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英麗
【摘 要】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中用大量篇幅呈現出剩余價值論的主要的內容,馬克思主要是通過對剩余價值的產生以及剩余價值存在的兩種形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剩余價值的運行規律。所以,剩余價值就被烙有典型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概念,而社會主義社會是否存在剩余價值,應不應該存在剩余價值一直成為爭論的焦點。本文立足于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提出的背景和目的,通過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體制所具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進行分析,論證剩余價值的適用范疇,社會主義社會是否有剩余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一般性;特殊性
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和發展,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就意識到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經過長時期的調查研究,在批判和繼承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形成了科學系統的剩余價值理論。科學系統的剩余價值理論從其特有的資本主義社會歷史背景出發,不僅僅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同時也揭示出剩余價值存在的客觀前提和條件,從而為其它社會是否存在剩余價值提供了一定的判斷標準或者說是分析方法。
一、馬克思提出剩余價值的歷史背景
1848年歐洲革命爆發,馬克思積極參與革命當中,革命結束后馬克思在倫敦積極的投身于經濟學的研究。為了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來,馬克思以極大的熱情投身于自己的經濟學著作撰寫當中,于1858年11月,馬克思完成了《政治經濟學的批判(1857—1858年手稿)》,并于1859年出版了政治經濟學手稿第一冊,在手稿中馬克思第一次提出勞動二重性理論,形成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理論,完成了馬克思的第二大發現。
1、馬克思提出剩余價值的客觀前提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中,首先是以商品為載體分析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其原因是,馬克思認為“商品作為資產階級財富的原素形式,曾經是我們的出發點,是資本產生的前提;另一方面,商品現在又表現為資本的產物”;繼商品后馬克思分析的是貨幣,將貨幣作為一切商品的價值尺度分析,貨幣參與的流通過程所產生的人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在生產過程中便產生了剩余價值。但是,馬克思分析剩余價值產生的過程中,始終是以市場為資源的配置方式和運行機制,以資本為資源配置為主體以及生產、交換、分配等活動為主體。總之,拋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一特殊的背景,單從經濟學的角度講,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分析的前提是商品經濟。
2、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提出的目的
商品經濟具體到資本主義上產方式上,主要表現為以資本的價值增值為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唯一目標,以購買、支配雇傭勞動并占有其創造的剩余價值為資本增值之基礎的生產方式。與這種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是以資本和雇傭勞動關系為基礎或為軸心的,并且普遍存在于全社會規范內的商品貨幣關系。馬克思通過分析雇傭勞動是怎樣在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中逐步的變形、變態、變質,最終演化為生產價格這樣的一個過程,來掩蓋資本家剝削的本質,從而揭示無產階級被剝削的悲慘命運。在明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特點后馬克思進一步設想了什么樣社會條件下才能夠使無產階級擺脫“無人身的人類理性”,使人類幸福。于是馬克思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研究剩余價值的目的在于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從而為無產階級的解放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最終建立起自由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并沒有對實現共產主義的階段性進行明確的闡述,更沒有涉及社會主義國家剩余價值的存在性進行分析。
二、社會主義國家是否存在剩余價值
我國在1949年建國以來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但目前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階段初級階段,與之相對應的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部分中我將從我國的經濟制度出發來分析剩余價值的存在性問題。
1、“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之間的關系”的角度
馬克思把商品作為研究的出發點,涉及到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等等,不同程度的體現商品經濟的特征。所以學術上普遍認為馬克思提出的剩余價值雖然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提出的,但是并不屬于資本主義的特有范疇,剩余價值的范疇是商品經濟共有的范疇,商品經濟并不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出現過簡單地物物交換即商品經濟的萌芽。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制度,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析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的關系兩者的內在聯系是: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沒有商品經濟也就不會有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高級階段。黑格爾在其《邏輯學》中曾這樣表達:較低發展階段的規律絕不會在較高發展階段中消失,但和較高發展階段的規律并不相同。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服從于商品經濟的規律。所以,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的存在、市場的運行、資本的增值,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剩余價值理論的存在,市場經濟中也應該存在剩余價值。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革命將會優先在多數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取得勝利,但這些國家生產力高度的發達。但是,列寧在蘇聯經驗和改革的過程中,立足于本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指出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階段社會主義不僅不能取消商品生產還要促進商品生產有一個極大的發展。在建國初期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試圖以馬克思恩格斯在早期提出的共產主義的特點為標準進行改革,但由于生產關系嚴重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以失敗而告終。于是全國開展“市場經濟的社會性質”大討論。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不再把計劃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屬性與特點,這就為擴大市場經濟的范圍、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理論和思想認識的立論基礎”。以鄧小平南談話為標志,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開始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剩余價值范疇是商品經濟共有的范疇,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然是商品經濟,并且是發達的商品經濟,剩余價值范疇就完全可以適用,即社會主義經濟仍然是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勞動包括的剩余勞動也要物化為價值。關鍵在于區分的是資本主義剩余價值和社會主義剩余價值。
2、從剩余價值本身來講
剩余勞動決定著剩余價值。但是剩余勞動并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特有的。馬克思曾經說過“資本并沒有發明剩余勞動。凡是社會上一部分人享有生產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無論是自由的還是不自由的,都必須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要的勞動時間以外,追加超額的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在這里馬克思明確提出了,在資本主義以前就存在剩余勞動的利用。同理,如果剩余勞動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特有的,那么它所決定的剩余價值也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特有的。此外,剩余價值也是價值,它不能夠自我表現,所以馬克思將他們表達為“我們把剩余價值的那部分產品稱為剩余產品”。馬克思曾經將商品作為財富的“原素形式”。那么這樣說來,我們可以認為剩余產品的存在,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和社會進步的表現,同時也是社會財富積累的一種表現。也就是說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剩余勞動和剩余產品。無論是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 [M].人民出版社,197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