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欽浩 黃弘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民的體質健康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馬拉松在參賽人數、賽事場數還是賽事種類都如火如荼的發展,在馬拉松熱現象的背景下,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如賽事組織混亂、參賽運動員的安全問題、馬拉松文化淺薄等等,這一系列問題值得我們思考。該文運用文獻資料法、統計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我國近五年馬拉松賽事的發展進行分析和研究,指出我國馬拉松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并且根據當前馬拉松比賽所暴露的問題,給予反思與建議。
關鍵詞:馬拉松? 冷思考? 發展? 問題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3(c)-0227-02
現如今,人們開始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提升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馬拉松憑借其開放性、包容性、極具挑戰性和時尚的特點逐漸成為人們追捧的運動賽事,在大多數人看來,完成全馬不僅是對自己的一種身體極限挑戰,更是一種炫耀方式。近年來不斷增加的馬拉松事故使得我們不得不正視起“馬拉松熱”所存在的弊端,缺乏專業的馬拉松指導人才、管理條例不完善、大部分參賽者專業知識薄弱等都是“馬拉松熱”現象下需迫切解決的問題。
1? 我國馬拉松的“熱現象”
1.1 我國馬拉松“井噴式”發展
2014年10月,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指出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豐富體育賽事活動[1]。馬拉松作為一項參賽選手多、門檻低、覆蓋面廣的運動賽事, 將傳統的競技體育和大眾健身完美的結合起來, 受到了廣大跑步健身愛好者的熱捧。在2014年中國田徑協會再度放松對馬拉松賽事的政策要求,使得越來越多的城市爭相舉辦馬拉松比賽,我國馬拉松的舉辦場次和參賽人數不斷創歷史新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參加馬拉松運動。與此同時,馬拉松舉辦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不同人群對于馬拉松運動的需求。
1.2 我國近五年馬拉松場次的數量
從表1數據顯示:我國馬拉松賽事的場次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2017年,中國各類規模馬拉松賽事場次達到1102場,而2013年僅為39場,2016年為328場,5年間賽事總量翻了接近30倍之多,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20%。
1.3 我國近五年馬拉松比賽的參賽人數
由表2顯示,2017年的1102場賽事達到498萬的參賽人次再創新高,比2016年的280萬增長了77.9%,是2013年的參賽人數的近8倍,從參賽總人數及增長速率來看,接近五百萬的參賽者數量足以說明馬拉松熱現象的實際情況。
2? “熱現象”存在的問題
2.1 賽事管理機制不明確,組織混亂
馬拉松運動參與人群年齡跨度較大,例如最近某公司西安舉辦的一場兒童“馬拉松”,在比賽開始僅僅一分鐘后,出現了隊伍混亂,擁擠碰撞導致部分兒童摔倒,險些造成踩踏事件,原由于賽事主辦方沒有向相關部門進行報備,比賽現場沒有相關的應急預案,導致比賽場混亂,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2.2 參賽選手存在健康風險
隨著馬拉松運動的不斷深入,也出現了多起馬拉松猝死事故:2018年昆明普寧馬拉松上,在距終點兩公里處一位參賽選手不幸倒地猝死;2018紹興國際馬拉松上,一選手暈倒兩次接受心肺復蘇后仍執意繼續比賽,最終被阻攔等等。這些事件既應該為馬拉松賽事的舉辦者敲響警鐘,另一方面也應該作為馬拉松運動中不可以避免的風險控制,納入到馬拉松運動保障中去[2]。
2.3 賽事缺乏文化底蘊
