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說起精神科醫生,人們常常會賦予“詭異”或“神秘”的定義,認為他們要么就是喜歡用某些神秘的技術探究別人內心的秘密,要么就是成天被“精神垃圾”、負面情緒污染著,甚至自己也都癡傻瘋癲的有問題了。有人稱精神科的工作是一項“高危職業”,有些人開始對精神科醫生敬而遠之,有人甚至開啟了“冷嘲熱諷”的模式:你們精神科醫生,本來就是別人的“垃圾桶”,壓力大點有什么關系,你們自己肯定會調節,再說了,如果連你自己都不會調節,你還怎么給別人看病呢?你還怎么去幫助別人呢?
殊不知,在當下日益復雜的醫療環境中,醫學本身就有著巨大的挑戰性。與普通醫生相比,精神科醫生可能會面臨更多的壓力,例如:精神障礙患者在病態思維下易沖動傷人、自傷自殺率高、治療依從性差,精神科臨床工作繁重、瑣碎、人手少而工作量大,再加上受傳統文化形成的社會偏見和歧視、大眾的觀念及對精神健康服務的過高要求等等。作為精神科醫生,我們感到“壓力山大”。
那作為精神科醫生,該如何減壓,以保證我們的精神健康呢?
首先,我們呼吁社會大眾提高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呼吁社會和媒體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加大宣傳力度,普及精神衛生知識,促進大眾對精神疾病的了解,消除對精神病患者及精神科醫師的偏見和歧視,從而改善精神科醫生的工作環境,提高其社會地位和職業滿意度。
其次,我們呼吁醫院改進工作模式和管理制度。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性質,實行人性化的管理,而不僅僅以經濟效益來衡量醫生的業績和能力,注重醫院文化的發展,提供咨詢指導,積極組織各種活動,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團體訓練、壓力管理培訓等幫助醫生疏解壓力,豐富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當然,這些只是外部因素,作為精神科醫生我們更多地還是應關注自己能控制的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自我減壓和調節。
1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工作,做到快樂地工作。要明白,我們是人類心靈的白衣天使,我們認真積極地對待我們的工作、培養我們的醫學使命感,在工作中努力學習并運用自身掌握的專業知識,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高醫療質量,我們同樣也可以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2提高對情緒的控制,用合理的方式和方法宣泄不良情緒。當感覺情緒不好、有壓力時,不要忘了“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哭或者大喊能讓壓抑的情緒情感抒發出來。哭過喊過之后要靜下心來弄清楚到底是什么給我們帶來了壓力,是否是我們的期望或目標與現實之間存在過大差距。不妨可以將這些壓力的原因、我們的想法、情緒都一一寫下來,找到真正給我們帶來壓力的原因,然后統籌安排,個個擊破,這樣我們的壓力也就一掃而光了。
3學會及時溝通、及時求助、積極調整。當我們感覺有壓力時,不妨試著與家人、朋友或同事聊聊,也許我們覺得艱難困苦的事情在他們看來并不困難,同時,還可以積極參加一些類似正念、團體減壓等活動,在團體里尋找認同和歸屬感,他們會理解你、支持你,可能還會給你一些切實的建議,或許當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時,就不再感覺那么“壓力山大”。
4適時放松、給自己身心放個假。在工作之余,多培養興趣愛好,可以聽聽音樂、看個大片轉移一下注意力,或者散散步、做做瑜珈、健身、游泳等運動,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外出旅游,和大自然來一次親密接觸,置身于藍天白云、青山綠水之間,當整個身心都放松了,你會驚喜地發現壓力早就悄悄退場了。
我們是精神科醫生,我們以這個職業為榮,我們愿意用我們的專業知識和同理心對待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當您閱讀了這篇文章,并愿意講給身邊的人時,我想我們就不用生活在那么巨大的壓力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