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 要】《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唯物史觀誕生的重要標志,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當中馬克思與恩格斯通過對唯心主義的批判論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唯物史觀,首先對《德意志意識形態》與唯物史觀的創立進行了分析,并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社會矛盾的運動規律、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以及社會歷史發展可以通過實踐進行驗證四個方面對《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唯物史觀進行了必要的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唯物史觀;歷史觀;辯證關系
一、《德意志意識形態》與唯物史觀的創立
《德意志唯物史觀》是馬克思與恩格斯于1845年-1846年所撰寫的一本巨著,《德意志意識形態》標志著唯物史觀的問世,也是馬克思與恩格斯關于唯物史觀最經典的論述。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當中馬克思與恩格斯通過對傳統唯心主義的批判以及當時的哲學觀點的分析,提出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觀是馬克思與恩格斯所發現的一種全新的世界觀,雖然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前,馬克思對唯物史觀已經有所提及,但是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確定確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當中所實現的。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與恩格斯對唯物史觀思想進行了系統性的論述,并對唯心主義進行了強烈的批判。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對唯心主義代表人物進行批判之前所提出的觀點就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因此,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當中第一卷第一章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唯物史觀正式誕生的標準。
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體現出來的唯物史觀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當中馬克思與恩格斯對唯心主義學說以及整個德國哲學體系進行了強烈的批判,從歷史的角度對人類發展的社會意識進行了考察,提出了正確的社會歷史觀。
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對唯心主義進行批判的過程當中,是完全以一種獨立于德國的位置對其進行批判的,在這個過程當中,馬克思與恩格斯對當時德國的多個唯心主義流派進行了分析,發現,不管是施特勞斯還是黑格爾,其所提出的哲學思想都是建立在“宗教以及概念性的東西是統治這個世界的根本力量”,因此,任何現實社會都是意識的產物,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思維、觀念以及物質等是處于意識的范疇之內。基于這一觀點,馬克思與恩格斯提出,如果觀念與意識是統治世界的基本力量,那么對這個意識的批判就是實現人類解放的根本途徑,但是從歷史角度進行分析,在許多歷史時期,人們對于意識的批判并沒有在任何程度上實現人類解放。因此,對于人類的解放必然是通過現實世界得意解決的,而并不是通過意識,例如,蒸汽機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工業文明進程,農業的發展最終消除了農奴制,如果現實社會不能從人類的衣食住行等實際生活的角度產生改變,則根本無法實現人類的解放。從這一論斷當中可以發現,唯心主義賴以生存的基礎根本就是錯誤的,因此,唯心主義也是一種錯誤的哲學觀點。
(二)社會矛盾的運動規律
唯心主義認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在于人的意識,即人的思想與動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唯心主義的這一觀點僅僅是從歷史的表象出發所得到的,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分析社會矛盾運動規律時創造性的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角度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最終發現,社會矛盾是導致社會運動的最根本力量。
如果說馬克思與恩格斯關于歷史發展要素的分析說明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二者之間的關系,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與恩格斯則通過社會化大分工以及所有制的論述進一步說明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從社會化大分工的角度來說,社會分工的出現無疑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在生產力的推動之下,新的社會分工也會再次出現。而從所有制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生產關系當中所有制是最重要的內容,因此,生產力水平也會決定所有制的就基本形式,馬克思與恩格斯也進一步指出導致歷史事件的本質主要在于生產力與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在任何歷史時期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是導致人類社會前進的根本所在,但是每個歷史時期的生產關系都是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對應的。
(三)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
在唯心主義當中歷史活動是有個別具有非凡才能的個體所創造的,但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對此給予了強烈的批判,并進一步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因素在于群眾,而并不在于個別具有非凡才能的個體,群眾通過集體行為為歷史活動規定“任務”與“方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當中,馬克思與恩格斯對人的活動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考察,并將群眾活動與社會歷史事件的發展結合起來,得出了人民群眾才是推動歷史社會發展的根本因素,同時歷史主題也是完全由人民群眾所創造的。
人民群眾在進行歷史活動的過程當中,也會受到社會基本矛盾的影響,社會基本矛盾得以解決的關鍵總是和人民群眾的總體行動方向之間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人民群眾在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同時,最終推動了歷史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在唯心主義中那些因自身的特殊才能而改變世界的個體,僅僅是群眾力量的具體表現,離開了群眾的集體力量,這些個體對于推動歷史發展的目的也依然無法實現。
(四)社會歷史發展可以通過實踐進行驗證
在馬克思與恩格斯對唯物史觀進行過探索之前,雖然許多人曾經對人類解放的路徑進行過探索,但是由于認知的缺陷,始終沒有找到關于人類解放的科學路徑,例如,歐文與圣西門所提出的空想社會主義最終也只停留在烏托邦的層面,無法為人類進行社會主義社會提供有效的引導。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當中,馬克思與恩格斯通過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研究,尤其是從對資本主義社會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研究中得出,共產主義社會并不是一種完全處于理想狀態的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在內部矛盾的作用之下,必然會進入到共產主義狀態,雖然這一進程必然是緩慢的,只有在生產力水平達到相應的水平之后,才能實現生產關系的有效轉換,但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此外,馬克思與恩格斯還進一步強調了社會歷史的發展,是一種物質的客觀存在,并不是人類意識上的轉變,可以通過人類的實踐得以驗證,就像每個人的實際生活都可以通過個體的衣、食、住、行得以驗證一樣。根據馬克思與恩格斯關于剩余價值學說的研究成果,在資本主義社會當中,資本的不斷擴大最終會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陷入到一種無序的狀態當中,而這種無序最終為資本的退場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同時也為共產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即充分證明了生產力的發展與客觀世界之間必然存在著必然的聯系。
三、結語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與恩格斯關于唯物史觀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唯物史觀誕生的重要標志,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當中,馬克思與恩格斯對唯物史觀進行了系統性的論述,最終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進一步完善。在現代社會當中唯物史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基于此種情況,在本文當中筆者從《德意志意識形態》入手對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唯物史觀進行了全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