近年來,隨著馬拉松比賽井噴式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這項運動中來,但由于短時間內的快速發展,導致比賽前中后的種種亂象橫生,譬如:亂扔垃圾、馬路擁堵、炫耀裝備、集體抄近道、替跑甚至出現“尿紅墻”等負面新聞,嚴重影響我國馬拉松賽事形象。這些問題從表現上來看,可能之折射出一些參賽選手自身素質不高,其實在深層次上反映了我國馬拉松賽事缺乏文化底蘊。
在國外,比如著名的波士頓馬拉松,自1897年開始,至今已經舉辦了120屆,它的獨特文化深入人心:悠久的歷史積淀、經典的藍黃配色獎牌、參賽選手必須達到與年齡、性別相應成績要求、限量版的周邊產品等等使每一位參加波士頓馬拉松的選手將其視為“跑者朝圣”,德國柏林馬拉松賽在每年9月舉辦,它擁有非常高效率的馬拉松賽事組織委員會以及最引以為傲的具有群眾性和大眾性的馬拉松運動[3]。相比于國外,馬拉松發展時間短、文化積淀不足低成為我國馬拉松運動開展的絆腳石。
3? 我國馬拉松熱現象的冷思考
3.1 發展歷程短
1981年9月,首屆北京國際馬拉松賽成功舉辦,短短38年的時間,馬拉松在我國開始了井噴式的發展,馬拉松憑借其開放性、包容性、極具挑戰性和時尚的特點逐漸成為人們追捧的運動賽事,尤其近幾年,更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由于歷史短暫,出現了全盤照搬國外的馬拉松運營管理模式的情況,導致了賽事組織經驗不足、宣傳力度不夠、志愿者服務質量低等問題。
3.2 救援體系缺失
在眾多馬拉松賽事中,傷亡事件頻頻發生,這無疑會給運動員、社會、賽事甚至國家造成不良影響。專業急救體系缺失是我國馬拉松救援體系最大的問題,梁國力提到專業救援體系不僅僅意味著配備專業的救援人員和專業的救援設備,而應該是一個涵蓋救援主體、救援方案、救援措施、救援周期等在內的多元化的體系性存在[4]。
3.3 馬拉松文化缺失
我國馬拉松“熱現象”背后源于精神缺失。馬拉松文化是支撐馬拉松賽事發展的動力,放眼馬拉松“六大滿貫”,無不擁有自己的優良文化。馬拉松一直秉持著公平公正、堅持不懈的理念做賽事,但卻出現替跑、抄近道等等不良現象,參賽選手仍缺失一種公平競爭意識;另一方面從各城市馬拉松比賽的主題口號可以看出城市當地文化特色對馬拉松文化具有深刻影響,如:鄭開國際馬拉松賽的主題品牌口號為“逐夢十二載,樂跑在鄭開”;太原馬拉松的口號是“清涼太原城,激情馬拉松”等。
4? 建議
(1)總體來說,我國馬拉松處于迅速發展階段,賽事舉辦方的組織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此基礎上,主辦方應不斷學習其他成功案例,積累組織管理經驗,對于外來馬拉松文化應結合地區特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政府應加強宣傳,引進專業人才,進一步完善馬拉松賽事組織管理,打造一個安全、親民、有特色的品牌賽事組織。
(2)首先,對于參賽者來說,不要盲目跟從這一熱現象,應認真審視自身條件進行參賽,更不要為了炫耀心理而忽視自身健康,可以根據身體狀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訓練,選擇適合自己的跑步距離。其次,主辦方應制定完整的專業救援方案,包括配備專業救護人員以及相關的救援設施等,只有做到賽前預防,賽中監控和賽后觀察,讓受傷者及時得到救護,才能控制整個比賽的傷病率。最后,只有保證參賽選手的健康問題,才能使馬拉松賽事更好的發展下去。
(3)在“馬拉松熱”背景下,其文化建設卻被大眾忽視,但恰恰馬拉松賽事文化決定了馬拉松是否能在我國更長遠的發展。第一,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做好宣傳和普及工作,讓市民從精神上真正意識到馬拉松運動的意義和價值所在,推動奧林匹克精神的傳遞,最終達到一個人人自覺參與的效果。第二,主辦方應結合城市文化特色設計賽道,在保證比賽順利進行,人員安全的基礎上,盡可能做到人性化地建立一系列與馬拉松相關的特色服務。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EB/OL].[2016-09-25](2014-10-20).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2] 覃雪芹.中國城市馬拉松熱的冷思考——基于城市馬拉松賽事組織價值實現[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1):35-41.
[3] 文超.中國田徑運動百年[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
[4] 梁國力.我國城市馬拉松賽事問題審視及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17(4):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