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愛香
【摘 要】本文圍繞國內外科普場館館校結合展開探討,先簡要介紹國內外館校結合的現狀,然后重點論述促進館校結合發展的相關建議,以期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科普場館;館校結合;相關建議
科普場館館校結合項目的實施,將科普館資源,特別是科學課程、科普資源的優勢向中小學生開放,積極推動了館校結合進程,促進了校外科技活動與學校科學教育的銜接。不過由于受到經費、時間、安全等多方面的制約,使得館校結合教育活動存在較多問題。為此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制定合理措施,推動我國教育行業的快速進步。
一、國外館校結合的現狀
在國外,最初的博物館建設主要是以藏品展示、參觀等功能性為主的,之后隨著經濟和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具有的教育性質才逐漸被突顯,并成立了專門的期刊和機構,進行博物館性能的宣傳。而現今,國家和第三方組織的介入,使得博物館教育職能變得越加突顯,館校結合模式也更加成熟。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西方國家,館校合作的類型已經擴展到教師專業發展、博物館學校、校外訪問、學校拓展以及區域合作這5種。其中以美國最具代表性,其在90年代初期就已經制定了完善的教育方案,實現了博物館與學校的教育協作。
隨后英國在小學教育中開設了科學教育類課程,并對教師進行了重點培訓;而日本的科技博物館則是為中小學生開放了相關項目,學生可以自行組織活動內容。同時館校結合將原有固定的教學場所延伸到科技館、博物館中,改變了傳統單一、枯燥的學習環境,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在該環境下可以對任何需要的真實場景進行模擬,提升學生的感官體驗,實現了可視化教學目的。綜上可以看出,科普場館可在較為開放的學習環境下,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實踐性更強的教育體驗,且在資源、活動設計以及組織保障上均有一定的技術支持。
二、國內館校結合現狀
在新時期發展下,我國逐漸意識到傳統教育存在的弊端,并對其進行了改革與優化,也正是在該背景影響下,科普場館館校結合項目逐漸被落實到實際工作中,且制定了一系列推動該項目進行的法規政策和方案,由中共中央、國務院等相關領導人帶頭執行。在科普場館館校結合項目落實過程中,各地方政府堅持大聯合、大協作的基本思路,并結合區域內科普場館的建設效果以及自身條件特征,制定了較為完善的館校結合運行機制,以推動館校結合項目的順利開展,實現科普場館與學校之間的有效銜接,為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的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準確數據統計,我國在近三年時間內,累計約有48家科普場館和青少年科技中心參加了試點工作,并將科普場館館校結合項目推廣到了16各省市直轄市,成立了近39個示范推廣區,平均每個地區有2個左右的試點場館運行,為區域內教育工作的開展帶來的極大便利。同時隨著科普場館館校結合項目的深入開展和推廣,各省市對其的重視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其開始建立較為完善的運行系統,保證了館校結合項目功效的充分發揮,為我國教育行業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三、促進館校結合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加大政策支持,提高公眾認知度
在十三五期間的會議報告上,相關人員將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做出了總體部署,并加大了對校內外結合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支持力度,這對非正規教育工作的開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通過館校結合項目的推動和開展,增大了科技館、博物館內資源的利用率,學生可以自行組織自己喜歡的科技實踐活動,并在活動中不斷積累更多的科技知識,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教師則也可以利用科技館、博物館這些非正規教育場所舉辦相應科技活動,實現對知識的拓展和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標。
隨著國家支持力度的加大,各區域可結合自身情況制定合理的館校結合活動,如科技場館、博物館、科普大篷車進校園等活動,以此加強內外科技的有效銜接性,推動科技教育活動在中小學的普及,為學生全面能力的發展創造條件。此外,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加大了館校結合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幫助更多的人了解館校結合的作用,讓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館校結合項目中來,保證館校結合真實功效的發揮。
例如,山西科技館在開展科學課程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知識背景制定了針對性的教學輔導內容,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通過自由、輕松的學習氛圍提升了學生對科技知識的探索欲望,更好的實現了綜合能力的發展,為實現個性化教學目的奠定了堅實基礎。
鄭州科技館中建立了較多的公益性設施,共分為16個展區,涵蓋了200多件展品,其為青少年科學知識的學習提供了優秀的場地。通過科技館中展品的展示,不僅達到了吸引青少年眼球的目的,也激發了青少年的求知欲,豐富了自身的科技知識,進而推動青少年能力的不斷提升。該科技館中,活動的開展主要以科學課堂、話劇表演以及4D電影播放等形式為主,尤其以科學課堂的效果最為明顯。在該活動中,不存在任何的年齡限制,學生和家長均可參加,一方面可以消除了家長對科技館存在的誤區,加強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另一方面也實現了科普知識的普及,讓青少年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二)資源共享,提高活動融合度
館校結合模式可實現場館與學校之間的有效融合,協同作業,資源共享。不過這里的合作與共享并不是單方面由科普場館提供教育資料,而是相互的,通過場館和學校共同提供優質資源,提高活動的融合度和參與度。
在館校結合中,場館開展的科學教育活動應該是對學校知識的進一步延伸,并不是一味的學習原有的知識內容。所以在活動設計和開發中,需詳細了解學校的教學內容,保證活動的有效性,趣味性。如山西科技館機器與動力展廳中,一部分區域講述了人與電磁的發現及其實際應用,并通過真實實驗場景的模擬,激發了青少年學習興趣,從而深入的了解電磁知識內容,提升了自主學習效率。
再者,館校結合模式要求學校和場館進行合作,并不單單是科普館為學校提供相應的科技教育活動、對此,學校需要將自身具有的獨特資源引進科普館中,如專業的教師力量、獨特的教學內容,以實現新型資源的實施共享,加強科普館與學校之間銜接的有效性,更好的促進科學教育活動的開展。
(三)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擴展活動受眾度
館校結合活動的評價體系應該是一個較為系統性的內容,需要貫穿在活動開展的整個過程中,這樣才能保證評價的準確性、可靠性,為后期的改進和提升提供支持。在評價體系構建中,除了要對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進行客觀評價外,還需對學生參與的情況以及參與過程實行總結性評價,這樣才能起到激勵作用,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
在新時期發展背景下,為了實現我國各項戰略目標,完善我國建設水平,有必要加強人員培訓教育工作。科普場館館校結合項目的落實,為中小學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解決了傳統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促進了學生全面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同時通過館校結合活動的開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科技教育實踐的平臺,讓學生在動手實驗中不斷了解知識真諦,實現知識探索,增長科技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方法,以此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以及思想境界,為我國發展帶來更多原動力。
四、結語
總之,科普場館館校結合項目的推廣和落實,為我國教育工作帶來的新的引導方向,也為科技教育提供了更多優質平臺。希望各部門、機構加大對其的重視度,不斷完善相關機制,選擇合適的組織教育模式,進而促進館校結合作用的充分發揮,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大步向前。
【參考文獻】
[1]王康友,全球科學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館校結合[M].科學普及出版社,2015
[2]唐穎.科普場館開展“館校結合”活動淺析[J].科協論壇,2017(9)
[3]吳瑛.中加兩國科普場館“館校結合”工作機制的思考[J].科協論壇,2016(10)
[4]劉媛岑.館校結合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設計思路與策略——以金蘋果錦城第一中學北京研學組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18
[5]陳曉君.館校合作進行科學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科技視界,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