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霞 劉寧 賈澤陽
【摘 要】儒家傳統“義利”觀是中國幾千年傳統倫理思想和醫德思想的精髓之一,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醫學生醫德教育之“義”、“利”教育尤為顯得重要。從儒家傳統“義”與“利”的概念及關系入手,分析儒家義利觀的基本內涵,有助于引導醫學生形成正確的義利觀,抵制拜金主義;有助于提高市場經濟的心性倫理,形成醫學生、醫療衛生事業從業人員高尚的“仁義”理想信念;有助于醫學生堅守并踐行新時代社會主義醫德新風尚。
【關鍵詞】“義利”觀;醫德;教育
醫學道德,簡稱為醫德,具體地說,是指醫者在醫療衛生服務的職業活動中應具備的品德和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規范,是醫者選擇行為或解決倫理問題的倫理辯護依據和行為準則。儒家傳統“義利”觀是中國幾千年傳統倫理思想和醫德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面對市場經濟的發展,醫學生醫德教育之“義”、“利”教育尤為顯得重要。
一、儒家傳統“義”與“利”的概念
古代出土的“義”的甲骨文字形是人戴羊頭冠,手執矛戈形武器, 象征著善和美。上表威嚴,下表儀容。又儀與義、意義、正相通,能夠確保人的尊嚴,又義可以正己美身之故,是具威懾力的道德榜樣,可見“義”最初用來表示一種美好的道德標準,具有“禮”的作用,昭示著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義的本質,首先是合宜。“利”是左右結構的會意字,“利,車舌也,鉆也。從刀,和然后利。”,本意為利用鋒利的工具收獲莊稼和采集自然果實,到了后來某種特定活動祭祀占卜意義上的“吉利”,演化成能夠達到人們盼望結果的意思,引申為“利益”、“享受”、“利得”、“好處”、“物質”等意義,如“利出于地,則民盡力”。綜上,義利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要取得合義必合利,用哲學的語言表達即合目的性與合手段性要相互統一。可見,義與利是辯證統一的矛盾關系,即共生共存又相互制約。
二、儒家傳統“義利”觀的基本思想
1.關于義與利的先后順序:“先義后利”的思想。春秋時期社會動蕩,一切都處于巨變狀態,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與矛盾,導致人們在意識形態、道德觀念上出現了嚴重的分歧與困惑,國家與社會、各階層之間、人與人之間、個人與家庭之間圍繞著義與利的矛盾異常尖銳,如何處理道義與利的矛盾,如何安頓整個社會狂躁逐利的心靈,擺在了哲學家的面前,引發了孔子的思考。首先,面對社會的這一巨變,孔子表現出了他的大儒之憂,任由物欲橫流,多怨。人們應該堅持正確的義利觀,所謂君子應該特別看重道和義,小人才看重利與益。孟子也贊同并發展了孔子的這一思想,而且特別強調義和利的先后順序,認為義先利后,乃為治國之本。荀子在孔孟義利論基礎之上,承認了個人追求私利的必要性,這是人之為人不能不考慮的問題,只是取利應遵從道德原則即利的指導。這些思想總結起來即先義后利的思想。
2.關于義與利矛盾沖突時應堅持“以義制利”、“利,取之有義”的思想。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進步,社會經濟活躍,人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道德沉淪的社會急需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義利倫理辯護,即如何處理取利于道義之間的矛盾的思想指導。此時,在孟子餓者不食嗟來之食,堅持精神尊嚴思想的基礎上,荀子明確的提出了以義制利的思想,即取利要符合義的道德原則,符合時可以滿足,不符合道義的利要節制要制止。是否符合義是取利必須要先思考清楚的問題。這些思想總結起來即以義制利的思想。這一思想上升到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當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沖突,那么就應該堅持“利,取之有義”的思想,“利,要益于國”,而不能有“利,取之無義”的思想,決不能出現“利,害了我的國”的思想和行為。
3.關于義為君子至上的道德情操的思想。儒家在對義與利辨析的基礎上,如何將義利思想上升為人人能夠遵守的道德原則,從而內化為個人的人格道德情操成為了重要的理論建構問題。因此,儒家認為義為人、為君子應具有的特質和魅力,君子應具有‘仁、禮、忠、信”的美德,這些美德即是義的品質和表現。由君子到人人,如果都能堅守道義那么整個社會會將會形成尚義的高尚道德風氣,那么社會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運行也會是有序的,社會的倫理秩序和關系也是和諧的。
三、儒家傳統“義利”觀在醫學生醫德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分析
(一)有助于引導醫學生形成正確的義利觀,抵制拜金主義
