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摘 要】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如火如荼進行,自2014年以來,國家多項政策法規頒布實施,信用服務行業迎來廣泛發展,信用服務機構作為中堅力量,起到了越來越關鍵的作用。與此同時也遇到了發展的困難。未來,在國家政策的持續發力下,信用服務機構也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逐步走向成熟。
【關鍵詞】社會信用體系;信用服務機構;信用行業發展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如火如荼進行,信用行業作為新興產業呈現出起步晚、發展快、特點鮮明、市場活躍、日臻規范與完善的特點。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近200年形成的成熟、完善的信用體系,我國信用市場仍處于培育、發展階段。
一、我國信用服務機構發展現狀
追溯中國信用服務業發展歷史,中國首家獨立于銀行系統的專業信用評級機構起步于上海,1988年上海遠東資信評級有限公司成立,隨后,北京、深圳等多地陸續成立各類信用服務機構。根據《征信業管理條例》、《征信機構管理辦法》及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征信機構備案實施屬地化管理,機構備案工作自2014年開展至今已完成第一個五年的發展,截至2019年2月,存續的備案企業征信機構共有133家,注銷21家,其中北京地區38家,上海地區29家,占據機構總數的半壁江山。
從征信機構綜合體量來看,2018年6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充分發揮信用服務機構作用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通知》,公布了27家“綜合信用服務機構試點名單”。公示數據顯示,首批27家試點單位2017年度提供信用服務相關營業額超過32億元,平均單一企業營業額過億元,信用服務機構初步實現了信用服務市場盈利,信用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仍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
2019年2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并指出“發展各類信用服務機構,鼓勵信用服務產品開發和創新。支持征信機構、信用評級機構利用公共信息為民營企業提供信用產品及服務。加大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力度”。政策的提出,進一步從行業發展方向、機構功能定位、信用產品服務等方面進行了引領和規范。標志著我國信用服務市場走向新階段,信用服務機構發展進入新時代。
在中國新經濟形勢下,結合政府“放管服”政策背景,打造“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需要多方主體通力配合,以形成完整的信用體系服務閉環,在此閉環之中,主體包括政府部門、行業機構與組織、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企業、自然人等五大方面,圍繞著企業及自然人主體,從政策制定、到組織實施、到綜合服務,形成了一套獨立運行的有機整體,為發展我國信用服務市場綜合施策,形成完善高效的運行體系,提供了內在內動與外在支撐。
二、信用服務機構存在問題分析
(一)信用服務機構監管呈現備案規范、非備案缺位現象
近年來,隨著以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雙牽頭開展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蓬勃發展,信用服務市場活力得到了廣泛提升,信用服務機構如雨后春筍般萌生,在信用服務機構的隊伍中,呈現三大類型企業,一是在央行進行征信機構備案的屬地化監管企業,二是在各級政府主管部門進行備案的信用機構,三是因當前階段市場需求催生的提供初級信用產品與服務的公司。綜合來看,第一類企業因行業監管嚴格規范,日常業務進展報送標準化,整體運轉情況較為良好,目前也逐步成為信用體系建設的主力軍;第二類企業最新進發展企業,多為第一類企業在各省市下設的分公司,及地方性信用服務機構,配合地方及行業主管部門,開展本地化信用服務,受當地主管部門監管,整體進展亦較為規范;第三類是基于當前信用市場發展催生的初級信用產品與服務的公司,該類企業呈現小、散、亂的整體特點,業務模式較為基礎、單一,專業度有待提升,同時因缺少主管部門強力監管,不規范經營情況偶有發生。
(二)信用服務機構業務品類繁多,產品與服務水平發展滯后
發展迅猛、日趨活躍的信用服務市場不斷催生信用產品與服務創新,從整體情況來看,一方面目前國家政策的頂層設計已經基本完成,信用政策與制度管理日趨完善,信用立法逐步出臺,營造了良好的信用環境;另一方面信用在各行業覆蓋面及滲透強度相對偏低,信用產品與服務在市場經濟中發揮的作用依舊較弱,缺乏強有力的的市場需求作為支撐,技術產品概念化、出計劃、低技術含量化情況較為明顯,征信產品尚未能在政府行政管理及企業經營層面得到充分的應用。
