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春
[提要] 時裝產業是制造業和創意產業融合度極高的產業,是一座城市獨特的文化風景,時裝產業結構的調整演化對城市的定位、功能和發展都有極大的影響。本文以紐約時裝產業結構變動軌跡為研究對象,總結紐約時裝由制造業過渡到創意產業的經驗,為成都市推動制造業與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時裝產業;制造業;創意產業;產業鏈
課題項目:四川省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課題(項目編號:WHCY2018B05)
中圖分類號:F407.86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4月18日
一、時裝產業是城市風格的載體
時尚,是指在特定時期內被崇尚的一種格調,涉及到人們的妝容、服飾、食物、行為、家居以及情感表達與思考方式,其中,服裝又是最典型載體。消費者通過引領時尚,緊跟潮流來強化自己與世界的緊密聯系,彰顯自己在智力、審美以及經濟實力等方面的優越感,鮮明地表達自己的價值宣言,并在茫茫人海中,辨認出與自己旗鼓相當、品味相投的行家里手,從而找到一種奇妙的群體歸屬感。
城市,是時尚展示臺,是一個創意場。它擁有密集的人群、擁擠的市場和暢達的活動交互網絡。時裝是城市中最跳躍、最生動的元素,它徘徊在一個個不斷變換陳列的櫥窗中,也停留在姑娘們裙裾翻飛、顧盼回眸的瞬間。每座城市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名字、悠久的故事和獨特的文化符號。
二、紐約時裝產業的成長與蛻變
(一)紐約時裝產業。世界公認的“時尚之都”有五個城市,分別是巴黎、米蘭、倫敦、紐約和東京。紐約,同另外四城相比,雖然進軍世界時裝之都起步要晚,歷史文化的積淀也顯得單薄,但時裝行業發展所需要的時尚人物、高消費人群、文化藝術氛圍、廣告宣傳理念與手段這些關鍵要素都是紐約這座號稱“世界之都”的城市所引以為自豪的特征?!都~約客》宣稱:“在紐約的街頭,每周都是時裝周?!睍r裝產業由多個環節組成,既包含傳統的制造部門,又涉及設計、銷售等服務部門,是勞動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的結合,包含的設計、生產和營銷過程。
(二)紐約時裝產業發展軌跡
1、勞動密集型的制衣作坊。1624年,荷蘭西印度公司只用幾塊布料和飾物將曼哈頓島從印第安原住民手里買下,改名為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英國人從荷蘭人手中奪下這座城市,改名為紐約。在沒有鐵路的時代,河流就是交通樞紐,處在哈德遜河入海口的小城,獲得了發展的先機。得益于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和大型蒸汽輪船的應用,從1820年至1920年,共有2,260萬移民在紐約港上岸,其中1,130萬人在紐約安家落戶。作為交通樞紐和貨物的集散地,紐約人可以很方便地接觸到大量原材料,同時把成品運往世界各地,廉價勞動力和便捷的運輸為服裝制造業奠定良好的基礎,再加上縫紉技術的迭代更新,尤其電動縫紉機的應用,讓紐約的服裝制造能力突飛猛進。但這個階段,林立的小作坊里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制作,高強度、長時間和低價值的勞作是當時紐約的制衣業最明顯特征,“血汗工廠”是當時最普遍的圖景。
2、擁有完備生產線的成衣總部。1920~1930年期間,紐約的服裝產業取得長足發展。美國各大城市也在快速步入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女性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轉變同樣推動服裝需求量的增長,服裝工廠的生產線更為完備,技術更新讓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大型的百貨商店到網狀連鎖店,零售業在一定范圍內的發展,使得顧客無論遠近,不論貧富,都能很快地選購到新的衣服,保持時尚周期性的循環。紐約本土的時尚雜志在更廣范圍內激起大眾對于服裝的興趣。服務于時尚攝影的時尚廣告在這些雜志中大量出現,為培育全美大眾消費市場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3、紐約設計確立時尚身份。紐約時裝業在國內蓬勃發展,但在國際上并沒有獲得一席之地,巴黎仍然是時尚界無可撼動的王者。不過機緣巧合,紐約憑借一個時裝周,一戰成名,確立了自己時尚界的身份。