醫學生是任何社會都離不開的從事與人的生命健康相關的一類專業職業人員,如何協調醫學生在醫療活動中與患者及社會之間的行為關系是醫學生乃至社會不能回避的問題。在中華文明浩瀚的文化思想中,專門針對醫者的醫德思想、原則、規范、準則,都深植儒家思想的沃土,得到不斷的豐富發展。諸如傳統醫學的義利思想,“不分貴賤,一視同仁”;“謹行慎獨,守正不阿”;“溫雅端莊,作風正派”,這些都是由儒家義利觀所上升的醫者廉潔從醫思想。這些思想如果能被醫學生接受和踐行就可以杜絕醫療的諸多負面問題,形成良好的醫德醫風,改善并形成良性的醫療秩序和醫患關系,構建積極健康向上的醫療環境,還醫療衛生事業一片純凈天空。
當然,在醫學生義利觀的問題上,我們不僅需要堅守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要秉持與時俱進的思想理念,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能回避社會對物質財富、物質利益的追求,不能回避個人對豐富的物質生活、個人正當利益的訴求。在此基礎上,要引導醫學生時刻不能忘記醫學的神圣和崇高,始終將患者的利放在第一位,將醫學的義,醫者的大義記在心頭,用切實的行動做到利,義分明,堅守內心從醫誓言,守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正如唐代醫家孫思邈說:“醫人不得恃己所長,而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炫功能”。[4] 明代醫家李梴說:“治病既愈,亦醫家分內事也。縱守清素,借此治生,亦不可過取重索,但當聽其所酬。如病家赤貧,一毫不取,尤見其仁且廉也。”,“病愈后而希望貪求,不脫市井風味者,欺也。”清代醫家費伯雄在《費氏醫術》中說:“欲救人而學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醫學生有正確的義利觀保駕護航,相信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能夠帶給醫者一片安寧,一份豐收。
(二)有助于提高市場經濟的心性倫理,形成醫學生、醫療衛生事業從業人員高尚的“仁義”理想信念
現代市場經濟不僅需要法治保駕,還需要正確的“義利”觀思想護航。法治對于市場的制約作用不是萬能的,市場經濟往往還需要市場主體的個人道德修養去引導人們采取正當的、合義的行為取利。用理論來闡釋,即市場經濟不僅需要制度倫理,還需要心性倫理,失去了心性倫理的道德制約,制度倫理就會成為市場經濟的對立物,抑或成為不法分子利用、避繞的一紙空文,失去了制度倫理的強行制約,心性倫理就會成為左右搖擺的墻頭草,難以堅守。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需要法治和心治,齊抓共管,不斷完善法制的同時,強化心治的功能,提升醫學生、醫療衛生事業從業人員“仁義”的理想信念,擺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醫療的義利觀,從而讓民眾所議論的醫療衛生行業“利,害了我的國”的悲劇永遠不再上演。
具體來講,不管是醫者還是醫療衛生行業的從業人員、機構、企業要深刻認識到醫療衛生行業的公益性、公平性、公正性,明確個人、機構、企業的責任,秉持“先義后利”、“以義制利”、“利,取之有義”的義利思想,這樣做不但不會在市場經濟的競爭洪流中被淘汰,反而會越來越強大和繁榮發展,因為,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規律來看,凡是合社會道德的、目的的將會得到天時、地利、人和的支持,必是長遠的。從醫學生個人來看,慢慢人生從醫路,物質的東西終將會隨著時間褪去它的繁華,通過自身仁心、仁術、仁道的踐行,社會會給予自身應得的物質財富,而社會所賦予自己及醫者的尊敬、尊重、尊醫、崇醫的精神財富卻是永存的。正如毛澤東同志對白求恩大夫的評價一樣,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對醫療工作極端負責人,對患者極端熱忱,因此,我們要學習他這種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一個醫者就可以變為一個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有助于醫學生堅守并踐行新時代社會主義醫德新風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日常生活不僅是一個知、情、意、行的現實綜合體,而且歸根結底落實到行上,因而提倡儒家義利觀的重要作用在于引導醫學生追求并踐履一種指向人的終極關懷的仁愛生活。問題是,這一認識何以律動醫學生的美好人生實踐,何以在醫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與人生踐履相契合,即如何能讓醫學生下放義利在理念層面的理解,而能在事業生命的每一個實踐中去踐行醫者的大義。
【參考文獻】
1.何昕.醫患關系視角下的傳統醫德倫理認同研究[J]. 中州學刊,2014(4):108
2.李朝秀.先秦儒家義利觀及其現代價值探微[D].山東師范大學:2010:12
3.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 江蘇教育出版社[M]. 2005:92
4.5.6.曹志平.中國醫學倫理思想史[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6
7.《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