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小麗 許樹坪
人間四月,木蘭溪畔,一道道春意盎然的生態綠帶,一大批親水景觀和濱水空間,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木蘭溪展現給世人水清、岸綠、景美、宜居的新面貌。
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發源地。今年恰逢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木蘭溪一期防洪工程開工義務勞動20周年,也是木蘭溪綜合治理20周年。20年來,木蘭溪全流域系統治理成效卓著,實現了“變害為利,造福人民”,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范例。不久前,全國黨刊全媒體增強“四力”教育實踐活動走進莆田,深入探訪調研木蘭溪全流域綜合治理經驗,學習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刻內涵和生動實踐。
1999年10月中旬,第14號超強臺風過境,暴雨猛漲,木蘭溪轉瞬成災。一夜之間,全流域倒塌房屋近6萬間、被淹農田45萬畝,近3萬名群眾轉宿他居、2萬名學生被迫停課……回憶起當年的受災情景,莆田市城廂區霞林街道下黃村村民仍然歷歷在目:“村里受海水和洪水雙重夾擊,齊腰深的洪水一天一夜才退去。村里土木結構的房屋嘩啦啦倒塌了大半,像放鞭炮的聲音一樣。”
災情牽動了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習近平同志的心,他第一時間來到莆田,走村入戶慰問受災群眾。在木蘭溪決口的荔城區張鎮村一帶,面對當地干部群眾,他語氣十分凝重地說:“是考慮徹底根治木蘭溪水患的時候了!”
木蘭溪是福建“五江一溪”重要流域之一,發源于戴云山脈南側仙游縣西苑鄉,天然落差784米,干流總長105公里,由西北向東南流經莆田18個鄉鎮,流域面積1732平方公里。蘭溪水滋養著莆田人民,也孕育了莆田獨特而燦爛的地域文化。同時,木蘭溪流域雨量充沛,水位季節變化大,下游河段地勢平坦低洼,河道迂回曲折,河床狹窄,洪澇災害頻繁。長久以來,木蘭溪沿岸人民深受水患之苦;治水歷史中,古人前仆后繼,也不乏悲壯慷慨篇章。
其中,在木蘭溪距入海口25.8公里處,有一座長200多米、形如巨大的石頭鋼琴的古堰木蘭陂,正是莆田人千百年來治水的見證。木蘭陂始建于北宋年間,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它橫截溪流,拒海水于陂下,引溪水灌溉農田,歷經后世修整,至今仍發揮著攔洪、擋潮、蓄水、灌溉等綜合功能。
木蘭陂展現了古人治水的決心和智慧,也推動了莆田經濟文化的發展,卻沒能根治洪水的侵擾。據1952年至1990年近40年的資料統計,木蘭溪平均每10年發生一次大洪水,每4年發生一次中洪水,小災幾乎年年有。洪水的陰影,深刻影響著興化平原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早在1957年,國家水利部開始規劃整體治理木蘭溪,歷經四十多年進行五次規劃、兩次可行性研究,但由于其軟基河道、彎度巨大、沖刷劇烈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項目均未能如期開工,莆田成為福建唯一的洪水不設防城市。
如何才能解決好治理水患的技術難題,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科學治水”,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態保護;既要實現水安全,也要實現綜合治理。1999年4月,為了破解“豆腐上筑堤”和軟土抗沖刷的世界級難題,他邀請國內權威水利專家竇國仁在南京水科院建立起國內首個“軟基河道筑堤”物理模型,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同步進行,最終提出了全國首例采用“軟體排筑堤”的技術。
1999年12月14日,習近平同志再次來到木蘭溪,奔赴張鎮村試驗段調研試驗結果,確定成果可行,已具備開工條件。
同年12月27日,木蘭溪下游一期試驗段張鎮段防洪工程建設開工,習近平同志將當年全省冬春水利義務勞動安排在此,并與當地干部群眾、駐軍官兵6000多人一道參加了義務勞動。習近平同志在現場說:“今天是木蘭溪下游防洪工程開工的一天,我們來這里參加勞動,目的是推動整個冬春修水利掀起一個高潮,支持木蘭溪改造工程的建設,使木蘭溪今后變害為利、造福人民。”
由此,木蘭溪綜合治理工程全面展開。歷經20年,六屆莆田市委和市政府班子牢記囑托,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不斷深化拓展木蘭溪治理內容。近年來,從水上到陸上,從下游到上游,從干流到支流,木蘭溪治理堅持安全生態相結合、控源活水相結合、景觀和文化相結合,開啟了全流域、系統性治理的新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參加木蘭溪治理的勞動點
截至目前,木蘭溪防洪工程及生態治理累計投入近50億元,50年一遇標準防洪堤段總長37.4公里,占下游河段七成以上。“2016年,一場和1999年一樣規模的超強臺風暴雨襲來,擁有堅固堤防的木蘭溪并沒有再次泛濫。下游20多萬平原和70多個行政村近百萬人口因此不再受水患困擾。”莆田市市長李建輝說。經過長期綜合治理,莆田從“福建省內唯一一個洪水不設防的城市”,躍升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2017年,木蘭溪獲評全國十大“最美家鄉河”。
站在玉湖堤岸,微風拂過,湖草搖曳,成群的白鷺時飛時棲。玉湖邊,青少年宮、科技館和圖書館,從西到東一字排開。玉湖片區內,學校、醫療衛生、商場、體育活動場所等各類公共配套設施一應俱全,不少過去飽受水患之苦的村民,正陸續喬遷至此。玉湖新城已然成為木蘭溪治理的一張靚麗名片。
木蘭溪治理的另一個技術難題是“裁彎取直”。為了讓“裁彎取直’對自然生態影響減到最小,采取了‘改道不改水’的方式,將原始河道水面最大限度保留,形成城市內湖。2003年,木蘭溪“裁彎取直”工程完成,原來16公里的行洪河道裁直為8.7公里,縮短了7.3公里。改造后的舊河道被保留了下來。莆田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木蘭溪舊河道的保護和利用,2010年,提出玉湖片區改造計劃,以“裁彎取直”后保留的木蘭溪舊河道為中心,規劃用地6768畝,開發建設玉湖新城。2015年6月,充分利用木蘭溪舊河道,開挖形成人工湖——玉湖,作為景觀及蓄洪區,湖心水域面積800多畝,蓄洪區建設近期按30年一遇防洪標準,遠期按50年一遇防洪標準進行設計。玉湖湖心結合周邊的公共綠地,將打造成玉湖新城的中心公園。這樣,不僅有效增加和提升了莆田城區水域面積和蓄洪能力,而且豐富了城市生態內涵。

