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凌 許昕
摘 要:反理性是歷史虛無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它看重支流,無視主流,把支流當主流;只看現象,不看本質,以現象否定本質;忽略歷史背景,僅靠假設推理,以主觀代替客觀;認可抽象人性論,否定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以抽象人性論取代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作為分析歷史的基本原理;抽取部分,忽視整體,以部分掩蓋整體;肯定西方價值觀,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以西方價值觀代替唯物史觀作為評判中國歷史的基本標準。深刻認識歷史虛無主義的這一重要特征,是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認識;歷史虛無主義;反理性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3-0163-02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歷史的學習、總結與運用,并強調指出要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堅決抵制、反對黨史問題上存在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蓄意挑戰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錯誤思潮。多年來,歷史虛無主義以“反思歷史”為借口,打著理性思考的幌子,實則以反理性的手法來否定歪曲歷史。反理性是歷史虛無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亦是歷史虛無主義頗具迷惑性、欺騙性的重要原因。深入分析歷史虛無主義的反理性,揭露歷史虛無主義的迷惑性和欺騙性,是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必然要求。具體來講,歷史虛無主義的反理性手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把支流當主流
主流是指對事物的性質或狀態起決定作用的占據主導地位的方面,而支流指那些處于次要地位的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與支流,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發展的正確方向。每一歷史時期的發展都有其主流與支流之分。然而,歷史虛無主義把歷史碎片化,抓住代表事物發展支流的細枝末節,并把這些細枝末節所代表的事物發展的支流當作主流。比如,對于民國時期的歷史,只以當時的一些大學教授的優厚待遇和言論自由,就把民國稱為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卻無視同為大學教授的聞一多、李公樸被殺的事實,否定民國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動蕩、混亂的苦難年代。對于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及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的歷史,只以黨在艱辛探索過程中曾出現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失誤或錯誤,就將黨史和國史說得一無是處;卻無視黨帶領各族人民所取得的豐功偉績,否定黨史和國史的主流。
二、以現象否定本質
任何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二者既對立又統一。但現象是表面的,多變的,可感知的,而本質隱藏于事物的內部,相對穩定的。歷史虛無主義者往往夸大二者之間的對立,而否定二者之間的統一。比如,對于中國革命,以革命中有流血、犧牲的現象,指責革命“造成社會的動蕩”“是對文明的破壞”,從而否定近代中國革命在本質上是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動力。相反,他們有意掩蓋革命前后中國現實的對照,他們不提新民主主義革命前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飛揚跋扈和肆意妄為及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牛馬不如的凄苦生活,不提革命后中華民族的飛速發展和揚眉吐氣及中國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等觀念的思想解放。他們只是一味地夸大革命表面的流血犧牲的現象,看不到其背后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看不到革命所帶來的生產力的解放和人民群眾的思想解放,更不愿意承認革命是歷史發展的火車頭,把革命中流血犧牲的現象和革命的進步本質完全對立起來。
三、以主觀代替客觀
正確的歷史評價是在結合一定的歷史背景對已經發生的歷史事實的分析判斷,而不是割裂歷史背景以假設推理為依據來否定已經發生的歷史事實。但是歷史虛無主義經常用“假設沒有發生辛亥革命”“假設不搞五四運動”“假設不向蘇聯學習而向英美學習”“假設當年不出兵抗美援朝”來推論可能產生的效應和結果,證明自己判斷的正確。比如,有意忽略近代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殘酷壓迫的歷史背景,假設沒有發生辛亥革命,按照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憲政路子走下去,中國會走上英國式的民主化道路,以此指責辛亥革命阻止了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刻意不提解放戰前期美國全力支持國民黨發動內戰及國民黨的堅持獨裁和內戰方針的歷史條件,假設不發生解放戰爭,中國就不會死傷幾百萬,以此指責共產黨發動了傷亡幾百萬的解放戰爭;惡意忽略新中國初期西方帝國主義對我國封鎖與包圍的歷史環境,假設早點實行改革開放,中國就不會和西方差距那么大,以此指責建國初期我們沒有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等等。這些歷史虛無主義的言論都是在苛意割裂歷史事實與歷史背景的前提下來否定已經發生的歷史事實,并以主觀的想象推理來代替已經發生的歷史事實。
