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昌明

摘 要:隨著國內交通事業的發展,道路網的綠化建設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道路兩側造林綠化,不僅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空氣質量,增強交通的舒適性,而且可以加快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本文將探究構建道路兩側造林綠化技術的框架。
關鍵詞:道路;造林綠化;技術;框架
現代工商業建立在發達的道路交通基礎之上。最近三十年來,我國進行了世界交通史上罕見的大規模道路建設。據統計:一九九〇年全國公路總里程為102.83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總長只有500公里),二〇一六年全國公路總里程增長至469.63萬公里,增長超過4.5倍(其中高速公路總長度增長超過262倍,達到13.1萬公里,高居世界第一)。國內道路網的發展,不僅解決了大量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而且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繁榮,拉動了瀝青、混凝土等下游產業的發展。道路兩側造林綠化問題也被提上議事日程,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
一、道路兩側造林綠化是道路網建設必不可少的部分
道路兩側造林綠化由來已久:據史書記載,早在西周時期,自古都鎬京至洛陽,道路兩側就種植著“列樹”,方便行人納蔭休憩(不得不提上一筆的是,《周禮》非常注重人與環境協調發展)。近代工業化,尤其是現代汽車工業興起后,公路交通隨之蓬勃發展起來,人們砍伐森林,征用耕地,改變地形地貌,敷設高等級公路,駕駛小汽車飛馳在一眼看不到盡頭的道路上,卻也破壞了自己的生態環境,阻礙了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據專家研究: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的原始森林相繼滅絕,歐洲大陸出現了罕見的生物物種大滅絕,美國更是刮起了鋪天蓋地的“黑風暴”)。——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意識到:道路綠化,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道路網建設,不能以犧牲、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環保主義日漸興起,而道路網綠化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表1)。
道路兩側造林綠化,不僅可以美化交通環境,緩解長時間駕車后產生的視覺疲勞;而且可以凈化空氣(汽車尾氣中含有懸浮顆粒物、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鉛、硫氧化合物等有害成分,而樹木則可以吸附有害物質)、遮蔭降溫(有關部門曾進行現場檢測,發現處在樹蔭下的道路地表溫度相較于太陽直射的道路地表溫度,降溫3~6℃,非常有利于延長瀝青的壽命),降低噪音(行道樹可以吸收26~43分貝的噪音),防范水害(行道樹可以大量吸收水分,保護路基不受雨水侵蝕)。
二、國內道路兩側造林綠化的困難之處
1.綠化帶長,管理、養護難度大
我國幅員廣闊,道路往往較長:道路長度短則幾公里,長則超過一千公里(318國道甚至超過5400公里),因而道路兩側造林綠化帶的長度亦成正比增長。同一條道路,可能要穿越氣候、雨水、日照、土質不同的各個地方(甚至幾個省份),因此,管理、養護路側樹木的難度相當大。
2.立地條件差
道路建設必須破壞原有的土層結構(只是破壞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若地基屬于含水量較大的軟土,還要填充大量的骨料改變原有的土層。為保證路基的穩定性,施工單位往往選用不易壓縮、透水性高、摩擦系數大的碎石、巖渣或沙土、黏土作路基填料。因此,道路兩側很難找到富含水分、營養、有利于樹木生長的腐殖土、肥黏土。一些道路的兩側甚至還有施工后遺留的瀝青、石灰,垃圾、沙石,不利于樹木生長。路基壓實度過高,還會導致道路兩側土壤緊實,破壞土壤通氣,不利于樹木根系生長。