二戰期間,納粹占領巴黎后,巴黎的時尚地位岌岌可危:一方面戰火頻仍讓原有的活動無法正常開展;另一方面大洋彼岸的美國媒體,宣布巴黎“時尚獨裁”的時代已經結束,紐約正成為新的時尚中心。《紐約太陽報》這樣寫道:“隨著巴黎的分崩離析,屬于我們的設計師將引領風尚?!?943年,在埃莉諾·蘭伯特的組織下,一場名為“媒體周”的展示會誕生了。這是紐約的第一個“時裝周”,也是全世界第一個“有組織的時裝周。”活動在皮埃爾酒店和廣場飯店兩處舉行,編輯與記者被邀請來觀看,給了美國設計師向全世界讀者展示自己的機會。在一些時尚學者看來,紐約時裝周的誕生,是紐約對巴黎“時裝暴政”的一次反戈——埃莉諾·蘭伯特的“媒體周”被看成是一次高明的公關行為,她的目的是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特別契機,將人們的時尚注意力從巴黎轉向紐約?!禫ogue》與《Harper's Bazaar》開始在雜志上寫出美國設計師的名字——在過去,他們的做法是將這些設計師統稱為“匿名”,美國風格被夸贊為時髦而簡潔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幫助美國塑造國際政治新形象,也讓紐約獲得時尚領域的新身份。70年代,青年人追求狂野自由的風格,運動休閑風格的服飾成了活力展示,大眾開始熱愛牛仔褲、夾克和拖鞋。這些,正是美國風格的經典代表,并在此后成為“美國范兒”的代表單品。
三、紐約時裝產業蛻變背后的規律總結
(一)時裝產業價值鏈的延伸。時裝產業的產業鏈主要包括三大環節:研發設計—加工生產—市場營銷。紐約時裝產業興起于制造部門,而后向產業鏈的兩端延伸,重視設計和營銷,完成制造業的鏈內升級。發展之初,產業集中在勞動力價格低廉、交通運輸便捷的地區。知識經濟時代來臨,使得剛性生產向柔性生產轉變,為降低交易成本、獲取隱性知識,產業在空間上形成柔性集聚,高價值部分的設計環節和營銷環節在紐約得到充分的培育與發展,“血汗工廠”升級為“時尚之都”,就是產業升級帶來的城市圖景的變化。
(二)時裝產業生產鏈環節的分離與遷移。隨著全球化分工的影響,產業的低端部分開始大規模地轉移至第三世界國家,個性化的生產和產業鏈的高端部分,產品設計、零售營銷等產業中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部分被保留在紐約。在完善的經濟體系中,存在兩種典型的生產活動,一種是高度程序化的生產,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知識經過編碼,可直接實現機械化,對勞動力技能需求低;這一部分生產活動,創造的價值較低,同時,由于是剛性知識,可復制性強,因此可以整體遷移出境,選擇成本低的區位進行大規模生產。紐約的服裝生產線大規模外包,尋求勞動力更為廉價、勞工技能嫻熟、產能更強大的加工工廠,如中國、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地。
(三)制造與服務融合升級。隨著消費者的需求更為多元、易變,大眾化、大規模制造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時裝制造企業必然走上更為柔性、更為靈活的生產之路,滿足個性化定制需求,制造與服務一體化發展,是時裝企業在未來成敗的關鍵。
紐約服裝街區內,設計師可以購買原材料,裁剪、縫制和展示服裝,并在當地商店銷售產品,創意與制造融合升級,是未來時裝制造業發展的大趨勢。可以想象一個場景,一位年輕的紐約時裝設計師靈感突至,設計了一件衣服,畫一個草圖,走到街對面的辦公室,迅速找到一位熟練的樣品制作師,幾天后,就可以找到一個氣質相符的模特在一個合適的秀場,展示給消費者,并極有可能在秀場之后,就被嗅覺靈敏的時尚買手買走。
四、紐約時裝產業發展經驗對成都的啟示
(一)發揮獨特文化優勢,助力時裝產業發展。成都,是古老和時尚融合的一座城市。無論是品牌集聚度、時尚引領度,還是時尚人才成功度、國際關注度,成都的時尚已經走在前列,時尚已經刻寫在成都這座城市的基因里,這是時裝產業可以蓬勃發展的沃土。
(二)發揮人才集聚效應,培育國際一流設計人才隊伍。成都是一座兼容并包,休閑愉悅的城市,成都樂觀輕松、豐富多彩的生活氛圍對世界各地的人才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對生活品質和文化氛圍要求較高的藝術設計類人才,他們在這里自在地生活,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華,并逐漸形成人才聚集,扎根成都,迸發強勁的藝術創造力和經濟推動力。
(三)制造業與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成都市是發展新經濟的前沿陣地,隨著城市經濟發展和功能屬性的轉變,拼資源、拼環境、拼勞動力的老路已經被拋棄,制造業與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是必然趨勢,輕制造,重設計,挖底蘊,創新品,發展成為“新時尚之都”。
主要參考文獻:
[1]孫瑩,汪明峰.紐約時尚產業的空間組織演化及其動力機制[J].世界地理研究,2014.3.
[2]王穎頔.時尚之都紐約的成功經驗及對北京的啟示[D].北京服裝學院碩士論文,2012.
[3]金晗.中國服裝業打造國際品牌的戰略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論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