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笑波
摘 要:馬克思在黑格爾國家觀的基礎上轉向對市民社會的探討,從對現實歷史的關注轉移到政治經濟學領域研究市民社會。馬克思在后期著述中,“市民社會”概念的應用明顯減少甚至消失。通過對“市民社會決定國家”“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資產階級社會”等理解的基礎上,探究市民社會對唯物史觀創建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市民社會;唯物史觀;理論意義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3-0028-02
市民社會理論在馬克思思想中作為一個閃光點受學界普遍關注,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探索之于唯物史觀創建的意義如何?學界通常認為前者是后者的出發點、始基,具有重要意義;但也有另外一種觀點:市民社會在馬克思哲學探索中最終被否定,歷史唯物主義與市民社會并無直接關聯。筆者通過閱讀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相關論著,并在眾多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馬克思的市民社會以及對唯物史觀創建的意義進行深入闡述。
一、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出場
黑格爾雖并不是最早提出市民社會的哲學家,但為馬克思關注市民社會思想提供直接的理論源頭。在《法哲學原理》中集中反映了他對于“市民社會”理論的認識,市民社會是不同于政治國家的存在,在他系統的法哲學體系中將二者分隔開。黑格爾的“市民社會”也曾受到馬克思的大力稱贊:“黑格爾把市民社會和政治社會的分離看作一種矛盾,這是他較深刻的地方?!盵1]57同時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是將人從家庭這個共同體中剝離再經過組合而形成的,這樣的組合受制于市場。在市民社會中,個人不僅能夠從市場中獲得自身所需的利益,同時不自覺地為共同產物而奮斗,這種抽象的社會聯系占據著市民社會的主要地位,市民社會是家庭發展演變的必然結果,而解決市民社會矛盾依賴于國家與法。
青年馬克思經歷了前期對黑格爾國家觀哲學的尊重到后期的猜疑與動搖。馬克思自1841年下半年開始在《萊茵報》工作,期間遭遇一系列令他作難的“物質困惑意見”問題迫使他再次陷入巨大的精神危機之中。青年馬克思把希望寄托于“國家與法”,深信各種社會問題的最終解決都要依賴于國家和法律的有效改革,但有關出版自由問題、林木盜竊法問題以及摩塞爾通訊反映葡萄農悲慘生活的問題迫使馬克思重新思考物質利益和理性國家、法律原則的對立問題,原來普遍的國家觀念根本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矛盾。
這一時期對現實問題的關注,馬克思把視線轉向市民社會。這是促使馬克思頭腦發生轉變的一個重要緣由。不僅如此,黑格爾在伯爾尼和耶拿時期通過研讀英國經濟學開啟了通達市民社會理論探究的道路,他對市民社會的思考不再閾限于哲學領域,被稱作是德國第一位承認經濟生活存在著自身的規律性的思想家[2]458。由此,激起馬克思對市民社會深入分析的興趣,認為對市民社會的領悟應當作為經濟學范疇理解。
因此,馬克思為何會擺脫黑格爾邏輯嚴密的國家觀哲學轉而研究“遺落在塵埃里”的市民社會?換言之,市民社會思想在馬克思哲學世界中正式出場是由于上述兩個方面的原因。
二、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探索
馬克思探求市民社會并非一蹴即至,在不斷的批判中一次次再認識。這一概念在馬克思繁博的著作中多次出現,雖在馬克思對資產階級社會強烈抨擊的《資本論》等后期作品中消失不見,但對市民社會的批判與反思在其思想中嘗鼎一臠。筆者認為,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認識可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43-1844年初,即摸索市民社會的最初時期。這一階段馬克思還無法明確市民社會的內在本質。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以下簡稱《批判》)中,馬克思在黑格爾的“市民社會”理論的基礎之上反證黑格爾的觀念,對“市民社會”和國家之間的關系進行頭腳倒置,指出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基礎。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認識還受到黑格爾限定,深受其國家與市民社會二元對立的影響,對市民社會的闡述也更多是從精神層面,因此不宜過分夸大其與唯物史觀之間的關系。正如馬克思而言,他“還沒有把市民社會同物質生產直接聯系起來考察。”[3]130隨后,在《德法年鑒》上發表了兩篇文章: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以下簡稱《問題》)認為市民社會以“實際需要、利己主義”作為原則,“實際需要、自私自利的神就是金錢?!盵4]194近代以來的政治革命,也就是資產階級的革命,消滅了市民社會中的政治性質,使國家與市民社會徹底分裂,但個體的人“都過著雙重生活——天國的生活和塵世的生活”[4]172即政治生活和市民社會的生活。相比于萊茵報時期,馬克思逐漸意識到鉆研市民社會就要深入現實生活中。其二是《〈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以下簡稱《導言》),馬克思在鉆研德國解放問題時認為,部分的純政治革命依賴于“市民社會的一部分解放自己”,而市民社會中能夠擔任起解放者地位的是“一個并非市民社會階級的市民社會階級。”[4]213
第二階段,是在馬克思唯物史觀形成過程中,特別是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兩部作品中對市民社會的概念進行明確的表述?!短峋V》在對費爾巴哈整體清算中表達了馬克思對于實踐觀點的重視,實踐是人的社會活動,是人區別于動物的能力;馬克思在《提綱》第十條說“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盵1]57此處并非市民社會是舊唯物主義的誕生地,馬克思對舊唯物主義的否定同時是對客體的、直觀的市民社會的否定,而把希望寄托于真正的共產主義,這里的人是在實踐基礎上,從事感性對象性活動的人。在《形態》中有一段經典描述,被眾多學者認為是對“市民社會”的明確界說:“在過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受生產力制約同時又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盵1]87同時,它被視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前身,特別是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馬克思好似對市民社會的態度發生旋轉性的改變,但此時的市民社會非彼時的市民社會。在此之前,馬克思認為市民社會的本質是客體的、直觀的;而此時更多是從“物質關系”層面考察的。