千年古堰木蘭陂

晨 霧
木蘭溪在仙游境內干流總長65公里,占河流總長的60%。傍晚,采訪團一行走在木蘭溪上游仙游縣城關河堤旁的綠道上,看到茶余飯后來此休閑的人群熙熙攘攘。當地負責人介紹,作為木蘭溪上游,近年來,仙游縣大力建設防洪生態景觀工程,從單純防洪提升為防洪、生態和景觀綜合推進。木蘭溪仙游段防洪生態工程計劃總投資21億元,于2020年全面完成建設任務。屆時,仙游縣不僅整體抗洪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且重塑生態河岸,配套建設景觀工程,木蘭溪將成為仙游百萬人民親近自然、休閑娛樂的中心場所。
“木蘭溪治理,單單只治理一條河流沒有用,要全流域綜合治理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李建輝市長告訴采訪團。位于莆田市發展核心區的生態綠心,被多個主要的城市功能組團環抱,是國內鮮見的位于主城區的城市次生濕地。木蘭溪從綠心中間穿流而過,流經莆田城區便形成南北洋水系,內部水網密度不遜于江南水鄉,河道與百年荔枝林帶構成莆田獨有的“荔林水鄉”景觀特色。生態綠心目前未進行大規模開發,在這里,農田、村莊、水系互相鑲嵌著,構成綠心的基本面貌。
隨著《莆田市城市總體規劃》與《莆田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等文件出臺,2011年,莆田市開始進行生態綠心保護修復工作,先后開展綬溪公園、中心城區荔枝林帶、城涵河道園林景觀及防洪改造工程等項目建設。其中,因保留著近萬株荔枝而被譽為“城市綠肺”的綬溪公園,位于木蘭溪五大支流之一的延壽溪畔,是木蘭溪流域綜合治理的重點項目,也是城市綠心規劃開發建設的重點項目。得益于木蘭溪防洪治理工程,延壽溪流域實現水位穩定可控,兩岸生態體系得以恢復發展。綬溪公園總面積約3870畝,以“保護綠水清山、留住鄉愁”為規劃建設理念,目前已完成近三分之一的建設,未來將拓展公園面積,建成“山、林、水、湖、田、城”共同示范區,融入文化旅游,植入非遺產業,打造成“最生態、最傳統、最時尚”的城市客廳和莆田特色的“綠心之冠”。
“木蘭溪流域上游構筑保護、治理、修復、法規四道防線,下游連通河湖水系,保護生態濕地,建設生態綠心。”莆田市委書記林寶金說,木蘭溪治理將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實現“一泓清水惠民生”。

玉湖新城

延壽古橋
清清木蘭溪,悠悠母親河。20年來,在習近平同志主導擘畫、多次推動下,歷屆莆田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接力治理,不僅解決了防洪的難題,還將水生態、水經濟、水文化的建設都納入全流域治理體系中。自治理以來,木蘭溪已經超過了10年沒有發生過重大洪澇災害,縣級以上城區防洪100%達標。生態治理推動城市開啟沿溪跨溪、東拓南進新時代,近年來莆田形成工藝美術、鞋業、電子信息技術等十大新產業,人均GDP增加近3萬元,真正實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囑托。木蘭溪的“蝶變”,生動詮釋了習近平的生態文明思想,也為建設美麗中國和山西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生動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