(三)信用服務市場機構種類多樣,資金流向未能充分惠及行業
目前參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機構主要分為傳統征信機構、信用信息化集成商、大數據公司、金融信用服務商、其他信用服務機構五大類別。從央行要求的信用服務來看,信用報告主要為金融信貸領域的報告,傳統征信機構業務主要來自于金融資本市場,以金融市場的資本扶持征信市場;從近五年政府信用建設資金角度,大量資金用于基礎信息化平臺搭建及數據建設,承接公司為傳統的IT公司、大的集成商或者數據公司。而傳統的信用服務諸如信用評價、信用聯合獎懲、信用修復、信用管理與咨詢、征信報告等市場應用需求不足,國家資金投入有限,各類信用服務機構市場搶占錯位,無法激發出市場的內生動力,有效需求轉化不足,與政府監管未能形成有效銜接。
三、信用服務機構發展前景展望
(一)信用法律規章廣泛布局,機構長足發展成果可期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社會信用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出臺了一系列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的決策。自2014年國務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正式頒布起,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政策、法規紛紛出臺,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已逐步形成了十大頂層設計,50份聯合懲戒作備忘錄,6項地方立法。政策法規的廣泛頒布,一方面健全了國家信用監管的行政體系,充分發揮了政府的政策引領作用,是順應新形勢、新變化的集中體現;另一方面創造了廣泛的信用服務市場環境及產品服務需求空間,各項公共服務、政府招投標、行政審批事項,將更對與信用產品及服務相對接,為提供此類服務的信用服務機構,提供了廣泛的發展空間;三是公共數據健全共享推動了信用服務基礎能力提升,在精準定位、風險防控、信用標準化建設、大數據畫像等角度,均利于信用機構廣發發展。
(二)信用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征信機構或迎發展機遇
縱觀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的發展路徑,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成立第一家征信機構開始,我國先后走過了金融信用服務企業融資貸款、信用理論研究、信用信息化建設、信用政策制定頒布、信用信息化及數據建設、信用管理與咨詢、信用產品與服務、信用應用與推廣、信用融資貸款等階段。基于前期的研究建設階段已取得相應的成效,下一階段,信用服務將朝著產品化、服務化、金融化方面邁進。政府部門通過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積累了大量的信用信息和信用數據,下一步將重點研究數據的使用規范及協同服務行政監管審批,為政府部門“放管服”提供抓手和便利。例如目前已經初見成效的在招投標中使用信用報告,政府行政審批核查企業信用報告,政務資金的發放查詢企業信用等級等。特別是在一些重點監管領域,通過引入信用監測,起到了風險防范及化解的效果。一系列信用應用場景,需要信用服務機構的廣泛支撐和產品服務提供。
(三)科技進步引領技術創新,帶動信用機構縱深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對征信行業產生了相應的沖擊與推動,傳統的征信手段已無法滿足新型行業的需要,創新的大數據分析技術、精準的用戶畫像、以及技術手段應用與風險評估與控制、商賬追收等,為信用服務機構提供精準服務提供了更為廣泛的空間。同時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也為信用行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從而促進了數據的精準化、分析的科學化、服務的智能化、產品的目標化,以更好的服務信用市場的多方主體,為政府部門行政監管保駕護航,為行業組織與機構推動行業發展提供支撐,為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提供技術支持手段,同時為企業誠信經營提供補充。
【參考文獻】
[1]周婷,林連莉.征信機構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商業經濟,2018(12):16-17.
[2]沈良輝,劉碧芳,吳迪.我國征信機構發展問題研究[J].福建金融,2015(9):18-22.
[3]歲正陽.大力發展信用服務機構和信用服務市場.信用中國,2018(7):82-83.
[4]楊亞琴.我國信用服務業發展面臨新機遇.社會科學報,2018(12):第002版.
[5]毛振華.規范發展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四大看點.證券日報,2016(4):第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