3.空氣污染嚴重
雖然樹木具有吸收汽車尾氣、凈化空氣的能力,但道路兩側樹木生長的速度遠遠追不上汽車生產的速度。據統計,一九八八年全國民用汽車數量在500萬輛左右,二〇一七年則增長到接近21000萬輛。每年兩億輛汽車奔馳在道路上,不僅消耗了大量的氧氣,而且排放的尾氣也遠遠超過了樹木的凈化能力,導致行道樹生長不良、枯死(312國道則發生過1900棵法國梧桐集體死亡的事件)。
三、道路兩側造林綠化技術框架構建
1.選擇樹種
鑒于道路兩側尾氣污染嚴重、立地條件差、地下水水位較低,因此,應當選擇生命力頑強、適應性強、耐干旱、耐瘠薄、抗病能力強、管理簡便的樹種作行道樹。在選擇樹種時,還應兼顧行道樹的觀賞性。——許多樹種都符合上述要求:榔榆樹形優美,樹姿可高達25米,樹皮斑駁,可在石灰性、酸性、中性土壤中生長,榔榆還可有效對抗有毒氣體、煙塵;櫸樹不僅樹形優美,冠大蔭濃,高大雄偉(可高達30米),而且耐煙塵、抗污染(日本埼玉新都心2000年落成櫸樹廣場);楓香耐干旱瘠薄,對有毒氣體抗性強,壽命較長,觀賞價值高;此外,還可選擇高山榕、含笑、桂花、玉蘭、日本早櫻等樹種作行道樹。
2.綠化施工
營造行道樹,必須充分研究綠化路段的實際情況(包括降水、風、氣溫、日照時間、當地社會經濟狀況等等),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遵循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精心設計綠化方案。在設計方案時,必須注意兼顧點、線、面,盡可能實現道路綠化與周邊自然景觀相互協調(不僅不能破壞原始景觀,而且應盡量使道路綠化景觀有機地融入當地原始景觀)。進行綠化施工時,單個樹穴面積不應小于1.5×1.5米,行道樹主干預現場地下管線距離應大于1米。路基兩側宜栽種常綠灌木與花灌木,而不宜栽種喬木(喬木根系龐大,生長迅速,可能破壞路基);道路邊坡宜鋪設根系發達、耐瘠耐旱、吸水力強的草皮,還可栽種爬墻虎、常春藤以防止邊坡被侵蝕、風化。在道路立交區域,還可搭配常綠植物與花、草、觀景石,進行植物造景。
3.養護管理
行道樹栽種后,必須進行定期修剪,保持樹姿優美,降低樹木正面風壓,增強樹木抗風能力。在風暴來臨前,應對樹木進行加固。此外,還須定期補水補肥,增強樹木的抗病蟲害能力。
4.實例分析
303國道經過內蒙古開魯縣,2013年,當地政府啟動303國道兩側造林綠化工程。當地土壤分為堿土、草甸土(占總面積的47.15)、風沙土(占總面積的50.1%)、沼澤土;當地年均日照時間在三千小時左右,全年有效積溫在3101.5℃~3202℃之間。年均氣溫在5.7℃~6.4℃之間,每年有20~30天出現8級以上大風。開魯縣工業不發達,農牧業勞動力占人口的85%,森林覆蓋率超過25%。該項目造林綠化規模超過1396畝,該項目共分三個作業區,各作業區長度分別為15583米,12898米,19648米。
施工單位研究現場地貌、地下水位、土壤、植被后,選擇生長旺盛、杭性強的楊樹、新疆楊、銀中楊、金葉榆、沙地柏、景天、五角楓作樹種(胸徑均超過5厘米)。造林前,進行全面整地,挖穴規格為0.8×0.8×0.8米,株行距為2×3米;栽植楊樹時進行分層填土并踏實土層,栽種后隨即澆水。栽植后,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撫育管理,存活率超過80%。
四、結語
道路綠化建設,有利于保護原生態環境,并為居民出行打造綠色交通環境。營造行道樹,必須堅持全面、科學、合理的整體規劃,注重實效性,加強后期養護,從而達到長期綠化美化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夢瑤.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中的城市森林建設理念和措施[J].綠化與生活, 2018(10) :56-58.
[2]吳春紅,趙帥鵬,劉全全,任堅毅,張慶國.黃河三角洲地區工程造林模式——以東營市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為例[J]. 安徽農業科學 ,2018,46(11):84-87.
[3]趙燕,王蘊新,趙竟超.突出重點抓通道 提升形象靚窗口——河北省廊坊市通道綠化建設成效顯著[J]. 國土綠化, 2016(02):38-39.
[4].于幼軍.十年不懈植樹 綠化三晉大地——在全省六大造林綠化工程啟動會議上的講話[J]. 山西林業, 2006(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