et al. 借鑒國際公平貿易理念在貧困地區實施扶貧互助貿易[J]. 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0):172-177.
[4] 賈林昭,何照,高晗印.嘉絨藏繡公平貿易模式淺析——以丹巴縣為例[J].商場現代化,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