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
【摘 要】隨著人類歷史上的多次技術革新,電視、互聯網等手段很大程度改變了社會配置資源的方式。近些年來,通訊技術和人工智能的興起,也很可能為我國高校的資源配置提供一種新的方向。可能會對我國高校的價值信號釋放、高校績效評估、高校自治都起到深遠影響。
【關鍵詞】人工智能;通訊技術;高校資源配置
一、新技術革新下的技術可能性
1.第四次工業革命與計算機社會主義
2013年在德國舉辦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它也許標志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第四次工業革命包括了人工智能技術,量子信息技術等等一系列全新的技術。它的出現使腦力人工有了被替代的可能。更不用說量子通訊技術與虛擬現實技術,在這里,信息可以被實時監控,動態傳輸,并且實現真正的無任何附加條件的時空同步。這些技術對人們的生活而言起到的改變是無比巨大的,國內外的很多學者也已經對目前的前沿技術將會對人類的生產生活起到的作用進行了預測與判斷。但是,科技對人類的生產生活起到的改變,這只是一種表象,科技真正對人類社會的真實改變是對資源稟賦的一種重新配置。
上個世紀80年代,斯蒂芬·博丁頓出版了一本著作,叫做《計算機與社會主義》。在這本書中,斯蒂芬詳細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只夠超越市場直接進行生產資源的使用來滿足某種社會需要,那么為使用而生產在某種程度上就可以壓倒為利潤而生產。”私營企業的生產目的是為了利潤,獲取金錢是資本家進行生產的唯一標準。在產能過剩的經濟危機中,為了利益的最大化,資源的合理使用被排到了第二位。追逐利潤所產生的信息不對稱,使得市場周期必然出現。因此,斯蒂芬想要尋求一種市場機制以外的另外的配置資源的一種方式。配置資源的計算機可以被分成四個系統:輸出系統、輸入系統、控制系統、存儲系統。這四個系統就像在模仿一臺計算機的構造,鍵盤和鼠標是輸入系統,顯示器是輸出系統,主機是控制系統,硬盤是存儲系統。從技術角度來看,人類社會的市場交易可以被涵蓋在這四個系統之中。生產者和消費者釋放出信號,計劃者接受這些信號,并用計算機進行計算,最后再將結論反饋給生產者和消費者。
2.輸入與輸出系統
學者馮科和楊威(2018)引入了“云計算”與“物聯網”這兩種概念。意為,利用“物聯網”的功能,從信息通訊開始從不受時空限制的聯系到任何人轉變為不受任何時空限制地聯系任何物體,中國政府于2009年提出的“感知中國”戰略就是對這一功能的響應。同時,“云計算”功能為計算這些隨時變化著的龐大信息提供了一種可能。運用“云計算”這種技術,已經有企業取得了成功,亞馬遜網站最先利用大數據對顧客的行為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用于預測未來的生產活動,成功地優化了自身的物流和倉儲,并且大大地降低了成本。
我國在追求信息快速傳遞和流通的過程中也進行了很大的努力。2016年8月16日,我國成功發射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2017年6月15日,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這一技術被我國科研人員突破。或許,就在不久的將來,當量子通訊這一技術足夠成熟的時候,縱橫寰宇的量子通訊網絡將全面覆蓋,海量的信息在其中穿梭,快速、便捷并且絕對的安全。
3.控制系統
利用經濟計量等數理方式制定公共政策并配置資源的方式,被稱為政策分析。這種政策分析的手法被人詬病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運用的手法過于理性,但實際上很多的政治過程并沒有那么理性。如果將理性的手法強加給非理性的事件,那么結果必然是不被取信的。斯蒂芬的《計算機與社會主義》同樣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私人企業生產的目的一定是為了利潤,但消費者購買不一定是為了使用。單純的理性人假設是解釋不了人類的收藏癖的。所以,為了使用而生產這本身也是一個不完善的命題。如果只關注運用技術去解決問題,而不關注人們的感受,這本身就會產生民主問題。
人工智能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或許能緩解這個問題。學者李昕等人(2013)對人工智能是否能夠成功計算人類情感進行了分析,并認為,人工智能是可以對人類的情感進行獲取和計算的,獲取人類快速的情感變化,可以對人類的情感進行建模分析,從而做出最佳的判斷和回應。2014年6月8日,計算機尤金·古斯特曼成功地讓人們相信他是一個13歲的男孩,也就是說,這臺人工智能通過了圖靈測試。人類情感的密碼邊界開始漸漸模糊。通過人工智能的情感計算,一些所謂的非理性的行為或許也可以得到更加科學的解釋。
通過這樣的中樞控制系統,在信息得以被動態地收集并加以反饋之時,中樞系統已經對人類的行為進行了全面的建模和計算判斷。
二、我國高校的資源配置
1.高校的價值信號釋放
我國對高校等級的劃分,從原來的“985”“211”轉變為“雙一流高校”,并且5年進行一次名單調整,這種變化就是政府對高校的價值判斷,由原先的靜態判斷,轉變為動態的判斷。在新技術條件下,高校所釋放的價值信號開始變得更加清晰起來,無論是高校的科學研究還是教學質量,只要構建起一個最全面客觀的評價體系,那么高校自然會對外界釋放這些價值信號,但與舊時必然不同,這些信號是沒有經過任何人為處理的原始的信號。這就使高等教育行業形成完全競爭市場成為了一種可能:眾多的公立高校是政府撥款的需求者,但政府與高校之間的信息完全對稱,政府的撥款可以落到每一個實處,資源的配置效率達到最高,從而實現真實的帕累托最優。
2.高校績效評估
對于高校的績效評估,第三方評價體系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績效評價的公平公正性。但是,第三方機構也是由人組成的,依舊存在著在評價中有失偏頗的風險,即便評價人以公正的態度進行評價,也難以保證信息被真正完整的收集。新技術下的高校績效評估可以使真正的第三方評價機制得以實現。就像當前社會很多的行政問題都是人們通過計算機系統和界面實現操作,而拋棄了原來的紙質操作,不僅僅是為了節約資源,更是因為,計算機的數據難以被不留痕跡地篡改,極大地提高了公平性。新技術下的高校績效評估也是如此。
3.高校管理效率的提高
技術進步的結果一定不是倒退,每一次的技術進步,人類的自由就得以進一步的解放。早在本世紀初,就在計算機技術方興未艾之時,歐文·修斯就在《公共管理導論》中對官僚制組織進行過大膽的預測。官僚制組織并不會因為技術的革新就消失,但是它會因此而發生改變,由原有的行政等級制度所決定的科層制,開始轉向了以信息的流動為基礎4。這樣的轉變將官僚制組織的組織層級進一步的扁平化了,嚴格的等級制開始松動,信息的流通為官僚組織帶去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同樣,高校在自身的運營過程中,如果可以保證信息被真正收集和運用,那么高校的配置資源的能力將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斯蒂芬·博丁頓.計算機與社會主義[M].華夏出版社.1989:19
[2]馮科、楊威. 信息技術革命與社會主義經濟計算[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8(3).
[3]李昕等:情感計算—一個探索人類情感的神秘工具[J].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2013(6).
[4]歐文·修斯.公共管理導論 [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