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霞麗 陳倩 馬雙雙
摘 要:數字化時代下,大學生在學習階段易受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中各類思潮涌現,各類思潮的傳播方式已不再拘泥于傳統的“言傳身教”,而是方式多樣、內容混雜、傳播速度快,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下引導大學生樹立理性消費觀和正確世界觀變得尤為重要。本文探討大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消費主義的實質,進而分析其如何影響大學生,并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校園文化、媒體三方面找到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消費主義;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3-0170-03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促使消費主義加重了大眾情緒的擴散,泡沫的幻影持續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其消費理念已經讓人們沉迷于追求奢侈品牌的“購買欲”。這樣的消費方式更多地被冠以“特立獨行”和“新潮”的帽子。消費者漸漸開始看中商品的符號價值,并在無意識中影響消費者的決定,進而刺激消費欲望。尤其是年輕人極容易受到影響。
一、新媒體時代下消費主義思潮傳播的時代背景及其實質
(一)大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
1.大學生正處于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
今天的大學生以95后為主,從小生活在電子產品充斥的時代,尤其是互聯網的迅速普及,手機的更新換代日益迅速,手機銀行、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的出現,使我們的消費更加便利。如今,我們處于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面對著許多良莠不齊的信息,其中有利有弊,使我們的消費觀念多元化、消費行為個性化。顯然,大學生市場作為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其消費狀況已成為現代社會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在新媒體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成為“負翁”“月光族”“剁手黨”等隨著網絡不斷發展而產生的新興團體。那么,在新的消費環境下,大學生的這些消費行為會呈現出什么樣的結果呢?這是我們所要探尋的。
2.大學生正處于深化改革的進程之中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教育是我們國家的基礎,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改革對教育尤其是高校尤為重要,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在教育上的支出逐漸增加,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高校改革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高等教育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所以對高校的改革仍在繼續。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同志在與北京大學師生代表的座談會上明確表示:“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雙一流”是我們新的目標,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要適應時代潮流,適應深化改革的進程。
(二)新媒體時代下消費主義思潮的實質
消費主義加速了大眾媒體和時尚催化的增長,其消費理念已經讓人們沉迷于追求奢侈品牌的“購買欲”。消費者漸漸開始看中商品的符號價值,并在無意識中影響消費者的決定,進而刺激消費欲望。
消費思潮呈現為一種欠缺批判性思維的無度消費,鼓吹煽動消費者的消費熱情、激起公眾的購買欲望。正是消費主義思潮的這種運用語境,才導致了大眾的消費不是停留在滿足“物質所需”的層面,而是不停地追尋無法完全得到滿足的精神需求——“欲望”。作為消費品,其功能發生了本質變化,顯現為一種完全的理想主義化,既沒有節制,也沒有終結,這與商品的“使用價值”漸行漸遠。消費已不是目的轉換,而只是滿足欲望、追求新潮的手段。
消費主義思潮認為人類的幸福和消費商品的數量和級別是正相關關系。從這種角度出發,年均消費10萬元的人沒有年均消費100萬元的人快樂。其次,消費數量多才民主,也就是說所有商品都在平等的基礎上對所有不同階層的人開放,這就使大眾產生一種錯覺,即認為只有在消費過程中才能擺脫生產過程中的壓抑狀態,成為自己的主人,并把社會是否民主的標志看作是消費的多少,消費越多就越民主。最后,在消費主義看來,消費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經濟的持續提升取決于消費的不斷增多,消費者購買得越多,經濟的發展越迅速,反之經濟將停滯不前。
二、新媒體時代下消費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一)影響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受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一些大學生的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間的距離漸行漸遠。他們認為生命的目的和意義是獲得心理和身體上的滿足,認為信仰、德性等精神層面的追求都是空幻的,生命的價值是通過物質財富的數量來衡量的。他們注重利益,貪求功名,有些甚至提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艱苦奮斗”的精神過時了。這種錯誤觀念的傳播必然會導致大學生摒棄優良傳統,甚至以奢侈浪費為榮,從而不利于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也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二)造成了大學生的冷漠心理以及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一部分大學生受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以享有物質財富、追求感官幸福為其人生的終極奮斗目標,完全陷入到物質享受和追求之中,因此缺乏對自然災害、社會災難的同情,缺乏對自然世界和生態環境的親密接觸,缺乏對民族、國家命運的關注,缺乏對人類意義、生命價值的最終思考。這種自滿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對社會和民族深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變得淡然。一些大學生在錯誤價值觀即花錢就理應享受各種服務的指引下,對服務人員不尊重,對社會的弱者沒有絲毫的憐憫之心,他們認為這個社會的規則是弱肉強食,這是一種多么可怕的冷漠心理。一如弗洛姆(Erich Fromm)所說:“它使消費者忘記了在他自己的國家和更貧窮的國家中還有許多衣食不濟的人,他所浪費的東西對這些人就可能是最珍貴的東西;總之,我們浪費的習慣表明,我們幼稚地無視人類生活的現實,無視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經濟斗爭。”
(三)弱化了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和傳統美德的認同
作為西方社會思潮的一種,消費主義思潮不僅宣揚西方消費主義文化的消費娛樂性,西方的特定倫理價值取向和政治意識也得到極力倡導,這一定程度上弱化和消解了思想單純的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以及對中華傳統美德的認同。比如有些大學生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和占有越發熱衷,致使其形成與如今主流價值觀完全相悖的將滿足個人欲望放在首要地位的價值觀,輕視理想追求注重物質享受,輕視奉獻精神注重金錢價值,不愿付出一味注重等價交換等。而且在一次性消費、享樂消費、符號價值消費等成為主流的浪潮中,一直以來為中華民族所歌頌的優秀傳統美德如吃苦耐勞、勤儉節儉、艱苦奮斗等,被深受消費主義思潮影響的大學生無情地拋棄。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節儉、重義、節欲的消費文化被消費主義所推崇的享樂、自私、奢侈的消費觀沖擊著。
