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芳
【摘 要】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在高中階段,歷史課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有效整合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將之運用到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而實現歷史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并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將主要探討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關鍵詞】高中歷史;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情感
一、高中歷史教學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一)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職責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高中歷史教學的三維目標,情感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是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生正處于各種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歷史教學承擔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任,在教學中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是教師的一項義不容辭的重要職責。
(二)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是促進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
進入高中階段以后,學生即將升入高等學府或是走上社會,無論哪一個方向,他們的性格成長必須受到正確思想的引領。強化愛國主義教育能夠引導學生抵制腐朽沒落思潮,在團結友愛中充滿正能量,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與生活,因此強化愛國主義教育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要求。
(三)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是實現中華崛起的內在需求
中華崛起的關鍵在于青少年一代,一個沒有愛國信念的民族,一代沒有愛國理念的青年,是無法承擔起強大祖國和民族重任的。因此,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只有從思想上真正愛國,才能在行為上更加愛國。
二、愛國主義教育現狀對歷史教師提出的要求
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歷史教師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這是歷史學科基本任務決定的。歷史教師所教的歷史課是一門思想性、教育性很強的文化基礎課,從事這一職業的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播作為人類文明成果的歷史知識,更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也就是說,歷史教師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塑造青少年靈魂的崇高職責。教師應是學生的引路人。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教師要把學生造成一種什么人,自己應當是這種人。”歷史教師應旗幟鮮明地樹理想、講信念,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高尚的人生追求影響教育青少年。
其次,教師應充分利用歷史教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歷史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素材,歷史學科有其自身理論的科學性、史料的真實性和內容的客觀性,在道德情感領域的教育中贏得了得天獨厚的優勢——真實、感人、可信。它“序事之中即見其指”,通過形象、具體、生動的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正可謂“細雨潤物”,在潛移默化中使人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滋潤和升華。因此,充分利用歷史素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每位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深入發掘,從每一時期的教材特點出發,對學生適時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再次,教師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是師生雙向活動,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得到尊重,但教師的立場、觀點和引導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前提。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途徑與建議
(一)滲透我國歷史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成就不絕于耳,老師在上課時應該有效利用這些內容,既要把基礎知識傳遞給學生,也要把愛國思想滲透進去。例如,講到夏商周時期,一定要重點突出,我們的祖先通過傲人的智慧,在青銅器建造方面,在早期天文學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領先于世界各國,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以此來增加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自豪感和對先輩的敬愛之情;講到春秋戰國就一定要提到響徹古今的四大發明,還有于當時遙遙領先西歐各國的冶煉技術,造船術等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講到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經濟都達到頂峰,唐詩宋詞元曲更是留給后人寶貴的文化財富,在不知不覺中把祖先的輝煌滲透給學生,在此還可以盛唐為例,它是世界上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屈指可數的國家,更是當時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社會發展也遙遙領先西歐國家,借此對比,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也灌輸學生以國家為己任,重振中華雄風。
(二)結合當下熱點實事,鼓勵學生報效祖國
不屈的民族氣節,頑強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長久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原因,那么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方式之一。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愛國教育”就是“拯救中華”,在建國之后,“愛國教育”則表現為“振興中華”“愛我中華”。因此教師在高中歷史課上,一定要結合近代或者當下實事對學生進行愛國思想的培養。比如講到改革開放,一定要重點說一下我們這四十多年來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性突破,讓學生明白我們應該從什么方面進行現代化建設,走什么樣的道路,以此增加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再比如講到我國的運動健兒這塊,傲人成績比比皆是,是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懷讓他們努力為國增光,收獲了一枚又一枚獎牌。老師要鼓勵學生學習他們的精神,以國家興亡為己任,愛我中華,振興中華,真正的把自己當作國家的主人看待,有朝一日,用所學知識,回報祖國和社會。
(三)生動形象介紹史實的始末,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教師要想有效的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榜樣的力量不可或缺,提及此處,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不勝枚舉,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為了祖國的發展和強大,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為我們豎起一面愛國的大旗。具體而生動形象地介紹史實的始末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教學方法,而播放歷史影片又是最為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之一,同時觀看歷史影片也是學生們的興趣所在。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可在多媒體教學中適當播放電影片段。例如,講中國近代史《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教師可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在講到“黃海戰役”時,可播放電影《甲午風云》中鄧世昌等愛國官兵英勇戰斗、與艦同沉的片斷,讓鄧世昌等愛國官兵為國家、為民族英勇捐軀的壯烈場面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們了解到中國人民為反抗外來侵略和壓迫而英勇斗爭的崇高精神,以此來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四、結論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高中歷史課承擔著培養人、塑造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各學校在實踐中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中心任務,順應新高考改革的趨勢,將歷史課打造成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的主陣地,真正實現歷史課德育功能與智育功能的互動共進。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我們要以對民族和未來高度負責的態度,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把愛國主義教育落到實處,為培養合格的跨世紀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人才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靳惠榮. 論高中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滲透[J]. 成才之路,2019(12):17.
[2]張道銳. 優化課堂結構 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淺談高中歷史教學[J]. 名師在線,2019(12):45-46.
[3]張玲. 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亮點與實施途徑[J]. 中國校外教育,2019(11):24-25.
[4]黃健萍. 探究時事熱點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4):97.
[5]翁明華. 論高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的結合[J]. 課程教育研究,2019(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