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睿熙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產業生命周期的演變,我國各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漸發生了改變。一些產業由于科學技術水平較低、市場容量萎縮等限制性因素的影響,從而表現出開工不足、技術進步停滯、規模效益遞減等特征,最終步入衰退產業的行列。衰退產業的過量存在不僅會對當地造成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并產生不利的社會影響,甚至還會阻礙整個國家產業的升級與轉換,導致出現產業結構不斷惡化的不良現象。這在客觀上要求相關的要素從衰退產業中轉移出去,即促使衰退產業合理退出。衰退產業中相關要素的順利退出,有利于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國家產業結構的協調性,對于興衰產業的更替、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衰退產業;退出路徑;高質量發展階段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為了消除產業發展中的制約因素,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新時期的產業政策也做出了相應調整,從而達到建設產業強國的目標。衰退產業的轉移和退出作為新時期產業政策的重要內容,對推動高質量發展,邁向產業強國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為了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產業政策對衰退產業要素的退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產業同其他事物一樣都會經歷產生、發展和衰亡的過程。產品的生產周期分為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而以生產產品為基礎的產業同樣也有屬于自己的生命周期。產業的生命周期分為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衰退產業作為產業發展過程的最后一個階段,是產業生命周期演化的必然結果。與產業衰退相關的研究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但在學術界對于衰退產業的界定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和共同的認識。林善波(2003)認為,衰退產業是指由于技術、成本等各種因素競爭力逐漸下降、產業規模的擴張速度降低并且呈現逐步萎縮的趨勢,收益水平日漸減少,最終在產業結構中的作用和影響力逐漸降低的產業。并進一步指出,衰退產業將會成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常態,在轉軌經濟中大量的傳統產業將會步入衰退產業的行列中來。陳一君(2002)等指出,在一段連續的期間內產品的銷售量呈絕對下降趨勢的產業,或者增長出現有規律減速現象的產業部門。衰退產業的表現為需求增長速度減緩甚至處于停滯狀態,產業收益率低于各產業的平均收益率且呈逐漸下降的趨勢。陳剛(2004)認為,衰退產業是指在正常情況下,在一定時期內,特定國家或地區中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衰退期,并且在國民經濟當中的地位逐漸降低的某一或某一些產業。周新生(2003)從產業演化過程的角度出發,指出產業衰敗是產業從興盛逐漸走向不景氣最終走向衰敗的過程。產業衰退同時也是生產要素退出的過程,產業衰退與生產要素退出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為了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階段衰退產業要素的有效退出,主要有以下幾個要退出路徑。
1.明確衰退產業退出的重點和方向,把握退出時機。一些衰退產業過去往往都是當地的支柱性產業,在退出的過程中會對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應結合本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產業結構的特點,合理規劃衰退產業的退出范圍,科學評估衰退產業的退出風險,對衰退產業的要素退出路徑選擇進行專業性的指導,從而降低衰退產業的退出成本。同時定期研究產業發展過程中與資源配置、配套機制、政策法規等相關的問題,減少衰退產業在退出過程中對本企業及其關聯企業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2.促進衰退產業資本轉移,協助企業轉產。衰退產業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發展潛力較小的產業,尤其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其成長性較差的特點更加顯著。及時對衰退產業的資本進行轉移,推動衰退產業有序地收縮,對實現整體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具有重要的意義。結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資產加速折舊制度的要求,成立專門機構處理衰退產業的專用資產,合理地制定衰退產業設備的報廢數量及相應的報廢時間表,進一步提高設備的折舊效率。政府可以對企業的報廢設備進行購買,然后再按照收購報廢制的相關規定對其進行處理。同時推行加速折舊的特別稅制,支持衰退產業淘汰過剩設備,并對企業在設備報廢過程中所形成的損失進行一定的補償,提高衰退產業資產轉移的積極性。
3.做好失業人員的安置工作,推動勞動力的持續發展。衰退產業在退出產業結構系統的過程中,不但會產生大量與資產相關的沉沒成本,同時也會導致出現結構性勞動失業的現象。做好結構性失業勞動力的相關工作,不僅可以對勞動力順利退出衰退產業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能夠對因衰退產業中勞動力退出所引起的社會震蕩起到相應的緩沖作用。事先預計衰退產業退出時可能形成的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和時間,進而提前規劃好勞動力產業轉移的疏導工作。引導企業和一些社會組織對失業人員進行再就業指導及相關職業技能培訓,并且充分利用當地的公共教育與培訓機構,為失業人員提供相應的轉崗服務。
4.健全市場體系,完善市場功能。功能齊全、體系完備的市場可以為衰退產業要素的順利退出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衰退產業要素的退出壁壘,對實現資產、勞動力等各類要素的高效流動和順利轉移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健全市場體系、完善市場功能對高質量發展階段衰退產業及其要素的退出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加強和規范相關的經濟統計工作,及時對產業走勢進行預測和分析,搭建產業經濟信息服務平臺,為衰退產業要素退出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務。
5.加強政府引導,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由于市場對衰退產業要素退出的引導可能會出現失靈的情況,政府應適當地介入,引導衰退產業中的要素流動,為衰退產業的退出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一方面,地方政府應加強對企業退出和進入行為的引導,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本地區的產業發展規劃,定期向社會公布限制發展和鼓勵發展的產業名錄,進而可以讓衰退產業及其關聯產業提前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
【參考文獻】
[1]林善波.關于衰退產業的退出[J].福州黨校學報,2003,(4).
[2]陳一君等.基于衰退產業的企業戰略探析[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1).
[3]陳剛.論產業衰退的基本模式[J].探索,2004,(2).
[4]周新生.產業衰退及退出產業援助機制[J].產業經濟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