(四)造成了大學生的消費異化和精神貧血現象
事實上,消費主義提倡的生活觀念與人性本身追求的精神世界,以及對“物”的束縛的擺脫的精神需求是背道而馳的。它極力鼓吹人們在消費中找到生命的真諦,大肆宣揚“我所占有的和我所消費的物就是我的存在”。這就直接導致人們認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即擁有的數量多并且流行的商品,物的價值就成功取代了人類生存的意義。如此,“物”就不再是為了滿足主體的需要而存在的客體,反而成了具有精神價值的主體使人受到控制,人自身自然而然被異化為承載消費活動的肉身客體,成為“物”的奴隸,從而人與物的關系完全被顛覆。就如一些大學生“購物狂”,花錢消費就會心情舒暢、具有存在感,一旦停止購物、消費,就失去了人生的目標和意義。著名的經濟學家舒馬赫指出:“人的需要是無窮無盡的,而無窮無盡的需要卻只能在精神王國實現,在物質王國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那些一味追求物質享受的人,他們在不斷變換的時尚面前永遠不會得到真正的滿足,他們的精神理想將永遠漂泊在變幻莫測的、低俗的欲望之海,他們最終將變成孤獨者,沒有人生厚度、精神貧血而被社會所拋棄。
三、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下消費主義思潮產生的影響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促使大學生形成理性消費的價值觀
消費主義思潮自身就是一種價值觀,從某種程度上講,因為大學生內心理想信念的空虛,致使消費主義思潮乘虛而入,成為統治他們生活的意識形態。為此要用黨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決抵制西方消費主義思潮的侵入,以此來督促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性的消費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是回答“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這正好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實際上,作為系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有機統一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批判性繼承,是當今時代最為科學的價值觀,也一定會科學引導大學生理性價值觀的樹立。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大學生價值觀的樹立,不是只單單停留在口號上,不能造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價值觀互相分離的現象,而是要腳踏實地將其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將其歸入大學生價值觀樹立的全過程,歸入大學生教育的全過程,形成全程培育、全員教育、全面傳播的局面。
(二)營造積極、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
樂觀、健康、多元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我們要營造一個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環境,指引大學生樹立理性的消費觀,促使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一方面從物質環境來講,學校要利用好自然山水、花草樹木、名人名言、雕像字畫、校風學風等方式,合理布置校園的格局,營造優美的物質環境。這些都能夠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校園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受到熏陶,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另一方面從文化環境來講,學校要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鼓勵成立各種學生社團組織活動。例如,書法字畫展、文化藝術節、知識競賽、運動會等,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為大學生建立樂觀向上的文化環境。另外還要通過學校官方網站或公眾號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心理特點,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力提倡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主旋律;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美德,宣傳理性科學的消費理念,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正確消費價值觀的引導。同時,還應把勤儉節約、艱苦創業的先進個人作為宣傳的著力點,起到對大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使大學生明白享受的生活一定是建立在自己辛苦勞作的基礎之上,指引他們要學習先鋒模范的精神,破除西方消費主義思潮的負面作用。
(三)加強媒體的正面引導和監督,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要抵御消費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侵害,一定要規范數字化網絡的傳播行為,提升網絡媒體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指引全體社會成員形成理性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使其身心健康成長。
1.文化產品要以社會利益為先
倘若文化產品以商品的屬性取代了藝術的屬性,轉向商品活動,文化產品也就失去了它本有的價值內涵。所以,文化產品應堅持把社會利益放在首位,努力營造健康消費、合理消費的輿論導向,用優秀榜樣力量來指引學生的消費心理,在輿論導向的指引下廣泛宣揚理性消費觀,使之成為大學生的精神力量和辨別是非的科學準則。
2.政府要加強對大眾媒體的監管力度
網絡傳媒在履行監督社會的義務時,其自身活動也必然要受到社會監督。因此國家需要加強在政策、法律法規上的管理,以及社會大眾在輿論上的監督。在引進和制作電視、電影、娛樂節目和廣告等時要進行嚴格審查,堅決避免帶有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驕奢淫逸意義的低俗文化產品的出現和傳播。對于網絡平臺上的文章、評論、新聞等都要實時監督,把握時效,及時處理。
3.培養一批高素質媒體從業人員
德國傳播學家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認為,網媒發表或強調的即使是一部分少數人的看法,但在網絡空間中被一些宣揚消費主義的有心人利用,瞬間就會使這種觀點被大眾當作是“多數人觀點”來看待,這就使得啟動“沉默的螺旋”,使普通的大眾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模式產生連鎖反應,致使占絕對認同優勢的“多數意見”的輿論產生于社會現實生活中。“沉默的螺旋”理論告訴我們,新聞從業人員制造、傳播什么樣的信息直接關系到媒體的價值觀導向。所以,必須加強各媒體從業人員的思想深度,尤其是新媒體,提高其社會使命感,使其自覺踐行社會道德的責任與義務,確保新媒體的正確輿論導向。
參考文獻:
[1]張紅霞,李子嘉.論消費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4(3).
[2]劉喜懷.當代大學生消費行為特征及市場開發[J].學術交流,2013(3).
[3]曹瑩娜.當代消費主義思潮對大學生消費心理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6).
[4]丁莉.新媒體時代的消費奇觀——社會學視野中的裸貸和“女大學生”[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1).
[5]李婉玉.新媒體時代消費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4).
[6]徐潔.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消費觀教育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7.
[7][英]E·F舒馬赫.小的是美好的[M].虞鴻鈞,鄭關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