四、以抽象人性論取代階級理論作為分析歷史的基本原理
抽象人性論是指避開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離開人的社會發展,抽象去解釋人的共同本質的學說。而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強調把不同的社會集團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不同關系作為階級劃分的根本標準,是我們分析和認識社會現象的一把強有力的鑰匙。歷史虛無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它以抽象人性論取代替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來評判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誤導人們得出“革命是反人性的倒行逆施”和“好人不好,壞人不壞”等歷史結論,來否定我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破壞杰出歷史人物的美好形象。因此,在歷史虛無主義看來,無論多壞的人物對我國民族和人民造成多大的傷害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原諒的,而我們的英雄人物無論對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做出多大的貢獻,也都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致命的缺點和錯誤。于是,有人將岳飛的精忠報國之舉解讀為“不識時務”,把秦檜說成“曠世良臣”;說林則徐的愛國抵抗是盲目蠻干,而琦善、李鴻章的妥協投降則是明智的、負責任的;稱孫中山發起革命是盲動主義,贊慈禧太后是一位精明能干、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說毛澤東是中國兩千余年皇權專制傳統的最高產兒,把蔣介石譽為“中國的救星”,這些都是極其錯誤的。
五、以部分掩蓋整體
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認識。客觀認識事物需要從各個角度來認識,然后綜合分析。否則,一葉障目,只見部分,不見整體,就如盲人摸象,各執一詞,很難認識事物本來的面目。歷史虛無主義則是根據事先確定的對某一事物的部分的看法選取所需要的角度,即根據自己的主觀意愿選取所需史料,以此掩蓋對事物的其他的部分的看法,進而來掩蓋對事物的整體認識。比如,對于改革開放前30年的中國,有人專門從證明這30年一無是處的視角選擇前30所犯錯誤和挫折的史料,而對前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史料則視而不見,以此完全否定改革開放前30年。也有人質疑改革開放后30年的角度選取后30年中出現的一些社會問題和矛盾作依據,而對后30年取得的輝煌成就的史料避而不談,以此否定改革開放后30年。顯然,歷史虛無主義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是在具體分析基礎上的綜合分析,而是偏執于事物的部分的看法(包括正確的和錯誤的),根本不對事物作綜合分析,以部分掩蓋整體,是錯誤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歷史虛無主義為了達到論證自己觀點的目的,對待史料不辨析、不考證、不甄別,只要有利于他們的觀點,他們就加以利用,凡是不利于其觀點的,他們就“選擇性失明”,更有甚至者,還有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偽造杜撰史料,因此,他們運用的史料經常是真假摻和,頗具迷惑性。
六、以西方價值觀代替唯物史觀作為評判歷史的基本標準
引導中國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接受西方價值觀的指導,按照西方模式走資本主義道路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最終目的。歷史虛無主義的言論中包含著一種假定的價值判斷,即西方的價值觀是普世的、文明的、唯一正確的。因此,歷史虛無主義把西方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作為衡量中國歷史的標桿,凡是符合西方價值觀的歷史就會被贊揚,凡是不符合西方價值觀的歷史則被否定。據此,有人把否定和拋棄資產階級的憲政民主、自由經濟制度等所謂的“現代世界文明”定義為歷史虛無主義,稱馬克思主義陷入了歷史虛無主義。有人認為否定李鴻章、袁世凱等漢奸賣國賊是愛國者是“實實在在”的“歷史虛無主義”,而指責否定革命史、為反動人物翻案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行為就是“虛”的“歷史虛無主義”。可見,歷史虛無主義對歷史的認識不是建立在對歷史的分析研究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是否符合西方價值觀的基礎之上,是脫離實際的,偏頗的。然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當前由于受“普世價值”、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歷史虛無主義的這種評判標準在我國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場。
綜上可知,歷史虛無主義的反理性本質上是反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當前,深刻認識歷史虛無主義的反理性,我們應加強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掌握分析問題的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分清歷史的本質與現象、主流與支流,科學認識歷史中的主觀與客觀、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正確把握客觀認識歷史的原理和標準,從而不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反理性所迷惑并自覺加以抵制。