第三階段,在19世紀50年代,就是馬克思唯物史觀創建之后。出現了一個不容置疑的現象,特別是在《資本論》及其他手稿中,市民社會這一概念幾乎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馬克思對當時資產階級社會中社會矛盾的深入剖析與社會結構的邃密認識。從馬克思的思想發展過程分析,市民社會這一概念最終還是被他拋棄。在他看來,市民社會的本質就是資產階級社會,是要被批判與否定的存在,是實現真正的人類解放的阻礙因素。
三、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對于唯物史觀創建的理論意義
馬克思不僅僅終結了古典市民社會觀念,同時開啟了當代市民社會思想。不僅如此,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對于唯物史觀創建的意義也值得我們關注。
長期以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在一定意義上被抽象化為脫離現實的教條,其基本的框架來源于馬克思1859年創作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序言》。在學界有很多學者將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等同于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筆者認為這樣做有失偏頗,這種高度凝練的哲學原理闡述是無法體現馬克思創建唯物史觀的艱苦過程,但我們又不能否定這種抽象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為我們認識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提供了便捷之路。
面對馬克思市民社會思想與唯物史觀創建的意義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問題,我們不能簡簡單單的評定。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與其市民社會理論本質上不同,前者是通過一次次哲學革命得到的結論,而后者是馬克思在現實歷史、政治經濟學方面的生動表述。而且,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研究早于其新哲學的創建。那么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研究對唯物史觀的創建意義何在?筆者通過對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三個階段的認識及唯物史觀與市民社會的關系,經分析得到以下認識。
第一,馬克思早期對市民社會的認識更傾向于“私有財產”層面,盡管他顛倒了黑格爾的“國家決定市民社會”,但還不是馬克思創建唯物史觀理論中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確切地說,此時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論述還未表現出唯物史觀創建的雛形。因此,學界中有觀點認為馬克思在《批判》時期對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抨擊是唯物史觀創建的出發點,有些過分夸大了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最初認識。
第二,馬克思與之前德國哲學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始終關注的不是披著宗教外衣的神,而是社會中對立階級造成的種種不幸以及這種不幸背后的深層原因。在馬克思看來,市民社會與國家的分離并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類解放,政治解放并不意味著人類解放,在《導言》中馬克思把希望寄托于市民社會的貧民階級,但對這一階級的認識也只是從人類學方面而言的。盡管在《提綱》之后,看似市民社會重新得到了馬克思的青睞,但只是短暫一瞬,爾后,馬克思從政治經濟學出發對市民社會的內部矛盾進行深入批判與否定。也正是在對市民社會這一概念的認識發展中,馬克思看到了隱藏在市民社會背后的人,從“利己主義的個人”向“現實生活中的個人”的批判認識。
綜上所述,黑格爾法哲學為馬克思認識市民社會提供理論基礎,馬克思從現實生活轉向政治經濟領域剖析市民社會,透視市民社會的本質,而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批判同時是對資產階級社會的批判,要實現無產階級的翻身、勝利,就要讓市民社會徹底覆滅。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研究可以看作是馬克思擺脫舊哲學的動力因素,加速了黑格爾法哲學及費爾巴哈人本學在馬克思思想中的崩塌,也正是在探究市民社會過程中對現實的關懷為馬克思創建唯物史觀提供了條件。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理論的研究與唯物史觀的創建二者之間存在著共生關系,但這不是說馬克思研究市民社會必然催發唯物史觀的創建,但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創建離不開他的市民社會理論。正如韓立新教授所說:“如果說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是馬克思新世界觀誕生標志的話,那么掙脫黑格爾國家觀的囹圄轉而去關注現實的市民社會、從法哲學批判轉向國民經濟學批判則可以看成是馬克思走向成熟的出發點?!盵5]59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匈]盧卡奇.青年黑格爾[M].蘇黎世,1948.
[3]李光燦,呂世倫.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韓立新.《巴黎手稿》研究——馬克思思想的轉折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