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蕾
【摘 要】遵義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瑰寶,具有重要的保護和教育價值。本文從遵義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發展思路。
【關鍵詞】遵義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性開發;創新性開發
一、遵義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時代新要求。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瑰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彌足珍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屬于相對稀缺資源,具有的唯一性、不可代替性和不可再生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保護價值和教育價值。
遵義是轉折之城、會議之都,具有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在國家頒布的《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中,在全國范圍內規劃了十二個“重點紅色旅游區”,其中遵義以“歷史轉折,出奇制勝”的主題形象赫然在列。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遵義時提出的“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遵義故事”的重要指示精神,并囑托:“我們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遵義市委五屆五次全會立足實際、著眼未來,作出建設黔川渝結合部中心城市“一樞紐、兩中心、三基地”的戰略部署,其中提出“建設全國著名紅色文化傳承基地”。如何深入發掘、合理利用、保護性和創新性開發紅色文化資源是新時代遵義面臨的重大課題。
二、遵義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基本情況
遵義因著名的“遵義會議”彪炳史冊。1982年遵義成為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被定為中國革命老區。遵義市在2010年普查、統計了全遵義市(包含各縣、市、區)各類革命遺跡518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遵義會議會址”系列屬于市文化局管理的正縣級單位,有專門的管理機構。為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是城市吸引力和影響力的表現。從上世紀80年代遵義就開始著手紅色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大多數資源都已經被發現、保護,部分資源因歷史原因保護不夠,急需修復。由于資金和專業水平的限制,存在保護方式單一、不規范、不專業等問題。開發方面存在規劃缺乏系統性、挖掘開發缺乏深度、資源整合沒有形成。意識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力度遠遠比不上物質形態紅色文化資源,存在“重物質形態開發、輕意識形態開發”的現象等問題。
三、遵義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1.保護方面的問題體現在:一是保護管理單位不統一、存在多頭管理、權責不明的問題。保護責任主體不明確,保護到什么程度,缺乏相應的文件及制度規定,更缺乏有力的督導檢查。二是缺乏維護資金。三是缺乏專業性管理?!盁o專門機構管事、無專項資金辦事、無專人負責看護”的現象還是存在,缺乏專業化的指導和專業化的人才,保護管理方式固化、單一、層次水平較低。
2.開發方面的問題體現在:一是對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認識不充分,存在重“物質形態紅色文化資源”輕“意識形態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現狀。二是資源整合不足,紅色文化資源與各領域融合度不深,經濟拉動力不強。
四、遵義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對策建議
1.理順權責體系,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緊緊抓住國家、省出臺的一系列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機遇,加快推進國家關于推進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文化創意和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深入推進文化金融管理服務和貴州省數字文化產業大繁榮、文化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等政策文件落地。加快組建遵義紅色資源開發管理中心,統籌推進全市紅色文化資源挖掘、保護、開發和管理,提升打造一批國家級、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理順權責體系,明確主體責任,圍繞“放管服”科學研究,統籌部署,盡快研究和制定促進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
加大財政對紅色文化產業的投入,建立專項資金保障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同時拓寬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方式,加大對重點文化企業和項目的信貸支持。
合理制定規劃,出臺專門文件,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紅色文化保護、開發、管理部門和企業提供技術、人才、融資、產品交易等方面的高效服務,激活市場,吸引社會資本和人才向紅色文化產業集聚。
2.深化對紅色文化資源的認識,大力挖掘、創新開發意識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
一提到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更多的關注物質形態的革命遺址遺跡的開發、與旅游融合的紅色旅游線路開發和紅色旅游紀念品的開發,而對意識形態的紅色歌曲、紅色影視作品、紅色劇目、紅色文藝節目、紅色文化書籍、紅色文化小品、紅色文化評書、紅色故事等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遠遠不夠,存在重“物質形態紅色文化資源”輕“意識形態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現狀。
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基于對歷史的尊重和文物的保護,不能出現“符號化”及設計過度、隨意編撰等問題,那開發和“再生”(創新再開發)上就存在很大的局限。而意識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不是固化的,是可以“再生”(創新再開發),是可以與時俱進的(紅色文化精神與時代性相融合),開發空間無限延伸。
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意識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相互融合,相互推進,能夠提升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使其煥發出無限的活力。政府要出臺政策一方面要保護紅色資源,在理論層面和歷史層面深挖紅色文化意義,因為這些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具有歷史的不可逆性,一旦遭到破壞很難復原;另一方面從實踐層面結合地方傳統文化塑造一批有影響力、有文化特色的作品。將紅色文化與本土文化和生態文化進行整合,打破形式單一的現狀,增加紅色文化的內涵性建設。政府應加積極引導相關部門和市場轉變觀念,一手抓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性開發,一手抓意識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的創新性開發,注重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物質性與精神性相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
3.整合資源、轉變觀念,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拉動經濟增長
由于資源整合不足,嚴重制約了紅色文化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一是資源挖掘不足,缺乏內涵性和體驗性,參與性度不高,吸引力不強,影響了紅色資源向外輻射的能量和半徑范圍。二是紅色文化產業存在小、散、低端、同質、粗放發展的問題,特色不鮮明,生活關聯性不強,缺乏市場競爭力。三是基礎配套設施不夠完善,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不足。
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整合資源、深度開發,不斷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接待和服務水平。完善資源開發鏈條,對內夯實基礎、對外進行產業鏈的招商引資。通過政府主導,產業招商吸引一批文產龍頭企業和項目落地,拉長產業鏈條,補齊短板,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形成紅色文化產業集群。探索政府與大型文產企業聯合開發模式,向消費、服務、文化方向補強產業鏈。另一方面,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紅色文化的保護和開發不能僅僅局限于紅色文化的本身,而是要引入“紅色文化+”理念將紅色文化傳承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將“紅色文化+培訓教育”、“紅色文化+金融業”、“紅色文化+旅游業”、“紅色文化+新媒體”、“紅色文化+棚戶區改造+城市雙修”、“紅色文化+大數據”、“紅色文化+大健康”、“紅色文化+鄉村振興”等布局統籌推進、協調發展,拉動遵義社會經濟跨越發展。
【參考文獻】
[1] 畢劍.紅色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特區經濟, 2006, (8): 22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